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福泉 《湖湘论坛》2015,(3):106-109
社会转型会对农民工法律意识产生影响,并进而要求其法律意识发生变迁,但这种变迁会受到农民工个人素质、政府行为以及社会氛围的影响,实践中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变迁的氛围,多措并举对农民工展开培训,完善农民工法律意识变迁配套体系,加快农民工法律意识变迁步伐,控制变迁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法律意识强弱上的非均衡性,法律认同上的非理性,权利取得和权利救济上的非主动性,守法意识上的非自觉性等特点。进而分析了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的主要因素,并对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教育内容的构建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目前学界对农民工群体法律意识的代际差异有一个基本判断,即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要高于老一代农民工。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建筑行业农民工法律意识的实证研究发现,农民工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对法律的公正性、客观性和平等性的评价、诉讼倾向以及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利意识并没有明显的代际差异,并且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并不比老一代农民工高。这一研究发现提醒我们,关于农民工法律意识代际发展模式的惯常认知可能存在误判。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波 《桂海论丛》2006,22(2):82-84
从乡村走进城市,从农业文明跨越到工业文明,农民工面临着从农民到农民工、从农民工到市民的角色转换,其法律意识不能仍停留在农民的法律意识层面,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水平的途径包括内部和外部两种途径。农民工法律意识的变化可以更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为农民工的完全市民化做好法律观念的铺垫。  相似文献   

5.
人大法律意识的变迁在社会法律变迁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代表着法律意识的发展现状,预示着法律意识变迁的发展趋势,引领着法律意识的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6.
拖欠农民工工资已经成为一个影响社会治安和诱发犯罪的社会问题。本文从有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行业违规操作、不按程序办事、监管不力、农民工自身法律意识不强等方面分析了这一问题的成因,并据此提出了建立和完善防止欠薪的各项机制,严格依法行事、规范经营、增强农民工的法律意识等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7.
陈若冰 《人民论坛》2012,(36):114-115
通过分析若干女性农民工的访谈发现,她们法律意识的自主性有较大提高,但这种法律意识带有矛盾性和分裂性,表现为对法律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二重性认知,法律认知的"碎片化"与法律意识的扭曲,权利意识的模糊与义务意识的厚重。这些都体现了女性农民工现代法律意识建构的分裂性、艰难性、复杂性与长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作为我国流动性最大的一个群体,与务农的农民相比,社会地位较高;而与城镇居民相比,社会地位较为低下。本文依据社会地位的含义及与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关系,选取影响农民工社会地位变迁的职业种类、工资收入、社会关系、居住方式和城市政治参与行为等作为变量,分析了其对农民工社会地位变迁的影响,并从经济地位、社会流动惰距、社会地位评价机制、政策外部环境和户籍制度等因素分析了农民工社会地位变迁成因。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殊性已经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研究这一群体并获得了丰富的成果,但鲜有研究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微观日常生活变化与宏观社会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究工业化、城市化甚至全球化进程对村庄中新生代农民工日常生活的影响,并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出现在社会发展与变迁中的作用,结果发现,社会变迁在许多方面改变了新生代农民工家庭的日常生活。按照韦伯对阶级的理解,这一群体可以被视为中国正在形成的新工人阶级。同时,这一群体通过自发的择校主动向中小城镇转移,推动着城镇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的大力发展导致了社会各主体法律意识的巨大变迁.其中司法机关法律意识的变迁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在价值理念方面的变迁表现为从专政工具转变为民权保障;在审判方式方面的变迁表现为从职权主义趋向于当事人主义;在对公正的追求方面表现为从重实体公正转变为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  相似文献   

11.
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提高农民工地位、改善农民工生活状况的规定和措施,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农民工的权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要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利益,树立农民工维权的主体意识、法律意识,坚持以预防性维权为主,以事后救济为辅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提高农民工地位、改善农民工生活状况的规定和措施,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农民工的权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要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利益,树立农民工维权的主体意识、法律意识,坚持以预防性维权为主,以事后救济为辅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考察我国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梅 《求索》2013,(8):241-243
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来观察当代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的时代变迁,就是坚持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观察现实,认识到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诸多影响因素中:经济发展水平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客观决定因素.制度演变的渐进性是体制性影响因素,社会融合难易程度是社会条件.而文化文明素质则是农民工的主观因素。因此.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根本.要构建农民工市民化的多元互动机制,发挥农民工的主体性,实现顶层设计和底层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城市依附感的增强,他们正越来越多地倾向于融入城市社会,社会性嵌入成为当代新生代农民工的重要特征。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个体人口学特征""社会交往与社区参与程度""城市感知状况"以及"权益侵害和遭歧视"等指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意愿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经济能力"的影响却不显著。也就是说,经济因素并不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的最主要原因,重要的是他们的社会交往、社区参与状态和对城市的切身感知。权益受损以及遭受歧视与排斥会对留城意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改善城市居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态度十分重要,社区居民应以平等、包容、开放的心态对待外来务工人员,这将对城市融入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闻英 《青年论坛》2011,(3):34-38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相比较于第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表现为:打工动机的发展取向;消费的多元化取向;留城意愿强烈,更适应城市生活;法律意识和自我意识较强等。  相似文献   

16.
当前,农民工普遍面临着政治社会化的问题,不能融入到政治社会化的氛围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完善农民工政治社会化保障措施。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扩大农民工参政议政的渠道,积极引导农民工有序就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对农民工就业的吸纳作用,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相似文献   

17.
白玉冬 《人民论坛》2011,(11):60-61
当前,农民工普遍面临着政治社会化的问题,不能融入到政治社会化的氛围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完善农民工政治社会化保障措施。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扩大农民工参政议政的渠道,积极引导农民工有序就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对农民工就业的吸纳作用,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正处于伟大的历史变革时期,中国法治呈现出了创新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既受到传统"地方性知识"的影响,又受到现代化的冲击,情况极其特殊.本文试图以此为切入点来探讨其对少数民族地区村民法律意识形成与变迁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妇运》2009,(6):16-20
一、研究背景 据有关部门数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在我国有1.3亿外出就业的农民工。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预计大约有2000万农民工由于无法找到工作而大规模返乡。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往往是农村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重要决策者,其变动不可避免地会对家庭产生冲击,尤其是对农村留守或流动儿童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金德  吴媛 《前沿》2012,(20):196-197
理工类高校因专业和教学体系设置原因,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上存在缺失,大学生虽然具备一些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但还需要增强法律意识,特别是作为在一线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而言,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