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李毅弘  殷焕举 《前沿》2011,(9):162-164
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方向时,坚持社会视角和自然视角的统一,既周密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又高度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科学地揭示了这两种关系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发展的、辩证的自然观,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从本体论的高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和相互作用;揭示了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社会实践;揭示了人与自然统一的根本途径。这些观点和思想具有前瞻性,在很大程度上已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成为当今时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本身就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劳动是人与自然的中介,是联结双方的纽带。人们不能过分地陶醉于人对自然的胜利。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既强调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及其客观制约性,又强调人对自然界的了解,通过人作为社会个体的存在对自然界实行统治。强调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要求人在处理其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中要采取辩证的方法,人类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也要像其他生物一样与其自然环境既斗争又合作。只有这样,人类的生存资源才能不断扩充,生存条件才能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纵观人类历史进程,人与自然之间维持着一种统一与分裂、斗争与联合的辩证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从“以人类为中心”到“以自然为中心”,最终转向“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守正创新,实现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自然”到“人民—自然—人民”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治理思想,倡导重塑生态劳动、生态生产力和构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和生态正义的现实伟力。  相似文献   

4.
李恩来 《求索》2008,(4):112-114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最根本的生存性关系。在现代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控制自然”的观念。而这一观念的形成经历了从“敬畏自然”到“控制自然”的转变过程。但是这一观念导致了双重的伦理困境:即日益严重的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生态伦理困境和人与人关系异化的社会伦理困境,这使得人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并构建人与自然的平等、和谐的新关系。  相似文献   

5.
苗俊玲 《人民论坛》2010,(5):240-241
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似乎正成为解决此问题的良方。但"天人合一"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与现代社会不同,所以必须正确解读这一思想,既看到其局限性,又要吸取其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6.
孙勇才 《求索》2008,(12):120-122
余英时既反对极力维持传统文化,也反对全面拥抱西方文化,在余英时看来,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和表现。余英时认定中国文化是“内向超越”的价值系统,其基本特征是“止”、“定”、“静”、“安”。通过与西方文化“外在超越”价值系统对人类最为关注的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问题的态度的比较,余英时既指出了中国“内向超越”文化的局限性,也揭示了中国文化所蕴藏的合理成分及其现代意义。余英时提出文化重建必须以文化“自性”为前提、以文化传统为根本、以融合中西为起点、以严守学术为保证并且做“退而织网”的功夫。余英时在海外所做的工作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研究如何转化和运用传统精神资源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余英时的文化情怀正是他的中国情怀。  相似文献   

7.
胡新 《求索》2007,(12):145-147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哲学提倡“道法自然”、“惟齐非齐”、“天人合一”,生态伦理学在本质上反映了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强调“人化自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过度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人们在受高科技“恩惠”的同时,也受到了自然的惩罚,为此,提倡生态文明,赋予“自然”以人文关怀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内在关系,将人的全面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人们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只有通过正确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促进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协调与和谐才能实现。由此可见“三个代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  相似文献   

9.
王娅 《前沿》2013,(19):191-195
道家的自然人文主义,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系统表达出来,把人与自然视为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不仅包括生命形态的有机统一,而且还包括精神境界的协调一致.道家“天人合一、自生自化、天人合德”的思想,充分肯定了自然和人都有各自的价值,天和人之间应该形成和谐统一的价值关系,同时,天人之间只有形成这种和谐有序的价值关系,才能有利于自然万物健康良性的发展,这是构建现代生态人文主义价值观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0.
王文兵 《人民论坛》2020,(10):124-125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以实践为基础审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作为主体的人,既要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自然规律,从而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当前,我国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建设仍处于关键期与攻坚期.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如重视实践的作用、正视人的主体地位、构建科学的生态体制等.为此,应积极发挥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的力量,健全环保法律法规,加大监督力度,全面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体系.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单是人与自然关系应当如何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怎样确立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问题.无疑地,应当对可持续发展伦理观作一番仔细辨正.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在平等与发展之间,孰轻孰重、孰先孰后,应有符合自己国情的选择,不能离开社会现实而抽象地谈论所谓"人与自然的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思想包含三个维度:人是自然存在物、类存在物、社会存在物。马克思主张通过从对宗教的批判上升到对现实世界的批判,条件成熟时进行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实现人的本质复归。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思想在当代对人的本质复归的途径、过程以及如何看待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复归的关系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绍玺 《思想战线》2001,27(3):69-73
考察冯至<十四行集>对现代人生存意义的理解和抒发,可以看出,诗人从死亡与超越、孤独与交流、瞬间与永恒、人生与自然等几个方面为现代人提供了探寻生命意义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自然观是其中极为重要的思想,在当代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重新审视马克思的自然观非常必要。文章通过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历史考察,诠释了马克思自然观的基本内容: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双重地位、人与自然的发展是相互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内在统一的;并分析了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吴育林 《思想战线》2007,1(1):41-46
实践性与主体性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主体哲学意境中的人类中心主义既坚持人类利益是人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又强调人在处理人类与自然矛盾中的主体性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16.
从系统动力学的观点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描述具有特定运动模式的社会系统保持动态稳定和有序演化的总体概念,这种社会必然肯定社会个体间的差别和社会分工,是充满自由竞争活力的多元社会;这种社会必然强调社会个体间的协作和社会公正,是洋溢着互助友爱精神的民主社会;这种社会必然倡导社会个体间的诚信与社会安定,是推崇有序规则意识的法治社会;这种社会必然重视与自然界和整个人类社会的沟通关系,是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和国际交往的开放社会。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历久而恒新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经历了“和谐一失衡一再和谐”的曲折发展历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对现实困境,建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平等观与价值观、生态伦理意识、生态文明、文明体闲和制度环境等是实现人与自然终极和谐的有效路向。  相似文献   

18.
钟枢 《中国发展》2006,2(1):1-7
宪政,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没有宪政,就没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就丧失了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9.
《人权》2019,(3)
The founding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arked the start of a completely new historical development stage for human rights in the county.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ights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efined the socialist natu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ights in contemporary china, shaped the new concept of equality in chinese society, determined the direction of human rights development that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protect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rights, and established the idea of advancing human rights development from the overall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20.
李萍 《桂海论丛》2013,29(5):73-76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总要过群居的生活,结社、组团就是人的本质的现实化行动,故民间社团的产生具有先在的合理性。社会管理的实质是维护社会自身的秩序,开放民间社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社会管理创新的任务在于激发社会内部的活力,减少外部干扰,这些都涉及政府行政理念的转变和行政职能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