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正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给四川经济社会罩上了一层阴影,也为四川知青上山下乡带来了新的背景。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迅速掀起在"文革"初期,四川知青上山下乡受到很大冲击,甚至在"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氛围中要"推倒重来"。但是,从上到下都坚持知青上山下乡的方向。可以说,知青上山下乡政策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学术界以及广大知识青年的广泛重视,从而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史料呈现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档案文献史料都有所披露、一手资料种类多样、知青口述史料极其丰富、知青文学史料不容忽视、网络史料方兴未艾等鲜明特色。近年来,随着知青史学研究视野的深入,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史料的收集与整理展现出了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其中大部分论著侧重于对“文革”期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回忆与反思,而对“文革”之前的知青上山下乡问题,鲜有人关注和论及。事实上,知青上山下乡始自50年代中期,到“文革”爆发之时,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已进行了近10年。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论“文化大革命”之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其中大部分论著侧重于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回忆与反思。事实上,知青上山下乡始自5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爆发之时,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已进行了近10年。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相似文献   

5.
周恩来在"文革"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他赞成将知青上山下乡作为缓解城镇就业压力的新方向,通过给知青写信、肯定有关上山下乡题材的剧本等方式,鼓励知青上山下乡。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他提出了知青上山下乡的基本指导思想;将知青上山下乡纳入国家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知青的安置方向;深入总结知青上山下乡的基本经验,及时回答了在推进上山下乡工作中需要把握好的方向性、政策性问题;通过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人物、拍摄有关知青题材的电影等途径加大对知青上山下乡的宣传力度;倡导"半农半读",推动下乡知青的合理布局。在指导知青上山下乡工作的同时,周恩来对知青十分关心、爱护,尽力解决知青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确保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6.
张曙 《党的文献》2003,(6):57-62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是“文革”遗留下来的一大社会政治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 ,邓小平打破思想禁锢 ,率先提出广开就业门路 ,逐步结束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他还对下乡知青的回城请求和回城知青的就业问题提出了指导意见。在他的积极推动下 ,知青问题最终得到了较圆满解决。  相似文献   

7.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曾经是一项延续25年,涉及千家万户的重要的政治运动。“文革”结束后,知青运动作为历史遗留问题延续下来,但上山下乡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尤其对整个社会来之不易的安定局面极为不利。在这种局势下,知青政策何去何从?是坚持以往知青政策,还是对它进行重大的调整?甚至最终结束这场运动?这个现实问题严重地摆在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前。在这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党,大胆而有序地对知青政策进行调整,使这场运动顺利地走向了结束。  相似文献   

8.
孙瑛 《党的建设》2012,(7):60-61
知识青年(以下简称“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已经过去T30年,但因规模大、持续时间长,不仅使上千万知青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同时也牵动着上千万个城市家庭的切身利益,因而使“知青”成了一个有着特殊含义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毛泽东农民观指导下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西方学者中流行着一种认为毛泽东是民粹主义者的观点,将俄国民粹主义的农民观与毛泽东的农民观等同起来,知青运动似乎也就成为毛泽东民粹派思想“潜流”的产物。其实,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本质上是为了缓解城市压力,将青年就业出路导向农村。不过,这只是一场不成功的社会实验。 民粹主义是一种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认为发展农村“村社”就可以过渡到社会主义。中国的知青运动前后共有2000万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当农民,与民粹主义的“到民间去”  相似文献   

10.
陈庙纪事     
知青上山下乡,曾是新中国历史上涉及千家万户、波及全社会的一场运动。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到70代年末,全国先后有近2000万城镇知识青年离开父母,奔赴边疆、山区、乡村,经历了人生的磨练和命运的洗礼,把他们的青春、汗水甚至生命奉献给了"第二故乡"。这个历史进程不仅改变了一代青年人的命运,对整个社会也产生了巨大、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为此,我们继续与山东省档案局合作,收集汇总反映山东知青上山下乡的那段历史,既是那一代人的愿望,也是对历史的负责。  相似文献   

11.
知青问题最早被人们所瞩目,还是从“知青文学”开始的,其后有集体撰写的回忆录、知青书信、知青日记等出版物的出现。然而,单纯的对知青经历的追忆,并不能使人们得到足够的教益,因而,严肃的历史反思就显得异常重要了。刘小萌的这部《中国知青史——大潮》就是试图从轰轰烈烈的知青历史表象后面,揭示出知青运动从发生、发展到衰落的复杂政治背景和运动本身的流变。书中认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并非一个孤立的历史过程,接踵而至的政治运动,以及经济建设中一再重演的“过热”与“紧缩”,无不给它的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知青运动是一面镜  相似文献   

12.
作者对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性质进行重新审视,提出了“动态”的认识,认为五六十年代的知青运动就是为了解决城镇人口过剩、就业压力而开展的,“文革”中的知青运动不能简单地视为一场政治运动,而应当看成是带有强烈政治化倾向的强制性人口迁移的非常措施,对其历史作用的评价也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20多年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成为当代中国史不可忽视的历史现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些理论工作者开始了对这一现象的研究、1987年张化的《试论“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文是国内学者对上山下乡运动进行专题研究的首篇。从近10年来的研究情况看,学术界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史及理论研究显得相对滞后。迄今为止,专著也不过两三部,其中杜鸿林著的《风潮涨落──一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史》于1993年5月与读者见面;关于这方面的文章也只有10多篇,可谓寥若晨星。学者们对这一运动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4.
正粉碎"四人帮"以后,四川知青上山下乡继续推进。1978年12月结束的全国和全省知青工作会议,确定把知青工作重点从动员安置转移到就业安置上来,成为知青上山下乡历史的转折点。创造解决知青问题的条件随着拨乱反正的进行,知青工作中很多棘手的问题开始理清思路。而要根本解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知青口述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是以研究知青而闻名海内外的刘小萌研究员的新著.知青既是一个历史符号也是一个现实存在.通过采访经历持续长达20余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知青,刘小萌把历史和现实厚重的串联在一起.他通过知青的亲身经历深刻而生动地描述了当代中国史上一个重大运动的来龙去脉,揭示了知青在艰苦的环境里忘我的献身精神和为捍卫利益而进行的艰苦斗争.该书选题新颖、材料翔实、特点鲜明、可读性强,是了解当代中国史的一本必不可少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6.
1978年因云南农场知青写给邓小平同志的公开联名信而引发了震惊全国的知识青年回城事件,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关注下,这一事件得到妥善解决。通过这一事件,全国逐渐停止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20世纪80年代初知青问题得到了解决。  相似文献   

17.
知青歌曲分为两种:一种是为推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而创作,公开发表的歌曲,以歌颂艰苦劳动、理想抱负为主题,带有极浓重的“左”的色彩;另一种是知青自己改编或创作的“地下歌曲”,在知青中以手抄的形式传唱,它是知青心理的真实反映,是人性情感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18.
正2008年2月,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知青心中的周恩来》一书。该书由北京早年下乡插队的知青侯隽组织撰写。曾经担任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秘书赵炜、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中心主任廖心文和原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领导小组的负责人顾洪章等人担任此书的顾问。该书通过对知青历史的回顾、知青亲身经历的回忆和知青的切身感受,比较全面地、客观地展现了整个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过程。当然,通过此书,众多的读者更可以看到当年  相似文献   

19.
孔力 《党史纵横》2012,(7):59-60
上世纪50年代,河南省郏县大李庄乡因毛泽东的亲笔批示而享誉全国,后来更名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在那股波及全国的知青上山下乡的洪流中,“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成为中国知青运动的“圣地”。来自北京、郑州等地的知青源源不断地涌向这里,从这里走出了全国党代表和中央候补委员卢忠阳、全国人大常委薛喜梅、中共十犬代表杜银娣、七届全国人大代表黄法娃等风云人物。  相似文献   

20.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场长达20余年,涉及人数几达2000万的运动。研究这场运动,应当成为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定宜庄的这部以1953至1968年为迄止时间的知青史研究专著,从严格学术研究的角度,以严肃客观的态度叙述了这段知青史的起因与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文革”之前知青运动的全景。全书共12章,分别为:第一个回合、向荒地进军、不平常的夏天、一条崭新的就业道路、难忘一九五八、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到农村去安家落户、知青群体的形成、走在与农民结合的道路上、这条路能够走到底吗、第一次返城风、从红卫兵到知青。这本专著的分析重点,在于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