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暴力文化对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来说是一种严重的毒害。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正确解释了暴力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的心理机制。社会各阶层都必须切实认识到暴力文化的严重危害,积极行动起来,遏制暴力文化,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文明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2.
文章是对狭义的校园暴力即在校学生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进行的研究与探索.通过对暴力文化的社会学分析及其与校园暴力关系的剖析,重点研究了暴力文化环境对青少年潜移默化的影响,得出暴力文化泛滥是校园暴力愈演愈烈的内在动因,同时以"马加爵案"为例在社会文化环境层面分析了暴力文化的负面作用.最后借鉴国外一些校园暴力的预防理论,提出了我国校园暴力主、客观双向预防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暴力文化对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来说是一种严重的毒害。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正确解释了暴力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的心理机制。社会各阶层都必须切实认识到暴力文化的严重危害,积极行动起来,遏制暴力文化,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文明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4.
网络暴力游戏已经成为青少年的主要休闲娱乐方式.网络暴力游戏,不止是一种游戏,渗透于其中的社会价值取向和思想行为模式从不同的层面潜移默化地对青少年的知识结构、行为方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形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论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暴力对大众传媒和青少年都有着极强的吸引力,现代社会传媒暴力的泛滥,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诱发着青少年犯罪.控制传媒暴力必须从根本入手,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并发挥大众传媒的自律和正面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6.
暴力犯罪是不良社会成员在暴力文化的指导和推动下产生的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暴力文化的传播直接刺激了社会成员的暴力犯罪欲望,降低了人们对暴力行为的抑制心理;暴力文化的传播成为社会成员模仿暴力行为,学习犯罪技能的示范教材,暴力文化的传播扭曲异化了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使青少年养成残忍冷酷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青少年暴力性犯罪的形势日趋严峻。通过调查问卷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将青少年犯罪分为家庭维度、学校环境、社会交往、心理特征和悔过心态五个方面,发现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具有家庭结构不甚完整、辍学率高、交友盲目的特征。为探寻暴力罪错的深层原因,将青少年暴力罪错和其他犯罪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者在心理特征层面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易冲动、道德责任意识淡薄和以个人为中心的权力崇拜是暴力罪错青少年典型的心理特征。而家长管教方式的非理性、法制教育的严重缺乏和交友的盲目性与心理特征呈现暴力倾向存在可预见的线性相关关系。因此,为了有效地防治青少年暴力罪错,应当给予其更多的关爱,重视法制教育,加强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8.
暴力亚文化的社区环境中自发形成了一套管理人际公共行为的"街头守则",这套非正式规则默认了人们可以采用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赢取"尊重"。在"街头守则"的渗透下,充斥暴力的家庭环境会强化青少年的暴力认同感,误导青少年形成以暴制暴的思维模式。另外,不良的社会交往也会影响青少年的行为,青少年通过暴力竞争来赢得"街头游戏"中的"尊重"。此外,青少年自身的叛逆性格也会强化其犯罪意志,成为刺激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社会亚文化对青少年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暴力亚文化是青少年从事暴力越轨的精神动力;黄色亚文化是青少年性罪错的土壤和温床;腐败亚文化是青少年心态失衡、报复社会的催化剂;惩罚亚文化使青少年性格压抑,并且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而快餐亚文化则是西方社会蚕食我国青少年思想和情感的腐蚀剂.构建符合时代特点和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亚文化氛围,是预防和遏制当前青少年越轨行为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两类青少年暴力犯在共性上的差异,为青少年犯的分类矫治提供心理学的依据。研究方法:采用冲动性/预谋性攻击量表和人际反应性指标(台湾修订版)对北京少管所的360名青少年暴力犯进行问卷调查并作统计分析。结果:对青少年暴力犯的分类是有效的;工具性青少年暴力犯在同情关怀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反应性青少年暴力犯,在身心隐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反应性暴力犯;青少年暴力犯的攻击行为与观点采择、同情关怀呈负相关,与身心隐忧呈正相关。结论:两类青少年暴力犯在共情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分类矫治中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1.
恶势力犯罪团伙是公然使用暴力、威胁等手段,大肆实施多种违法犯罪活动的纠合性违法犯罪组织或群体,属于犯罪团伙中较为典型的一类。恶势力犯罪团伙呈现出的特点主要有:犯罪主体多有前科劣迹。青少年所占比重较大;犯罪活动趋于多元化,暴力手段逐渐升级;农村恶势力猖獗,长期称霸一方;公然蔑视法律,严重威胁地方治安秩序等。封建帮派、宗族意识是恶势力团伙滋生、蔓延的历史根源,基层控制能力减弱为恶势力团伙提供了生存空间,打击不力致使恶势力犯罪团伙难以彻底根除。为有效打击恶势力犯罪团伙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社会综合控制能力;抓紧追逃工作,准确打击犯罪;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群众;加强协作配合,形成整体作战合力。  相似文献   

12.
从未成年人法律保护体系的角度看,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法律保护属于特别法保护,如《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为特别法。本文是对近几年来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特别法保护的总结整理。同时,建议修改现行《刑法》、《刑事诉讼法》中相关未成年人的部分条文规定。  相似文献   

13.
家庭暴力和青少年犯罪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家庭暴力容易导致青少年形成犯罪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青少年犯罪的几率.家庭暴力给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创伤、家庭教育缺陷和提供的不良示范促进了青少年不良心理意识的产生,家庭暴力对青少年造成的认知偏离、情感障碍和人格障碍妨碍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我国网络游戏的发展经过了萌芽准备期、快速发展期和混战垄断期。从其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网游的三个特征,即以青少年为主要消费群体,以代理为主要经营模式,充斥诸多负面思想元素。负面思想元素形成不良的网游文化,进而影响青少年的行为与思维,导致违法犯罪等不良问题的产生。发展健康的网游产业,不仅需要网游行业实行严格自律,发展创新自我品牌,形成健康向上的游戏亚文化,而且也亟待相关法律制度的建构与约束。  相似文献   

15.
淳安县系杭州地区经济发展欠发达的山区县、库区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众多,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留守青少年。这些留守青少年因家庭教育功能缺失、学校教育机制不完善、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社会关爱长效性不足等原因出现违法犯罪问题。违法犯罪呈现出低龄化、群体化、侵财型居多、性犯罪增多等特点。预防留守青少年犯罪要发挥家庭、学校、政府、司法机关的职能作用,改善他们的成长环境,增强其归属感,通过完善职高"三特生"管理机制、注重留守青少年异常表现的信息及时通报、加强网吧管理整治,探索推进适合未成年人的量刑制度、发挥公诉部门青少年维权岗的作用等具体举措,有效预防留守青少年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16.
盗骗网络虚拟财产的行为已经进入刑事实践和刑法理论的视野,而强索网络虚拟财产的行为尚未引起刑事实践和刑法理论的关注。基于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强索网络虚拟财产行为的惩处不是刑事立法问题而是刑事司法问题,应直接按照现行刑法的相关条文时强索网络虚拟财产行为予以定罪。  相似文献   

17.
爆炸劫持人质案件是一种采用爆炸手段劫持人质,迫使第三方或人质满足犯罪嫌疑人某种要求的犯罪案件。近些年该类犯罪数量不断增多,手段趋于智能化,由于该类案件暴力特征明显,如果处置不利会给社会秩序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应通过对近年来我国一些典型爆炸劫持案件案例的深入分析,结合案件侦查的实践,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爆炸劫持人质案件的特征、基本原则,以提出一般处置方法。  相似文献   

18.
恐怖主义的界定存在诸多争议,目前尚无定论。恐怖主义犯罪的形态可以从发动攻击者、背景根源、活动范围、动机、攻击目标等方面区分为不同的形态,每种形态均呈现其自身的特点。恐怖主义犯罪与一般暴力犯罪在犯罪形态、犯罪目的、犯罪地域、犯罪资金来源及犯罪手段上均有区别,是一种特殊的暴力犯罪。其本质特点在于恐怖性、暴力性、政治性、宣扬性和刑事违法性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9.
国内刑法学界当前存在着不正确的"犯罪有益论"、"相对主义犯罪观"思潮,并且有日益漫延的趋势,而其支撑性观点之一,是认为犯罪具有"唤起审判感"的正面功能,即犯罪可以唤起公众的审美感,从而也是为社会提供一种"服务"。对于这一学说的批判,应当逐一进行,而关于犯罪具有唤起审美感观点的批判,是反思和批判此类观点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对现代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加以反思性分析,以此为切入点,对于"犯罪有益论"、"相对主义犯罪观"学说加以反思和批判,以期确立正确的犯罪观,正确认识和把握某些特定犯罪的瞬间形式"美"与其实质危害之间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