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易》由《易经》和《易传》构成。《易经》大约成书于殷末周初。距今三千多年。《易传》是对03经》的解释.大约成书于战国末期,相距七八百年。《易经》起始于古代占筮.实质上是一部哲学和应用相结合的著作,是一部探索人生与社会的奇书.是中国古代经典之首。经典的作用和价值。叶圣陶先生在《经典常谈序》中说:“经典训练不限于学校教育的范围而推广到整个社会.是很有必要的。”我们既不能数典忘祖,将《易经》束之高阁,或是斥之为封建迷信,弃之如敝屣:也不能将它庸俗化,当作装神弄鬼、  相似文献   

2.
谈“易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周易》的研究中,一些同志很重视《易》之“象”与文学形象的关系及《易传》的“卦象说”与古代文学形象理论的渊源关系等问题,取得了不容低估的成就,这是应该充分加以肯定的。但是由于这一工作还处于开始阶段,所以,有一些问  相似文献   

3.
《易经》中没有仁义,《易传》却言“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把仁义当做人道之根本.通过溯源可知,仁义基本不是儒学首创、很可能是非儒学派提出的,在经过孟子多方面合理调整发挥之后,仁义成为了人道的根本.《易传》如此表达,显示出在儒学立场上对非儒学派积极而合理的回应,具有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4.
汉初易学传流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韩诗外传》和帛书《易传》的对照,可知韩婴《易》学和帛书《易传》存在着渊源关系,帛书《易传》总体上属于《归藏》系统,而《史记·儒林传》记述的是《周易》的传承谱系,所以对韩婴《易》学不予记载。韩婴《易》学和《子夏易传》的解易风格相去甚远,《子夏易传》编入韩婴《易传》的说法并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5.
一 概念(名)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主观逻辑是客观逻辑的反映 概念在《墨辩》中叫“名”。“名”是什么?《小取》篇说:“以名举实”,名是用来列举、模拟、代表事物的;《经说上》又说:“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是某事物之所以谓某事物的一种符号,“实”是名所描述的对象。这就是说,概念(名)是“实”的反映,“实”是我们认识的对象。“名”与“实”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先有被反映的对象“实”,然后才有所反映的意识“名”。因此,“名”作为一种思维形式,从它的内容、来源来看,它有其客观性的一  相似文献   

6.
在《心体与性体》一书中,牟宗三认为宋、明儒的“道德理性”有三层含义,即:由“践仁知天”对应一个圣者的生命人格而一起顿时接触到的道德性之严整而纯粹的意义;由第一层含义同时“充其极”,因宇宙情怀而达致其形上意义;同时即在“践仁尽性”的工夫中,表现此既独一无二又异地而皆然的道德性。他并主张,其中的第一层含义即能融摄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中所说的一切,亦即“践仁知天”即具有“截断众流”的能力。牟宗三并没有解决“践仁知天”如何“截断众流”,本文主旨即在对此作出解答。  相似文献   

7.
教具的妙用     
我在讲述《思想政治课》第一册(上)“货币的来龙去脉”一节时,三次使用教具,三次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这一节课一开始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我从身上掏出一张面额10元的人民币,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们回答不一:有的说是“10元钱”;有的说是“人民币”;也有的根据我这一节所要讲的内容说是“货币”;当然也有一些课前预习过的学生说只能叫“纸币”而不能  相似文献   

8.
秦文敏 《湖湘论坛》2001,14(3):85-86
《易传》是战国时期儒家佚名(统解释《易经》著作的汇编,是《易经》最古老的注解,共七种十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由于《易传》和《易经》产生的历史背景、认识水平、阶级基础都不相同,因而这两部书具有明显的区别。《易经》是一部卜筮之书,《易传》则为一部哲学著作。《易传》在形式上是解释《易经》的筮法体例、卦象、卦名、卦爻辞及其义理的,却往往上升到哲学高度进行概括,并借以系统地阐发作者的哲学观点。 《易传》对儒家发展最突出的贡献,是它在道家的影响下,创…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天人关系”思想至《易传》而综其大成.它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和“人为贵”思想的统一.其要义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既主张人依赖自然,尊重自然,又反对把人彻底等同干自然;既注重人异于自然的主体能动作用,又反对人凌驾于自然和肆意妄为的主宰自然.这对近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极端认识会起到补偏救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焦俊霞 《求索》2008,(8):204-205
对于尧舜禅让制时期的天下为公和“病一人而利天下”的思想,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和《夏本纪》中有自己的一家之言。尧的“其仁如天”可以“合和万国”;“病一人而利天下”则让我们看到了禅让制和世袭制的本质区别;“其仁如天,合和万国”则反映了司马迁和谐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11.
《周易程氏传》是程颐(公元1033—1107年)的一部力作。在《易》学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这部研究《周易》的著作长期居于显著地位,在思想学术界发挥过重要影响。为研究《易》哲学发展的历史,笔者不揣谫陋,对《易传》的哲学思想进行简要论述,以就正于读者。  相似文献   

12.
《涉江》是屈原晚年在南楚的作品,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屈原何时涉江?走哪条路线?其目的是什么?《涉江》作于何时何地?学者们的意见不一。本文想探讨上述问题。 一《涉江》篇名义 “涉”:《说文》:“徒行渡水也。徒行属水也。从水,从步。”《诗·邶风·匏有苦叶》:“济有深涉”。《传》:“由膝以上为涉”。“涉”:即步行渡水。  相似文献   

13.
试论侦查艺术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义的艺术是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和方法。这种广义的艺术概念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使它成为诸多学科研究可供选择的一个独特的视角。如“管理艺术”、“领导艺术”、“科学研究的艺术”等等。美国著名侦查学家韦恩W·贝尼特与凯伦M·希斯在合著的《犯罪侦查》一书中说:“犯罪侦查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1]前苏联学者拉·别尔金在《刑事侦查学随笔》一书中也提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刑事侦查学是一门科学,而在实际运用中又是一种职业技巧,是一种特殊的、每一个侦察员和公安战士必须掌握的艺术。”[2]侦查艺术是对侦查方法的出神入化的…  相似文献   

14.
《仁学》的三大层次 《仁学》是谭嗣同一生最重要、最著名的一部政治哲学著作。 《仁学》的命名意味着谭氏是以“仁”这一范畴为中心和起点来构架思辨系统的。 谭嗣同对“仁”做过多种诠解,但他在《仁学》自叙中,开宗明义的那段话,从总体上把握了《仁学》体系的三层涵义。 “‘仁’从二从人,相偶之义也。‘元’从二从儿,‘儿’古人字,是亦‘仁’也。 ‘无’,许说通‘元’为‘无’,是‘无’亦从二从人,亦‘仁’也。故言仁者不可不知元, 而其功用极于无。”(《谭嗣同全集》第289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 他将“仁”、“元”、“无”三个范畴联系起来看,是有其深意的。  相似文献   

15.
杜杰 《理论月刊》2006,(5):46-48
“易”是一种哲学思维,其本体喻义在“生”与“和”;它构造了中国式思维模式和宇宙图式,直接开启了道家之“道”本体论和儒家之“仁”本体论;并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大生态观。  相似文献   

16.
说顾忌     
人们常说,某某人简直无所顾忌。就是说,这个人什么也不怕。无所顾忌,从正面讲,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一身正气,无所畏惧,行仁赴义,肝脑涂地。从反面讲,无赖小人,“破罐破摔”,法理无羁,铤而走险,亡命自身,殃及社会。明朝吕坤在其《呻吟语》的外篇卷六“人情”中说:“人到无所顾惜时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以为,当前最具价值、值得我们思考体悟的应该包括天、地、人、德、忠、信、仁、礼、孝、悌、和、廉、耻、勇几个字。天、地、人,在《周易》中称为"三才",三才各有其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易·说卦》)。天、地、人三才合一,用一个字来表示就是"王"。能够具备贯  相似文献   

18.
僰人考     
先秦时期在今川南一带的僰人已进入阶级社会,建有地方政权。《史记·西南夷列传正义》谓:“戎州,北临大江,古僰国”;《汉书·地理志》僰道条引应劭语曰:”故僰侯国也”;《通典·州郡》载:“南溪,故僰侯国也”;《括地志辑校》卷四说:“今益州南戎州,北临大江,古僰国”,《庆符县志·武功记》云:“秦时,僰道王据守横江,李冰破之,追北于汉阳山”,以上诸书皆已明载。“僰,犍为蛮夷,从人棘声”,“僰属犍为,音蒲北反”,《水经注·江水》引《地理风俗记》说,僰乃“夷中最仁,有人道,故从  相似文献   

19.
什么叫领导?毛泽东说:“领导是人民的勤务员。”邓小平说:“领导就是服务。” 牺牲在抗洪前线的锦州市委书记张鸣岐也有自己的“领导观”。他说:“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带领和导向。” 我深为张鸣岐的领导观所折服。既要实施“带领”和“导向”,就不可能自己一人“居庙堂之高”,而让群  相似文献   

20.
齐瑞霞 《青年论坛》2002,(2):108-108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也是产生儒家其他思想主张的基础。孔子仁学对个人所提出的要求就是道德自觉 ,一种自我规范。它实际上是孔子眼中的“人”的道德模式 ,是一种人格理想。由《论语》中所提及的仁人、君子结合孔子本人的思想行为追求 ,可见“仁”就是一种心灵的平静和行为的儒雅。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仁被纳入了礼的约束之中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以下只称后两字 )。仁是本质 ,而礼则是一种表现形式 ,即“克己复礼” ,而“礼之用 ,和为贵”。所以“礼”无论是作为社会 ,还是个人行为的规范化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