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序 言田骈、慎到在对人与己的态度上 ,不采取积极主动的行为 ,一切处于被动消极 ,一切随人转移 ,“与物宛转” ,消灭了自己的主体性。一如宋、尹文“以禁攻寝兵为外 ,以情欲寡浅为内”① ,慎到也主张“弃知去己”。他们都企图以恬静寡欲的道学思想来缓和主客与内外的矛盾 ,这与道家之主张很相似。慎到虽属道家一派 ,“道法自然”的理想性早已破灭 ,因为在战国乱世的兵灾政变中 ,人的生命没有任何保障 ,慎到又失落了老庄道家由心的虚静涵容的开显的精神之体 ,自定承受不住存在面的多重挫折 ,因此他试图由道入法 ,另求存在的依靠与安排…  相似文献   

2.
一序言 <庄子·天下篇>综论当时各家各派的学术思想,其中老庄是后世学者公认的道家主流人物,此外论及的尚有田骈、慎到,他们也算是道家的人物.①<天下篇>里,田骈、彭蒙、慎到三者同列为一家,但<荀子·非十二子篇>把田骈、慎到同列而不言及彭蒙.前二者的学术性格,大致被视为同道,皆属道家思想的流派.  相似文献   

3.
一序言《庄子·天下篇》综论当时各家各派的学术思想,其中老庄是后世学者公认的道家主流人物,此外论及的尚有田骈、慎到,他们也算是道家的人物。①《天下篇》里,田骈、彭蒙、慎到三者同列为一家,但《荀子·非十二子篇》把田骈、慎到同列而不言及彭蒙。前二者的学术性格,大致被视为同道,皆属道家思想的流派。②其中慎到是顺着老子形上之道而转向法家的过渡人物,③因而推测他  相似文献   

4.
朱熹认为孔子的"天"是理,具有超越性、根源性、主宰性。并以此为基础解释孔子的"天命"是天理流行而赋予事物的本性。而丁若镛认为孔子的"天"与《诗经》中的"上帝"一脉相承,是外在于天地、万物和人的造化者和灵明主宰者,据此主张孔子的"天命"为天的命令。然而他的这一诠释不是为了把儒学改造成宗教,相反,是为法律不健全且执行力低下的朝鲜王朝建立实用型道德秩序,以批判掌权者之间的明争暗斗和牧民官对百姓的剥削。丁若镛主张天对人有两个命令,第一命令是"仁",即"天"命令人在人事上尽人之本分,以实践"人伦之德"成为君子。第二命令是"中庸",即命令君子至诚无息地走在"仁"的道路上,最终与天合德成为圣人。  相似文献   

5.
田中角荣将中日问题放在两国关系百年发展史的视野中进行审视,从与拥有众多人口的巨大邻国发展关系以保障远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为长远目标,并提出了日美中"等腰三角形"的战略思想.同时瞄准中国的资源和市场,以获取现实的经济利益为近期目标.田中角荣的中国观具有典型的为实现国家利益而善为己谋的现实主义政治家风格.  相似文献   

6.
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法学家——萨维尼的生平与学说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慧 《德国研究》2003,18(4):54-59
萨维尼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法学家,历史法学派的创立人.他主张法律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坚决反对制订民法典.他的理论对世界各国法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法国诗人兰波(1854-1891)与中国诗人顾城(1956-1993)作一比较.他们虽相隔一个世纪,但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提出要以打乱一切感官感受,审视自己灵魂的方式使自己成为一个"通灵人",把探索"未知世界"、引导人类走向未来当作诗人应尽的职责,而且都以自己的一生和诗歌作了试验;在诗歌艺术形式上,他们都把创作主体让位给更具力量的"另一个":"我是另一个";他们的诗歌语言都是新语言,现实事物不再是他们所比之物必不可少的参照物,他们的诗不再尊重人的具体的感官感受,而追求人们闻所未闻的真实;他们都看到了语言问题是诗歌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苏联意识形态工作改革的概况 1.积极实行公开化原则 1977年的苏联宪法中明文规定:“扩大公开原则”是苏联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 “公开原则”跟戈尔巴乔夫的名字连在一起,主要有三层含义: 第一、提高国家政治生活的“透明度”。戈尔巴乔夫主张党和国家“应当将更多的事公诸于众,我们的人应当知道劳动集体、区、市、州、共和国、全国正在发生的一切。”第二、让人民有充分的机会公开发表意见。戈尔巴乔夫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人民自己的事情”,因此,有必要让群众公开讨论我国社会  相似文献   

9.
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之初,苏联政府围绕事故开展的外交行为,实际上是决策层内部两派之间出现意见分歧的结果,并与决策参与者各自秉持的对外战略思想相关联.一派以葛罗米柯为代表,主张围绕事故开展的政府外交行为应相对保守,即以"灾难不外交"为主要表现形式;另一派以戈尔巴乔夫、雅科夫列夫为代表,谋求更加开放的政府外交行为,即"灾难外交".在救灾过程中,苏联政府的外交行为逐渐由"灾难不外交"转向"灾难外交".这种转向既是由救灾需求所导致,也有戈氏在外交领域的改革意图作为思想前提.转向"灾难外交"虽意味着苏联政府起初的救灾方式确有失误,但也为戈尔巴乔夫的对外战略新思维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10.
王希 《美国研究》2002,16(2):121-129
自从独立时期帕特里克·亨利呼出"不自由,毋宁死"的口号,"自由"就成了美国的灵魂.纵观美国历史上的国会辩论、总统演说、法院判例、外交文件、各种社会运动和改革的主张、乃至当今反政府的白人民兵组织的网页,"自由"一词无处不在.即便在日常生活中,"自由"也与美国人形影不离:中小学生每日必宣誓效忠"自由",体育比赛前观众必高唱国歌赞颂"自由之疆",大小美元硬币上均刻有"自由"(liberty),以"自由"为名的地名遍布全国.①至少从表面上来看,美国人对"自由"的钟爱已经达到了一种近似于偏执的程度.然而,当"自由"一词无所不能、无所不为、无人不用的时候,它也就失去了公认的定义,变成了一个令人困惑的概念.在众多的自由语言中,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美国自由,也因而成为一个极负挑战意味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埃里克·方纳(Eric Foner)的近作《美国自由的故事》(以下简称《自由故事》)便具有了格外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南海问题的原初形态--双边争议为变量构建函数,渐次引入中美关系、越菲等国"大国平衡战略"、两岸关系、台湾东南亚政策等对南海问题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变量对南海问题进行解析发现,两岸关系对我国和平解决南海问题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它不仅与南海问题诸变量均有特定联系,而且还影响我国通过国际仲裁和平解决南海问题证据链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尽管两岸各自所主张的"南海主权"有所差异,但是,在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的前提下,两岸需要尽早培养在南海问题上的默契与共识.  相似文献   

12.
"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封建时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朝贡-宗藩关系曾经维系了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宁.新中国对东南亚国家仍坚持"和为贵"的传统理念,提倡"和而不同".这一理念尤其体现在亚非会议期间中国所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求同存异"的主张上.中国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也是建立在完全平等和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3.
卢梭在其处女作《论科学与艺术》里,就提出他的"回归自然"的观念,主张以自然的美好来代替"文明"的罪恶。他的"回归自然"就是人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近二十年,欧美掀起生态文学批评的新潮流,本文举证不同时期的三部法国生态文学的作品:乔治·桑在《魔沼》中描绘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米歇尔·图尼埃在《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中告诫人要与自然融为一体;勒克莱齐奥在其小说《沙漠》里揭示了大自然才是人的幸福之源。由此看来,卢梭的自然观开拓了法国生态文学,他无疑是法国生态文学的先驱和奠基者。  相似文献   

14.
奢侈品茅台     
《新民周刊》2012,(4):22-23
五花马,千金裘,当然都是奢侈品。如今胡润把茅台列为奢侈品牌,李白如果在世,肯定不会有意见。酒徒的赞成票只供参考,可步步惊心的涨价早已说明了一切。俱往矣,不要再慨叹战争年代士兵们用它泡脚了,也不要再纠结于有关人士的表态:"我一直的主张都是要让老百姓喝得起茅台酒。"再说了,一个本土品牌能够和路易·威登、爱马仕和宝马并驾齐...  相似文献   

15.
关于构建和谐世界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世界释义 中国已明确提出关于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那么,什么是和谐世界?"和谐"的含义是什么?是目标还是手段?对此,国内外有很多的讨论. 依我的理解,"和谐"指的是一种行为方式,作为这种行为方式的结果,可以形成一种秩序.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说,它是各国共处的一种方式,即以协商、合作而不是武断、对抗的方式来处理相互间关系和具有相关利益的事务,从而形成一种以协调、合作为主的国际关系秩序,而这种秩序的结果就是和平.  相似文献   

16.
森田疗法——来自日本的认知行为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田疗法是20世纪初日本精神科专家森田正马创立的带有浓厚东方色彩的心理疗法,主张通过"顺应自然,为所当为"割断"注意过分集中"和"感觉过分敏锐"之间的精神交互作用或者解决思想矛盾,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其中既注重行为的调整又注重认知的改善.因而,森田疗法可以看作认知行为疗法的一种形式,对于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期,在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侵略和扩张的过程中,伊藤博文政府为了建立"东洋和平"和西方势力抗衡,主张在韩中日之间开展合作。但事实上这种主张不过是把当时以日本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区秩序合法化的说辞。针对这一点,安重根、安昌浩、申采浩等韩国独立运动家指出国家正处于丧失国权的危机之中,在对日本主张的"东洋和平"进行批判的同时,强调只有在韩国等周边国家的独立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东洋和平"。1910年日本帝国主义强行合并韩国以后,申采浩、朴殷植等韩国独立运动家在指出日本合并韩国的非法性的同时,还强调韩中日等东北亚地区国家间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主张韩国的独立有利于"东洋和平与世界和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柳麟锡在强调韩中关系在东北亚的重要性及中国作用的同时,还提出了韩中日三国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朝着共生关系发展的构想。  相似文献   

18.
铃木大拙及其禅学思想蕴涵着破与立的双重维度,就破而言,他反对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对西方理性主义造成的种种危机加以批判。这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张不谋而合。就立而言,他对禅学"无"之境界的阐发还隐喻着价值维度,并成为指导人的最高生存原则。而后现代主义者并没有构建最高价值维度,他们一破再破,从根本上将个体存在置于不可规范的境地。如果我们不拘泥派别与体系的差异,仅就生存议题而言,铃木大拙与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的理论主张具有表象相似性,二者使东西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交织在一起,实现了另一种对话。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日本与南洋(东南亚)地区的交流是通过海上交通、海上贸易的途径进行的,而日本战国时代的所谓"战国海商"和"引込町人"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历史文献和历史研究中的相关记述都较为粗略,反而是一些日本文学家在相关史料基础上,以日本战国时代与南洋地区经贸关系为题材、以"战国海商"或"引込町人"为主人公,创作了一系列历史小说,对相关的历史场景予以了重现和回忆.作为活跃于东海、南海商道上特殊的商人群体,"战国海商"与"引込町人"在日本与东南亚地区的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特殊的.这些小说对"海贼商人""引込町人"的掠夺贸易及对因之而盛的南洋"日本人町"的描写,是对战国时代日本与南洋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呈现,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历史上东亚—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值得我们从东方学及东亚区域研究的角度、使用文史互证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薄伽梵歌》中,黑天为劝导阿周那参与战斗,提出数论哲学、吠檀多哲学与瑜伽哲学三位一体的哲学理论与宗教思想.他一方面肯定了万物源于梵的平等思想,另一方面又借助数论中原人与原质的二元区分与原质三性解释种姓制度的由来.于是产生了平等的本体论与不平等的道理伦理安排之间的紧张关系.20世纪的提拉克、阿罗频多、甘地和安培德卡尔都对《薄伽梵歌》中的平等观与种姓制度进行过讨论.除安培德卡尔全然批判《薄伽梵歌》与种姓制度外,提拉克、阿罗频多与甘地都主张种姓制度最初仅为社会分工.提拉克从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支持履行种姓达摩;阿罗频多认为个人应依其天生本性,遵循自法,超越三性的束缚实现精神圆满;甘地主张对种姓制度做完美道德的诠释,呼吁通过道德提升来解决种姓制度带来的问题.他们试图通过个人本性与品质的不同来构建一种存在差异但并非不平等的种姓制度,从而消除《薄伽梵歌》中平等观与种姓制度之间的紧张关系.但这类诠释以一种想象的理想种姓制为基础,或许只是对传统的一种美化解释.提拉克、阿罗频多与甘地对《薄伽梵歌》与种姓制度的解释在独立前有利于团结民众反抗英国,但在独立后相较于通过宪法保障公民平等权与自由权的做法,则显得非常保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