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期,一种冠以"中国债权帝国主义"的论调逐渐在国际场合流传起来"。债权帝国主义论"很精准地迎合了国际社会一些人的想象:中国虽没有重复西方列强的殖民主义道路,却在以新的方式塑造着国际霸权。可以想象,类似论调会加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的猜忌,干扰相关项目,尤其是那些以开发性金融为主要操作方式的大项目的推进顺畅度,甚至有可能会升级为下一轮"中国威胁论"的主要逻辑。"债权帝国主义"说法的核心论据是,以  相似文献   

2.
正与以往"中国威胁论"充斥了意识形态的"傲慢与偏见"不同,新一轮"中国威胁论"重点在于强调中国有了与西方世界相比肩的实力,而且此种实力代表着与西方世界存在显著差异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他们所担心的"中国威胁"不再是出于防范,而是基于战略角逐的实力博弈,更多担心中国可能会抢夺他们的"既得利益"。尤其令西方担心的是,中国可能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方向,有可能构建"另一个世界",这是新一轮"中国威胁论"  相似文献   

3.
刘敏 《理论导报》2020,(8):53-54
正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我国赢得国际声誉,打破少数西方国家恶意制造的"中国威胁论",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除了关注国外媒体声音之外,我们还应关注一种更深层的中国叙事,这就是国外主流教学书籍中关于中国的描述。通过对英、法、美等世界主要国家历史教材的调研可以发现,当前部分国家的历史与地理教材仍存在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关于中国的描述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的论  相似文献   

4.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势力对中国一直有唱衰与捧杀两种论调相辅进行,发展到现在,唱衰论与捧杀论有种种实同而形不同的变体。"唱衰"中国有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傲慢论、中国强硬论等等。  相似文献   

5.
正从2015年开始,美国国内出现了反思和重新审视中国国际地位及其国际作用的大辩论,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并试图在国际社会掀起警惕、批评、施压中国的高潮。本轮"中国威胁论"的喧嚣声,渲染力度明显比以往更大,涉及的领域更广,对中国的情绪化反应更强烈,倡导的应对举措也更具对抗性。这一切都与其自身国内政治动荡与国际地位的变化密切相关。一、新一轮"中国威胁论"花样翻新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政府开始在其官方文件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否对区域和国际安全问题产生重要影响,甚至构成一种威胁?近段时期以来,西方流行一种新的"中国威胁论"--"中国生态环境威胁论"。诚然,目前中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但是中国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已取得了巨大成就,生态环境建设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中国正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现,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一 关于人民币升值的问题,最早是由英、日开始炒作的.2001年夏,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中国廉价货币"、<日本经济新闻>发表"期盼人民币升值--日渐强烈的中国威胁论",开始散布人民币升值的论调.以此为铺垫,掀起了一场发端于2002年10月,以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师史蒂芬·罗奇的<中国因素>报告为引子,以"中国是否输出了通货紧缩"为主题的大辩论.  相似文献   

8.
前线文摘     
《前线》2018,(11)
正刁大明: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当前,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仍未根本改变,西方国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不时臆造一些概念、说法来歪曲中国,无理攻击中国为提升国家形象与国际影响力所做的努力,无端指责中国为推进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做的努力。这些歪曲抹黑中国的言论,反映出"中国威胁论"在西方国家仍有市场,冷战思维在西方国家一些人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9.
张桢  庄严 《兵团党校学报》2021,191(4):56-60
本文重点探析了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面临的形势以及对策.百年变局下,美国依然掌控着国际传播的话语霸权;国际反华阵营不断扩大;"中国威胁论"沉渣泛起,"中共威胁论"甚嚣尘上.西方媒体主要通过"明枪暗箭"齐发的舆论攻势全面诋毁中国.为了有效应对西方掀起的舆论战,应理性客观看待西方对华认知的调查结果;主动设置议题,展示真实立体全面并且可亲可敬的中国国家形象;适应大变局的时代趋势,构建传播多元主体协同的国际传播体系;构建西方涉华的舆情预警监测机制与风险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以来,为回应中国"强而必霸"的"中国威胁论",为推动世界包容发展、和谐发展,让"中国梦"惠及"世界梦",中国外交在"能够做"(如"强而必霸")与"应当做"(如"包容发展")之间,进行了负责任敢担当的国际发展伦理抉择:"我们应当做"。这一抉择既符合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也符合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和未来逻辑。"我们应当做",意味着中国"有能力但不任性","有能力并愿意承担相应的发展责任"。同时,中国正大力倡导和践行"人类共同命运体"意识、建设"一路一带"、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等,将"应当做"付诸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方案",要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提供中国方案、分享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以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负责任态度回应"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不断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加完善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并引起世界许多国家的高度关注。少数发达国家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思维去评判别国的发展,去干涉别国内政外交。面对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的干涉,结合我国自身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有必要向世人公开阐明中国政府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着力点,这既可以有效反击少数西方发达国家所散布的"中国威胁论"的言论,又可以向周边邻国及所有关注中国发展的友好国家表明中国政府  相似文献   

13.
要刊视点     
正求是2016年第6期中国是世界经济的稳定之源近来,国际上一些舆论刻意唱空中国,妄言中国经济将出现"硬着陆",拖累世界经济增长,导致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加剧部分新兴经济体的困难。这种"中国拖累论"与以往的"中国威胁论"一样,都是不符合事实和别有用心的主观臆断,目的无外乎"棒杀"或  相似文献   

14.
赵景芳 《学习月刊》2012,(19):39-39
2012年6月5日,美国再次发表《涉华军事力量发展报告》,6月16日、18日神九飞天并与天宫一号对接,也引起美、日、韩等国的嫉妒和新一轮“中国威胁”的论调。可以说.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社会关于不同版本的“中国威胁论”不绝于耳。最初.中国觉得这是由于对外解释不够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颜武 《先锋队》2012,(27):35-37
腐败的容忍度问题,最近在国内成了热门话题,公众非常关注。这是因为,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一种应该理解、允许中国存在适度腐败,或曰适度容忍腐败的论调。应该说,这一论调似是而非。其实,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待腐败始终态度鲜明,指出"与腐败水火不容"",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这就是对腐败的"零容忍"态度。然而,也不必讳言,尽管态度是"零容忍",但显然还没有真正做到对官员"芝麻小事"的"无情打击"。国外特别是大多数西方国家,对腐败也基本都是"零容忍",尤其是对政府高官,监督严格,处理更严厉,官员的一举一动,往往都会被"小题大做"。  相似文献   

16.
左祥云 《学习月刊》2010,(21):43-44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势力对中国一直有唱衰与捧杀两种论调相辅进行.发展到现在.唱衰论与捧杀论有种种实同而形不同的变体。“唱衰”中国有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傲慢沦、中国强硬论等等。捧杀中国论则有,中国机遇论、中国责任论、中国必胜论、  相似文献   

17.
正"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老话题。最近西方媒体又出现一种新论调,宣称中国大力推进环保和扶贫会导致经济增长停滞,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种论调反映出非常陈旧落后的发展理念,表明他们完全不明白中国新发展理念的意义。那么,中国何以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为什么说中国经济会因环保和扶贫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增长、国际影响力提升,各式各样的"中国论"层出不穷。首先,"中国威胁论"再次甚嚣尘上;其次,"中国责任论"惹人关注。在这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加速完成的特定阶段,在国际市场中国需增加对外投资以缓解经济下行的压力,在国内市场又面临着因人民币贬值可能带来的通货膨胀的风险。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当下,以"中国投资威胁论"为代表的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构成严重掣肘。对此,中国在国内需要采取系统化的战略和策略确保国家的金融安全、社会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和国防安全;在国际上要积极主动、以我为主地消融"中国威胁论",在应对挑战中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优先实现中美两国的和谐共生,通力打造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辛向阳 《党建》2012,(5):24-26
精彩导读●在国际社会中,对于中国政治体制一直有一种"唱衰"的论调,如"脱节论"、"正当性论"、"治理危机论"等等。这些论调表明,一些西方学者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存在着严重偏见和误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其自身的优势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可靠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