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8 毫秒
1.
在网络信息时代,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及其形象危机处置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需要引入新的理论和方法予以改进。引入协同论的原理和方法,解析警察协同公关的价值取向、体制机制、策略方法、传播媒介、系统功能,改进警察公共关系教育培训的内容,增强警察协同公关的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社会形势发展和任务的迫切要求,是公安机关转变职能的重要表 现。正确把握警察公共关系的科学内涵,必须紧密围绕人民大众的需要和要求,拓展交流与传播的渠 道,突出公安机关在警察公共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创造性地开展警察公共关系。目前警察公共关系建 设面临公关意识淡薄、业务技巧贫乏、专业人才短缺的现实,我们必须大力宣传警察公共关系理念, 培养意识营造氛围;加强人才培养;抓好警察公共关系主阵地建设。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化的迅速普及,警察公共关系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和谐互信为内容的社会资本成为警察公共关系的重要选择要素,网络警察公共关系成为警察公共关系的重要发展方向,警察形象成为左右公众对警察公共关系态度和行为的重要价值坐标。公安机关要审慎考量警察公共关系存在的不足,发挥警察公共关系的综合之力,改善警察公共关系的传播方式,加强警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营造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环境,实现警察公共关系目的。  相似文献   

4.
<正>2012年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中,将公共关系学专业从新闻传播学科调整至管理学学科门类,因此警察公共关系设立在公安管理学二级学科下,从建制上是符合教育部学科调整计划的。但当前警察公共关系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警察形象塑造、传播管理(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危机公关、社区公关、警民关系建设等方面,基本局限于传播学领域,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末以来,我国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加快和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使具有特殊地位和象征意义的警察组织适应这一转变显得尤为迫切。在这一过程中,公共关系以其实用性和有效性迅速进入警察组织活动领域,实践促进了警察公共关系的成长。公安院校作为警察人才的教育、培训基地,有必要不断加强警察公共关系的教学和理论研究,以满足新形势下警务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随着有组织犯罪活动日益猖獗,传统侦查措施已难以与之抗衡。而卧底侦查这一隐蔽型侦查措施,逐渐成为了打击此类犯罪的一把利刃,卧底警察更是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者"。然而,在危险系数颇高的卧底任务中,卧底警察的权益保障几乎处于真空状态。因此,有必要通过完善卧底警察选拔机制、卧底警察培训机制、卧底警察心理调试机制、卧底警察身份保密机制、卧底警察岗位预留机制、卧底警察奖励与补偿机制等方式,来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卧底警察权益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当前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深入,公安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警察的工作运转如何做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到内部关系协调,外部公众又愿意接近警察,支持警察工作,这涉及到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问题。在2003年11月召开的全国第二十次公安会议上,公安部也明确提出了要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在此,笔者就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一些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一、警察公共关系的基本涵义“公共关系是一门管理科学,主要通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协调关系、处理危机、塑造形象,在满足公众利益的基础上求得组织…  相似文献   

8.
预警,就是防患于未然。在风险社会视野下,警察公共关系危机预警,是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报警器和安全阀,其对维护公安机关形象、促进警民关系和谐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深刻分析当前风险社会新变化、新特征,以公共关系理论、公共行政理论和危机管理理论为基础,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制定预案、监测研判、信息披露、应急联动、系统评估、实施保障等环节探讨科学构建中国特色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的预警机制,为降低警察公共关系危机风险系数、促进警察公共关系的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陈利 《警察教育》2004,(5):29-31
当今社会,警察公共关系已成为警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警察公共关系中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协调好与新闻媒体的关系。媒体既是警察与外界沟通联系的桥梁,在警察与外部公众之间起着中介的作用,又作为警察公共关系对象的组织客体而独立存在。怎样处理好媒体与警察的关系,就成为警察公共关系所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剖析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是一种误导人手,试做以下分析,姑为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在风险社会视野下,警察公共关系危机预警是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报警器和安全阀,对维护警察组织形象,促进警民关系和谐共建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深入分析当前风险社会的新变化新特征,以公共关系理论、公共行政理论和危机管理理论为基础,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制定预案、监测研判、信息披露、应急联动、系统评估、实施保障等环节,探讨科学构建中国特色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的预警机制,为降低警察公关危机风险系数、促进警察公共关系的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文中指出了新时期加强警察公共关系的背景,强调了我国警方在公关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如何构筑警察公共关系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几乎警察的所有执法行为都显露在社会大众面前,但当下的网络涉警舆情却出现了警察群体"妖魔化"的趋势,这对警察的公共形象建设形成了严峻的现实挑战。针对这一现象,为消除互联网时代涉警负面舆情,建立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本文分析了当前涉警舆情引导存在的四方面的突出问题,并以"基础研究、应用谋略、及时读判、快速反应、主动引导、慎用警力"二十四字方针为核心,提出了建立涉警舆情引导工作的五个设想,最终得出建立互联网涉警舆情引导机制是现代公安工作的必然选择的结论,以期对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基层公安机关侦办轻伤害案件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未能依法及时办理轻伤害案件,如办理轻伤害案件不及时、警力浪费大量、打击处理不力、导致大量信访案件产生等等。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对调查取证工作不够重视、过度追求调解结案、公检法三机关沟通协调不力和伤情重复鉴定问题。因此,应当通过政府各部门全力参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快速及时调查处理、切实加强公检法的协调配合和对公安民警强化执法知识的培训等多种措施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信息化给全球的政治、经济等都带来了技术性的革命,作为信息化的产物,微博和微信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公安微博"和"公安微信"的创立使公安工作的开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本文对"公安微博"和"公安微信"以及"公安微电影"的主要功能及意义进行分析,并试图针对利用"公安微博"和"公安微信"以及"公安微电影"指导公安工作时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求推进信息化时代公安工作的健康开展。  相似文献   

15.
公共关系活动的最基本特征是有序的多次循环往复的发展运动。这种多次循环往复的过程可能是在策划、实施,评估这三个阶段间进行,也有可能是在调研、策划、实施、评估这四个阶段间进行。这种循环不是封闭的环状运动,而且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它每次都带有新的内容,都把公关活动推进一步。警察临战公共关系活动既遵循着这个一般规律,又有其特殊性。由于警察临战案(事)件,具有突发性、对抗性、危难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在警察临战公共关系活动管理时,应充分考虑到影响警察临战公共关系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6.
熟练地运用恰当得体的群众工作语言是人民警察必备的工作技能,也是各警种岗位技能培训、警衔晋升培训、初任民警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人民警察群众工作实际出发,提出人民警察在处理群众工作中,语言表述做到八项注意,将有助于公安工作任务的完成顺利,有助于和谐的警民关系的构建,有助于人民警察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我国森林公安民警情报信息能力,各级森林公安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培训内容。文章在对我国各级森林公安培训客观调查的基础上,科学地总结了森林公安民警需要提高的情报信息能力培训相关内容。调查表明,情报信息收集能力、情报信息处理能力、情报信息运用能力,是适应当前我国森林公安警务情报信息能力培训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以期为全国各地森林公安情报信息能力培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关于提高民警公安群众工作能力的思考和讨论,缺乏一个更坚实的、更广阔的理论框架。在长期实践中,公安机关总结出了许多具有民警个人特点的群众工作方法,并以民警名字为方法冠名。文章认为"能力"不等同于"方法",不能片面地将公安群众工作理解为方法问题,公安群众工作更是立场问题、感情问题,进而指出公安群众工作的理论基础是党建学科、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工作理论,并参照其他相关学科理论,提出了公安群众工作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9.
公安传播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面世拓展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分析《公安传播》在与公安新闻、警察形象、公安舆情引导、公共安全事件、公安典型宣传等多向度的对接与审视中彰显的学术特色和价值,特别是其中的三个亮点:公安传播的平民化视角、警方立场和文化纬度等,对于公安传播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著者具有多方面的学术渊源,论著体现于严谨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经过多年努力,公安执法环境有所好转。但仍然存在着执法权威受到挑战、公安法规不协调和立法空白、干扰公安执法、社会服务性工作过多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对警察现象研究的不够深入、管理体制存在漏洞、维权制度尚需完善和社会群体心理失衡等诸原因造成。所以,应从强化警察学研究、完善公安法规、改革公安管理体制、健全民警维权组织、强化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应对执法环境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