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侗族的来源问题,是当代学者和广大侗族人民所共同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有不少同志、专家、学者,为此杜撰文章,各抒己见。笔者亦于1980年写出一文,题为《从〈祭祖歌〉探讨侗族迁徙》,刊于《贵州民族研究》第二期,认为侗族先民来自岭南梧州等地。1982年,又从侗族宗教信仰方面,作《萨岁考略》,载于该刊第三期。现再就文献记载和调查资料,将侗族习俗与岭南习俗作一比较,借以佐证。一、节日。宋《寰宇记》说;“窦州”(广东信宜)、“昭州”(广西平乐)“谷熟时,里閈同取戌日为腊,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会作歌”;又说:“南仪州(广西岑溪),俗不知岁,唯用八月酉日为腊,长幼相尉贺,以为年初,《郝志》曰:“高(广东高州)以谷熟时,取戌日为腊,廉(合浦)之高凉,以十月为岁首”。所谓“腊”者,祭  相似文献   

2.
何晓原 《今日浙江》2015,(10):58-59
假如说越剧是大家闺秀,那么淳安三角戏就是一位富有野性美的农家姑娘,它历史悠久、唱腔别致,具有浓郁的乡土味和生活情趣.先听一听戏名,你就能领略一个大概——《南山种麦》、《三矮子牧牛》、《看花灯》、《看相》、《偷笋》、《补背褡》、《卖花线》,充满了质朴、活泼的民间气息,不知不觉间似有一幅载歌载舞的欢快场景在眼前浮现.  相似文献   

3.
幽灵     
算命先生这个行当,近几年来大有死灰复燃之势。什么什么地方出现“算命一条街”,什么什么地方算命先生竟然领起执照办起“周易研究中心”,在报刊上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新民晚报》5月中旬连续报道上海市的奉贤与南汇部分地区看相算命活动很“兴旺”的情况,看了就很让人吃惊。算命先生的“名片”上,有地址,有电话,甚至还有寻呼机号码。记者  相似文献   

4.
“鼻饮”,是古代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一种特殊习俗。自古至今,许多文人学士对此习俗多有曲解,致使以讹传讹,给后人造成一种神秘离奇之感。对此,本文欲以侗族人民现实生活中的有关习俗为例加以辨析,以求解“鼻饮”之谜。 有关“鼻饮” 的记载,最早始见于东汉人班固所著的《汉书·贾捐之传》。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立儋耳、珠崖两郡,“皆在南方海中洲居,广袤可千里,合十六县,  相似文献   

5.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5月20日“中国官员大变动.风水师生意大增”一文指出,“中国地方政府官员大变动,使得风水这个古老行业再次找到新商机。”文章说,据广州《南方周末》报道,官员在找关系打通门路之余,重金礼聘风水及算命大师看相、烧符、改名或改迁祖坟,以达到升官、保官的目的,也构成官、商、大师铁三角关系.新型腐败因此而生。据统计,由2006年下半年党政换届开始.中国风水师的生意,由过往以商人为主转到以官员为主。  相似文献   

6.
兴元 《中州统战》2003,(1):34-34
春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拜年是春节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的形成与“年”的来历有关。“年”最初并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人们对五谷丰登的一种欢庆。在甲骨文中,年字是“禾”字下面一个“人”字,意谓人背庄稼,喜获丰收。《说文解字》也说,“年,谷熟也”。古人年复一年地欢庆农业收  相似文献   

7.
<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热闹的新年,在爆竹声的伴随下来到人间,各种过年习俗让人意犹未尽。而大师们的过年习俗,则更让人如嚼橄榄,回味无穷。老舍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对北京的过年习俗记忆犹新。在老舍印象中,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他在《北京的春节》中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要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诗经》为研究对象,以传统的文献分析法、举例论证法、对比分析法为基础,综合运用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交叉分析方法,通过鱼兴象、采摘诗和感生神话三个方面,对《诗经》中的交感巫术进行初步探析,探讨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和思维习俗,旨在发掘《诗经》中的巫文化特色,彰显巫术思维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人生长于苗乡苗寨,对苗族习俗虽无研究,但也有只鳞片爪之识,故特提出与石开忠同志商榷。 石开忠同志在《试论黔中苗族牛祭习俗的成因》(见贵州民族学院学报一九八六年第四期,以下简称《黔中苗族牛祭》)一文中论述了牛祭的三种形式、文献中牛祭习俗的分布状况、牛祭发生的背景和牛祭祀习俗的成因四个问题。对于前面所述,因没有作过深入和全面的调查,不敢胡言,本文拟就惠水地区苗族牛祭的形式及牛祭习俗的成因略述个人浅见,望有关专家、学者和石开忠同志赐教。  相似文献   

10.
《传承》2016,(9)
左江花山岩画绝大多数都表现为集体仪式活动,而壮族先人自古就有集众踏歌和集体祭祀必以酒助兴和以酒作为人神沟通的物质媒介的习俗。以糯米为主食和五色糯饭祭神的习俗与花山岩画反映的生产习俗相吻合。岩画内容说明壮族以水而不是以火为崇拜对象,这是壮族至今有生食习俗的原因之一,壮族传统饮食习俗是花山岩画中反映的壮族先民生活在当今壮族民间延续的遗存。  相似文献   

11.
正泉州地区流传着端午节举办嗦哕涟的习俗。嗦哕涟,又称采莲。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记载:"五月初一日,采莲城中,神庙及乡村之人,以木刻龙头,击鼓锣,迎于人家,唱歌谣,劳以钱或酒米。"傅衣凌《安海志》中,也详细介绍了晋江安海的采莲习俗:"各境扛木刻龙头,举大旗,提鲜花篮,敲锣鼓,奏弦乐,唱采莲歌(俗名‘苏噜连')。迎于各户。执旗者舞于各家厅堂,呼吉祥语;提篮者送户主鲜花,人家以‘红包'劳之。是谓‘采莲'。"  相似文献   

12.
家世与长相     
夸耀家世,是旧有的习俗,因为那时以门第取士,单寒之家摈弃不取。靠这个可以做官,所以,天下想做官的人竞相以门第郡望自矜。读《三国演义》每见称刘备“皇叔”,总禁不住哑然失笑,一个卖草鞋的哪里就同皇上家攀上了亲戚!但当时乱攀亲的习气又何止刘备!到了晋代,九品中正法行,门第更是当官的必要条件,所谓“有司选举,必稽谱牒,故官有世胄,谱有世官”,就是选官必查氏族的谱系,不是望族豪门别想做官。这种风气,至唐代犹有余韵。 当官不是凭本事,而是凭家世,那些平民百姓就全没了希望。刁钻的便编造门第,弄虚作假起来。姓王的…  相似文献   

13.
郭志超 《台声》2001,(2):46-47
古往今来,民族、文化有共同渊源的闽台两地具有许多同形质的文化习俗,蛇崇拜就是其中之一。  闽越是古代百越民族的一个分支,居住在福建。蛇崇拜是闽越重要的文化特质。闽越以蛇为图腾,认为蛇是其祖先,“被发文身,以象鳞虫”。东汉高诱注:“被,剪也;文身,刻画体内,黥其中”。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闽,东南越,蛇种。后来,闽越人逐渐融入南下的汉族移民,某些文化包括崇蛇也被采借并变异为汉族习俗。清代郁永河《海上纪略》记载:“凡(福建)海船中必有一蛇,名曰‘木龙’,舟船成日即有之,平时曾不可见,亦不知所处,…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历史哲学史上,乔巴蒂斯塔·维科的《新科学》堪称划时代的伟大巨著。该书初版于1725年,书名为《引导发现部落自然法新体系原则的民族本质的新科学原则》,俗称第一新科学。尔后经过一再修改,终以第三版《关于各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原则》为名(即第三新科学),于1744年以后陆续在罗马、巴里等地印行。贯穿该书的主题思想是,人类世界是由人创造的,研究人类心智的种种变化就能揭示出人类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的基本原则,从而也就能描绘出每个民族在出生、进展、成熟、衰微和灭亡过程中的历史”①。正是基于这一看法,维科通过对人类思想史、人类习俗史和人  相似文献   

15.
杨海涛 《今日民族》2008,(2):F0002-F0002,I0001,I0002
彝族源于古代生活于中国西北的氐羌游牧族群。彝族崇虎尚黑,以虎为图腾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最早的神话集《山海经》中记载甘肃古氐羌中的一支为“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古代彝族先民就有“以虎皮裹尸而焚”的习俗。这在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中就有明确的记载。明代陈继儒《虎荟》中也说:“罗罗——云南蛮人,呼虎为罗罗,老则化为虎”。文献中所说的“老则化为虎”,说的是彝族认为。人年老死后经火化会还原为虎。  相似文献   

16.
杨海涛 《今日民族》2008,(2):F0002-F0002
彝族源于古代生活于中国西北的氐羌游牧族群。彝族崇虎尚黑,以虎为图腾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最早的神话集《山海经》中记载甘肃古氐羌中的一支为“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古代彝族先民就有“以虎皮裹尸而焚”的习俗。这在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中就有明确的记载。明代陈继儒《虎荟》中也说:“罗罗——云南蛮人,呼虎为罗罗,老则化为虎”。文献中所说的“老则化为虎”,说的是彝族认为。人年老死后经火化会还原为虎。  相似文献   

17.
川友 《友声》2006,(5):30-30
由四川省对外友协组派的四川夹江纸乡秧歌艺术团一行20人,应韩国江原道江陵市栗谷学会和栗谷学院的邀请,于5月29日至6月1日赴韩国江陵市进行友好访问演出。四川省夹江县手工造纸历史悠久,造纸工序为明代《天工开物》所载,其“竹纸制作工艺”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活化石”。夹江《纸乡秧歌》以古代竹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民歌《竹麻号子》和民间戏曲《堂灯》为音乐素材,旋律优美动听,舞步灵活俏皮,具有醇厚的历史底蕴和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四川民间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江陵端午祭”是中国端午习俗传入韩国…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事业取人理念.坚持事业取人.就是要胸怀事业全局.着眼党和军队的利益.始终把党和军队建设事业的需要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最高标准.要正确理解落实事业取人理念.应重点把握五个方面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吴小珊 《台声》2014,(12):82-83
黄叔璥何许人?说到他,今人多引用连横《台湾通史》中的记述,此只百余字。即:"黄叔璥,字玉圃,顺天大兴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历任京秩。六十一年,始设巡视台湾御史,满汉各一员,廷议以叔璥廉明,与吴达礼同膺是命。达礼正红旗人也。既至,安集流亡,博采舆论,多所建设。著《赤嵌笔谈》、《番俗六考》,志台湾者取资焉。"从中可见,  相似文献   

20.
在编这期杂志时,窗外总是春雨绵绵不断,虽说已到布谷催播.莺飞草长的春天,但霏霏阴雨中仍让人感到一丝丝的寒意、四月正值清明时节.人们在清明节这一天,有去扫墓的习俗,缅怀先辈.祭奠亡是。本期《他累倒在岗位上》一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