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一次“暴力影视与青少年暴力倾向的相关检验”的实验为契机,对“暴力影视是促使暴力犯罪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原因之一”的成见进行了批判分析。并对“暴力影视”做了新的类型学划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暴力影视的“分层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2.
美国是电视普及率最高的国家,家庭拥有电视机的比率为98.2%,有线电视普及率为56.4%。青少年在黄金时间收视率达90.5%至95%,有线电视收视率达40.1%。自60年代中期以来影视中的色情、吸毒、贩毒、斗殴、枪杀等方面的情节逐年增加,电影公司和制片商越来越青睐此类影片,而深受其害的首当其冲是青少年。 暴力影视中那些残忍而疯狂的行为,不断地对青少年灌输着病态的虐待狂心理,致使一向被视为安全环境的校园,至今已成为日常暴力行为的场所。据统计,美国全国每天有10万名学生携枪上学,另有16万以上学生因害怕或受威胁而逃学。在舆论的压力下,美国有线电视业巨头特德·特纳也不得不承认,电视网的竞争者在节目中推出暴力镜头是杀人行为。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在近几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暴力的施者和受者绝大多数都是正处于花样年华的青少年,而原本应该安全宁静的校园也日日笼罩在暴力的阴影之中。如何防治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如何建立起完善的青少年校园暴力预防系统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探讨的重点。鉴于青少年心理状态的特殊性,结合心理学研究成果探讨青少年校园暴力防止措施的完善将会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4.
媒体暴力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及理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体暴力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一直是心理学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文章从认知、情绪、行为三个方面综述了媒体暴力的即时效果和长期影响:媒体暴力对攻击性思维的认知启动效应,媒体暴力的情绪脱敏作用及其愤怒、敌意等不良情绪的产生,在行为影响上就媒体暴力与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这一争议进行了探讨。文章最后对相应的理论模型——一般攻击模型进行了简介。  相似文献   

5.
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社会控制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暴力的泛滥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青少年社会认知、反社会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试图从理论上探讨传媒暴力对青少年具有吸引力的心理分析,以期从政府、社会、家庭寻求控制传媒暴力的有效机制,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传媒暴力与青少年社会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社会化有负面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本文阐述了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社会化负面影响的几种主要表现,分析了限制传媒暴力困难重重的原因,并就如何限制传媒暴力的负面影响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暴力电子游戏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玩暴力电子游戏会导致青少年攻击性人格增加,并容易诱发攻击性行为发生。具体来说它可以误导青少年的认知模式、唤醒青少年的攻击本能、诱发并强化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教会青少年攻击性行为方式和改变了青少年大脑的正常生理机能。我们应当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暴力电子游戏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社会化有负面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本文阐述了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社会化负面影响的几种主要表现,分析了限制传媒暴力困难重重的原因,并就如何限制传媒暴力的负面影响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一、暴力传媒:青少年暴力犯罪的重要诱因暴力传媒本身同青少年犯罪一样,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性社会问题。大众传媒的传播者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广泛、迅速地传播暴力信息,使得传媒暴力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电视、电影、书刊以及互联网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暴力信息,甚至连音乐、广告  相似文献   

10.
“暴力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决定了暴力文化对青少年暴力犯罪心理塑造的极大倾向性。暴力文化通过大众传媒这一主导传播方式形成特定的文化氛围,置身于该效应场中的青少年通过对暴力文化的选择加工、角色扮演、自我强化等环节形成暴力犯罪行为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