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声》2016,(20)
正登顶巍峨石狮市宝盖山,遥望浩瀚深沪湾,湾边一尊雄视台湾方向的平台大将军施琅塑像历历在目。塑像背面就是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中有一整片8座毗连的红砖碧瓦宫殿式大府衙古建群,名闻遐迩的晋江市施氏大宗祠也在其中。施琅(1621—1696),字尊侯,号琢公,早年曾是郑芝龙、郑成功部将。后因事反目成仇,郑成功怒杀施琅的父亲及弟弟。施琅愤而投清,由  相似文献   

2.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奉旨专征澎台,其亲属及晋江浔海施氏族人纷纷跟随渡海,披甲上阵.他们在海战中同心协力,勇往直前,为夺取澎湖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本文拟就从征的施琅亲属及族人略作考述,并探讨他们参战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施琅是清初的一名武夫勇将。他以自己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受命“独任专征”,在做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于1683年率领清军一鼓作气打败了台湾的郑氏政权,结束了海峡两岸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施琅堪称得上清朝一代海军名将,可算是历史上真正实现祖国大陆与台湾大统一的第一人。他的功绩可谓大也。人谓:施琅乃“仁人而兼大智大勇矣”;“大哉,将军之功,可铭闽山而不朽!”“奠封隅以永固,巩奕叶于苞  相似文献   

4.
清初统一台湾,是继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在台湾这块土地上发生的又一重大历史事件。在这一历史事件过程中,施琅与姚启圣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这已有许多学者进行过论述。而李光地作为当时康熙皇帝身旁的谋臣,也曾积极参与此事。李光地与施琅、姚启圣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对他们二人的作为也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本文拟简要论述他们三人在统一台湾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各自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康熙帝对施琅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他对施琅所作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是先后提出的即施琅是“粗鲁武夫,未尝学问,度量偏浅,恃功骄纵”的看法形成于前;施琅“才略夙优”、“有谋”“善断”的看法形成于后。而此后二种看法并存。文章阐述了康熙帝先后对施琅作出两种不同评价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黄性震述评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十五日,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将郑克塽以台湾归附清朝的消息报到北京皇宫。从此,结束了台湾与大陆隔绝的局面,这确是清代前期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这个事件中,康熙皇帝、施琅、姚启圣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学界的同志们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公允和符合历史实际的。令人惋惜的是在肯定康熙帝、施琅、姚启圣历史  相似文献   

7.
俞风流 《台声》2011,(4):87-89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为清朝平定台湾,统一全国立了大功。施琅原是郑氏部将,顺治年问归顺清朝,康熙二十年被复授为福建水师提督,专征台湾,这与康熙慧眼识人、知人善任有很人关系。康熙一贯重视用人之道,深知正确的决策要由“贤能”的官员来执行,认为“从来有治人,无治法,为政全在得人”;“得一人则事治,失一人则事败”。他在多年听政中认识到,  相似文献   

8.
正施琅(1621—1696),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南浔(今龙湖镇衙口)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襄壮公传》中说,施琅出生的前夜"母太夫人洪有神授宝光之梦,觉而异之,遂生公"。但这多为后人比附,殊不可信。他的前半生虽然也崭露才华,但可圈可点之处并不甚多,其之所以能够名留史书,主要还是从他降清开始。施琅一生中最值得历史记忆的是他力主平台,并最终带兵实现了这一愿望,让台湾重归于中国的版图之下。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人们对施琅的评价一直存在着分歧,其焦点问题是如何看待他背叛郑氏而降清。一些人指责他气节有亏,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绝不能因此而抹杀他为中华民族统一大业做出的贡献。特别是在清政府统一台湾过程中,施琅所表现出的弃“私怨”而以“国事”为重的精神,尤其值得人们钦佩。  相似文献   

10.
唐风 《台声》2006,(6):68-72
中央电视台一套热播《施琅大将军》之际,本刊记者也被激起好奇之心,同一名字的电视剧和书有何不同之处,是电视剧根据书改编的,还是书根据电视剧改写的;施琅是英雄,还是贰臣。为此,记者专访了《施琅大将军》一书的作者安然博士。安然,历史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抗日史学会常务理事。现任台盟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台海出版社》社长。涉猎史学、文学及对台研究等领域,有多部著作。其中《台湾民众抗日史》2005年获中国图书奖。著作《施琅大将军》由《台海出版社》、《新华出版社》出版。记者如约来到安然博士办公室,一眼望去,办公室到处…  相似文献   

11.
正论施琅《台湾弃留利弊疏》的背景与动机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握有专征之权的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兵从福建铜山出发,在澎湖歼灭了明郑水师主力。郑克塽等见大势已去,纳土归降。清政府虽然消灭了明郑政权这一数十年的对手,但对于台湾如何处置,或弃或留,众说纷纭,康熙皇帝也举棋不定。最后,施琅力排众议,上《台湾弃留利弊疏》,详细陈述台湾应留的理由,明确表达台湾应留的主张,指出台湾"弃之必酿成大禍,留之诚永固边圉"。施琅的意见得到朝中大臣的  相似文献   

12.
刘子民同志在其所著《寻根揽胜漳州府》(下简称刘文)一书①中曾提到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与东山宫前妈祖庙的关系,但他的说法存在讹误。为便于辨析,把其记述摘引于下: 东山岛最南端,有个美丽的渔村——宫前村。宫前村古称“平海”,村口有座古老的寺庙一天后宫。宫的前面是一个天然港湾,……清康熙年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治兵于平海”,在此练兵造船,筹划军机。……天后宫前,有一口水井,当地人称之“万军井”。宫内,有康熙皇帝御赐匾额,有镌刻着施琅向康熙的奏本和钦差雅虎祭词的金字木匾。施琅奏本原文:“太子少保、光禄大夫、…  相似文献   

13.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其子郑经继位,自立为“国”,多次拒绝清廷招抚。郑经死后,子郑克继承其父衣钵,坚持与清廷分庭抗礼。1683年,施琅奉旨收复台湾,使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纳入大清版图,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在台湾的“弃”、“留”问题上,又是施琅上疏力谏,使台湾永远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过去,说施琅是“海盗”、“叛将”、“汉奸”,都是不实之词,应予推翻。施琅是一位有功于国家、有功于民族的爱国将领。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的台湾发生了两件重大的历史事件。一件是1662年郑成功驱荷复台;另一件是1683年施琅率军平台,使台湾第一次统一于中央政权。在中国历史上,郑成功和施琅均为有大功于国家和民族的英雄人物。  相似文献   

15.
在浩如烟海的对联花丛中,有一枝风格别具的奇葩,那就是军旅对联。它们多以其主题深刻、意境高远、神韵独特、情感诚挚等特点,读来催人奋进,令人意气风发,激励后人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这是唐太宗李世民自撰的一副室联。李世民少年从军,青年为帅,是位马上得天下的君王,从对联可以看出,他不仅看重武功,更加重文治,所以后来成为一位文治武功均较出众的封建帝王,并被西方推崇为世界历史百位名人之一。“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  相似文献   

16.
寻梦南浔     
正南浔靠海,这海俗称"衙口海",这湾正名"深沪湾"。站在衙口海滨,右首是深沪半岛,左手是永宁古镇,烟墩山烽火台、宝盖山姑嫂塔南北拱卫,南浔向海湾伸开一双拥抱的手臂,左右揽抱;南浔向大海摊开一颗硕大的心,苍苍茫茫。肯定有一个人比我站得高、看得远,这人就是施琅将军。如今,施琅将军还站在他的生身之地,面向大海,目光穿透  相似文献   

17.
施琅是清初的军事将领,在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率军收取台湾,完成了清政府统一中国的大业。施琅的主要贡献是:一,提出并实施了以重兵夺取战略要地澎湖,然后对台“明郑政权”实行政治瓦解攻势,最后实现了和平收取台湾的战略目标;二,充分认识台湾在整个中国海防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力主加强台湾防务建设,使清政府的台湾善后建设走上正轨。施琅堪称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共同崇敬的杰出的爱国者和卓越的军事家。  相似文献   

18.
在晋江衙口村的靖海侯府,摆放着一尊中年施琅的石座像,矮壮敦实,全身盔甲。石像大约是从前留下来的,也许反映了施琅的真实面貌,反正其图像铺天盖地,到处被使用。我觉得比例不对,仿佛一个娃娃身体的放大,肃穆中仍显出稚拙之气。他的儿子施世纶的画像,留下的却是老年,  相似文献   

19.
关于施琅复出前夕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众所周知,施琅的复出,与李光地的保荐密切相关.而据有关记载,施琅曾经于事先要求李光地给予举荐.本文拟就这个问题涉及的几个方面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04,(6):64-65
妈祖显灵传说之一:甘泉济师 据记载康熙二十一年十月,清军水师提督施琅奉旨率三万水兵驻扎平海,等待乘风东渡台湾。当时正遇到干旱,军中缺水。平海天后宫旁有一被填废井,施琅命令挖掘,并暗向妈祖祈祷,井挖好后泉水甘口,解了老百姓、兵士用水之难,泉水从此不竭。施琅以为这是神赐甘泉济师,亲书“师泉”二字,此井至今仍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