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制裁在性质上可分为单边制裁和多边制裁,在模式上可分为普遍制裁和聪明制裁.单边制裁是国际法上的灰色地带,对其合法性的考察须在"荷花号原则"上结合国际条约和习惯国际法进行.《反外国制裁法》围绕反制裁的逻辑起点展开制度构建和规则设计,在性质上属于单边制裁,在模式上采用聪明制裁,为国际制裁立法实践提供了中国样本.我国依据该法采取反制措施在国际条约法上可援用安全例外条款主张合法性,在习惯国际法上可援引反措施主张合法性.鉴于我国签订的双边投资协定的多样性以及该法本身的特点,为确保这部立法设计的反制措施在国际法治的轨道上落地实施,还须尽快建立健全配套实施制度.  相似文献   

2.
论国际法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国际政治在多极化和国家主权原则的发展  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国际政治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秩序法制化。当代国际法的实际情况表明 :国家主权学说、国家主权原则不是过时了 ,而是向前发展了 ,而且内容也进一步充实了。其主要表现在 :(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国家主权原则的充实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种法律性的权利和义务规定 ,它使国家主权原则更加法律化。在国际关系上 ,主权国家都是独立和平等的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既包括一国拥有主权的权利 ,又包括必须尊重他国主权的义务。互不侵犯的内容既包括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3.
传统国际法只承认主权国家是唯一的国际法主体,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只能由国家享有和承担。现代国际法不仅承认主权国家是国际法主体,而且认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争取独立的民族也是国际法的主体。随着国际关系以及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非政府间国际组织迅速壮大,其国际法主体地位问题也开始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这一特殊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主体地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何田田 《法商研究》2021,38(5):61-73
话语是反映价值观和思想的可察之途.大国外交离不开国际法,国际法的首要价值是秩序.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考察与研究中国外交话语表达所蕴含的国际法秩序价值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外交长期坚持的基本话语,是国际法治中国话语体系的组成部分.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对外交往实践中所秉持的立场和价值观的演变过程,是中国在不同时代背景中开创性地运用国际法解决问题并在国际社会中影响力逐渐扩大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胡城军 《时代法学》2003,1(1):71-76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有关"国际法"定义的综合分析,认为,在国际法研究中,应树立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新观念,以推动国际法和国际法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道主义干涉"对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冲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鉴 《河北法学》2006,24(11):147-150
冷战后,西方大国以人道主义为借口,盗用和滥用国际人权保护的名义,频繁地对外进行"人道主义干涉".其实质是强制推行西方的民主和价值观,严重违背了国家主权、不干涉内政以及禁止使用武力等国际法基本原则,是后冷战时代西方新霸权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对国家的承认,是最复杂和争论最多的国际法制度之一.这个领域的国际实践远远没有统一,这个问题的科学观点也是十分不一致的.在国际法科学中,关于国家承认的性质,存在着两种基本学说--宣告说和构成说.根据宣告说,国家一产生就成为国际法的主体,而其他国家对它的承认,仅仅是进一步确定这种形势,扩大它的权利范围,并调整共国际地位.因此,像这一学说所断言的,在已被承认的国家和未被承认的国家之间,其法律地位的差别,并不是实质性的.  相似文献   

8.
<正> 国际法学普遍认为,在国际法各个领域内要求"善意"是一项业已确立的国际法原则,甚至是最基本的原则之一。《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二款(它得到联合国大会关于指导国家间友好关系及合作原则第2625(XXV)号决议的支持)及《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二十六条和第三十一条第一款有关善意的规定,都可据以说明在国际实践中达一原则业已得到承认。按照达些条款(顺便指出,其中  相似文献   

9.
萧凯 《新法规月刊》2008,(2):141-152
台湾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一个中国原则的坚持和实现,而"法理台独"的用意正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否定和废弃。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台湾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容辩驳。根据条约法,《开罗宣言》和《波兹坦公告》应当成为规范台湾法律地位的权威国际法文件,中国于二战后重新对台湾行使主权。根据国家构成理论,台湾不满足国家构成的要件,不是一个主权国家,而只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而各国的长期和普遍的实践亦已证明,"承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已经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一项国际习惯,构成了对各国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条习惯国际法规则。  相似文献   

10.
张晓君 《法学评论》2023,(1):176-185
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法的生成和运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有国际法体系中非政府组织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具有国际法律人格,但是其能够凭借自身在相关领域的专业性塑造国际法,充当主权国家之间的润滑剂,参与国际争端解决而影响国际法,还能够帮助监督国际法的实施。目前缺乏对非政府组织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非政府组织关注自身利益,其观点容易受其资助者的影响,甚至成为欧美国家输出价值观的工具。非政府组织已经日益成为各国谋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力量,因此,有必要对其塑造国际法的行为进行有效规制。我国应重视和加强非政府组织建设,以增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内政"这个词与国家主权、国际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个概念既标志着一个主权国家在其领域管辖范围内行使统治权和管理职能的合法性,同时也反映国际法适用范围的大小。实际上,"内政"这个颇富"争议"和"模糊"的概念自伴随着民族主权国家在近代欧洲诞生和拓展以来,它的内涵在国际法上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目前,"内政"这个概念在国际法上已越来越呈现出一种"收缩"与"扩展"对立统一的辩证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个人是否具有国际法主体地位问题众说纷纭."否定说"未能适当地界定国际法主体的构成要件,忽略了造法主体与权利义务主体之间的区别、权利义务的来源与权利义务状态之间的区别,也忽略了权利的存在、权利的实现与权利救济之间的区别,并且未能适当地解释义务的存在与追究法律责任的程序之间的关系,等等.国际法没有明确规定个人的国际法律人格,但个人在特定范围内具有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可反证个人在此范围内的国际人格.国内有学者担心承认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会削弱国家主权,这种顾虑没有充分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日益关注个人,涉及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和对个人国际罪行的惩治两个方面,个人必将在更大范围内成为国际法的主体.  相似文献   

13.
对混合法制的研究在近几年开始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无论国际法的产生还是执行都有赖于属于不同法系的各主权国家的接受,因此,洞悉国际法的混合法特征有助于从混合法体系中寻求国际问题的解决办法。无论从国际法的历史和渊源看,还是它的司法制度,公、私法归属等方面都兼具两大法系的特征,具有混合法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国际法上的“强行法”规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法上的"强行法"规范是指由全体国际社会成员所公认且在缔约时不能贬损的那些国际法律规范,对此类规范的存在,国际社会已经形成普遍共识;其最初适用范围仅仅限于国家的缔约行为,但随后逐渐及于其它国家行为;国际法学说、条约及国际司法实践初步确认了某些具体的规则具有"强行法"规范的性质,但关于"强行法"的更为明确或具体的范畴问题,国际社会远未达成普遍共识,因而在"强行法"规范的识别及具体适用上存在相当困难;经过深入的国际法理论研究和有力倡导以及长期的国际法实践的推演,国际法上的"强行法"规范更有可能通过习惯国际法的方式加以产生;在条件成就时,再由习惯国际法规则演变或制定为条约国际法规则。  相似文献   

15.
国际法的渊源是国际法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第一次出现的地方或最初的表现形式,是国际法中证明具有法律的拘束力并普遍适用的规则已经存在的证据和表明这种规则效力的法定形式。本文主要从国际条约、国际习惯和一般法律原则来阐述国际法渊源,并拓展到确定法律原则的辅助方法和国际组织的决议。  相似文献   

16.
李伯军 《河北法学》2008,26(4):169-172
近年来,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区域性国际组织日益倾向于干涉主权国家所管辖范围内的内部管辖事项,非洲联盟作为非洲大陆最大的一个区域性国际组织就是一个典型的个案。自冷战结束以来,非洲联盟开始在许多方面对联合国体制下的不干涉内政原则进行一定的修正,而其"干涉权"的提出与确立对现行国际法上的不干涉原则提出一定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王芳 《行政与法》2012,(8):55-60
"主权"是传统国际法理论构架的基石,但此概念自引入国际法后一直争议颇多。本文简要梳理了传统主权理论和国际法上的主权学说,以期形成对比从而更有针对性地鉴别亨金的主权思想;重点分析了亨金在国际法上的主权思想,并将其概括为辩证的、务实的、动态的主权观,进而从国际人权法、国际立法以及国际秩序三个方面阐述亨金主权思想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金铮 《政法学刊》2006,23(4):46-47
欧洲是国际法的发源地,关于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学说最早于英国出现。国际习惯法与国际条约是国际法的主要渊源,考察欧洲国家适用国际习惯法与国际条约的法律规定与实践,国际法在欧洲国家有不同的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国际法院规约第三十八条规定,国际法院适用:"(一)不论普通或特别国际协约,确立诉讼当事国明白承认之规条者。(二)国际习惯,作为通例之证明而经接受为法律者。(三)一般法律原则为文明各国所承认者。(四)在第五十九条规定之下,司法判例及各国权威最高之公法学家学说,作为确定法律原则之补助资料者。"这些被列举的渊源,强调双方同意的国际法义务的基础。这种强调所产生的逻辑结果是,一个国家只受它已明确接受的法律的约束。但国际法的某些基本原则,不管它们的渊源  相似文献   

20.
赵海峰 《当代法学》2011,(1):132-138
近二十年来,国际法院、欧盟法院和国际刑事法院等国际司法机构程序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与动向.国际司法程序无论是在公正性和效率性方面,还是在自身完善和人权保护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加强.这些变化增加了国际法的刚性,丰富了国际法的内容,并对国际法的主题理论和渊源学说等,产生了一系列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