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5 毫秒
1.
1931年5月,红一方面军在第二次反“围剿”中,从江西富田开始向东横扫。连战连捷,于31日占领福建建宁县城,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军事“围剿”。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决定。利用国民党内部派系矛盾的新发展和中央苏区周围的国民党军暂时处于守势的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2.
1931年5月31日,红军第一方面军攻占建宁城,胜利结束了第二次反“围剿”战役。毛泽东又一次赋词《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满怀豪情地讴歌“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工农红军,嘲笑“为营步步嗟何及”的国民党军。红一方面军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曾赋词《渔家傲》,  相似文献   

3.
正白云山战斗是红军在第二次反"围剿"战争中打得最激烈、战果最辉煌的一次战斗。15天内,由东固、富田向东转战泰和,连续打了5个胜仗,横扫700里,歼敌3万余人,缴枪2万余支。朱毛谋划旗开得胜1931年4月,蒋介石纠集2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军事"围剿"。毛泽东、朱德认真分析实际情况:敌人都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内部不统一,除了蔡廷锴的第十九路军、孙连仲的第二十六  相似文献   

4.
1932年7月至12月,红四方面军和鄂豫皖边区革命根据地人民,面对国民党30万大军,展开了空前激烈的第四次反“围剿”斗争,重创了国民党嫡系部队,歼敌1万多人。但是,由于未能粉碎“围剿”,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实行了战略转移。第四次反“围剿”斗争虽然失败了,但蒋介石耗费大量精力进行的这次“围剿”,  相似文献   

5.
红一方面军粉碎国民党的第二次军事“围剿”后,总前委于1931年6月2日在建宁的溪口总部召开会议,制定了第一期向北、第二期向南、第三期向西的三期工作计划,预定第一期“向北筹款,发动群众,扩大苏区,争取南丰、南城、宜黄等县城”;第二期向南,巩固后方苏区;第三期向西,以打通与湘赣苏区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1931年12月4日,在红军反“围剿”胜利影响和全国抗日反蒋浪潮的推动下,在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中的中共特别支部组织下,该部参谋长、共产党员赵博生和旅长季振同、董振堂率领全军1.7万人在江西宁都举行起义。该部起义后、被改编为中国工农  相似文献   

7.
<正>1931年9月28日午后,刚刚指挥3万红军将士粉碎国民党3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第三次"围剿"的毛泽东、朱德、项英等人,正在商量研究急于要做的两件大事:一是指挥红军乘第三次反"围剿"胜利之势,分兵在闽赣两省边境各县消灭土豪地主武装盘踞的反革命据点,巩固发展苏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反“围剿”中,毛泽东、朱德诱敌深入, 1930年 12月底,红军在龙岗打了 3个大胜仗,全歼国民党军张辉瓒的八十八师 9000余人。打扫战场时,发现了一件前所未见的战利品,后来才知道,这是无线电台。   红军战士不知这笨重家伙是什么东西,竟将发报机、蓄电池、充电机等砸烂,只把收报机当作战利品,送到了红军总部。总司令朱德知是电台,大叫“可惜”,立即指示参谋草拟了一份文件,以总部名义发给全军,大意是:今后凡缴获的不认识的战利品,一律完好无损上交,不得破坏。各军认真传达,使官兵人人明白。   1931年 1月初的东韶…  相似文献   

9.
从1930年底到1934年秋,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围剿”,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半个多世纪以来,不仅我们这样讲,连国民党方面的人士,其中包括蒋介石、顾祝同、白崇禧等人,都无法否认这个历史事实。1933年10月2日,蒋介石在南昌行营高级将领会议上所作的《剿匪成败与国家存亡》的讲话中说:“我们剿匪剿了五年,到如今还没有成功,不但没有将他剿灭,而且过去几年愈剿愈多”。台湾于1982年6月正式出版的《反共戡乱》史,承认第二次“围剿”,国民党军总兵力及装备“虽均为优势,但在战场上未能发挥,致遭失败”;承认第三次“围剿”,由于红军运用一套灵活的战略战术和作战方法,“在局部作战中,获得若干成果”、并“终于疲困国军,以解除被围歼之命  相似文献   

10.
1931年12月14日,被蒋介石驱入江西“围剿”红军的原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一万七千余人,在该军中共特别支部的策动、组织与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指导下,由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黄中岳等人率领于驻地宁都城举行了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宁都起义”,宣布加入红军,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季振同任红五军团总指挥,  相似文献   

11.
?193i年11月,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泰宁正式列入中央苏区版图,成为当时中央苏区21个组成县之一。1932年10月,国民党军开始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二阶段“围剿”计划。  相似文献   

12.
1931年7月.不甘心前两次“围剿”失败的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采取“长驱直入”的战术,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三次“围剿”。毛泽东率领3万红军,从福建建宁千里回师兴国,以寡击众,连战连捷,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令人痛惜的是,战斗中三位红军悍将阵亡,永远长眠在了兴国的青山绿水中,他们就是红一师师长李实行、红四师代理师长邹平和红十一师师长曾士峨。  相似文献   

13.
1931年5月,毛泽东、朱德指挥红一方面军进行第二次反“围剿”,经白云山战斗、白沙战斗、中村战斗和广昌战斗的四战四捷,于29日率红一方面军主力从广昌向建宁进发抵达建宁里心。  相似文献   

14.
三、保卫与巩固发展闽粤赣边革命根据地的曲折斗争。 (一)配合红一方面军的三次反“围剿”战争。 1930年12月至1931年夏秋,国民党蒋介石先后调动10万、20万、30万大军,对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领导的红一方面军和江西、福建等省苏区连续发动三次大规模的反革命军事“围剿”。在这一时间中,中共闽粤赣边特委及其领导下的红军和革命群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克服了第二次“左”倾路线后,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又有了发展和扩大。这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恐慌,蒋介石从一九三○年十月开始,对我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继我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之后,蒋介石于一九三一年四月、七月又相继对我发动了第二次、三次“围剿”。当  相似文献   

16.
《党史天地》2007,(8):33-34
毛泽东说项英的到来,是双喜临门 项英说:反“围剿”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苏区 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蒋介石不甘心失败,准备第二次“围剿”。毛泽东也早有筹划。1931年1月5日,毛泽东、朱德在小布召集总司令部负责人会议。总结第一次反“围剿”经验,讨论下步反“围剿”准备,拟将红一方面军部署在宜黄、乐安、南丰、广昌、宁都、石城、瑞金一带分兵以发动群众,摧毁地区武装“土围子”,打土豪、分田地、加强赤卫队,扩大红军,筹集资财,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17.
主动揽过 1931年6月,蒋介石亲任"围剿"总司令,调动30万大军,由北而南,向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围剿".红军冒着酷暑,绕道千里,从闽西经根据地到瑞金再到兴国高兴圩地区集结,于8月7日清晨在莲塘全歼国民党上官云相所部一个旅,下午又在良村将敌郝梦龄所部的两个多团歼灭.  相似文献   

18.
1930年11月,我从红五军三师九团调到红军总部特务队,任副班长.当时,红一军团和三军团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朱德任总司令.第一方面军也称中央红军.调到总部不久,便开始了第一次反“围剿”战斗,到1931年9月期间,国民党反动派向我们中央红军连续发动了三次“围剿”,红军陷入了敌人的重兵包围之中.由于国民党同时实行了经济封锁,红军的生活更加艰难,伙食费从每人每天一角伍分降  相似文献   

19.
水新营 《党史博采》2014,(11):10-13
1931年春,由西北军一部改编的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开赴江西对中央苏区红军进行“围剿”,该部广大官兵对蒋介石的对外不抵抗和对内“剿共”、消灭异己的政策极为不满。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同年12月14日,第二十六路军将士一万七干多人,由参谋长赵博生(中共党员)及旅长季振同、董振堂等率领在江西宁都宣布起义,加入到中国工农红军的行列。时任第二十六路军手枪旅政训处少校干事兼旅部书记的黄镇从此成为了人民军队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20.
我军从富田打起,向东横扫,可在闽赣交界之建宁、黎川、泰宁地区扩大根据地,征集资料,便于打破下一次“围剿”。——毛泽东长途奔袭 1931年5月27日,红一方面军第二次反声围剿,战斗四战四捷了。打第四个战斗时,总前委命令进攻南丰。红三军团作好了进攻准备,迅速集结苦竹待命。红一军团第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