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好养生的人都知道"人养玉,玉养人",意即喜爱玉饰品,又时常用手摩擦玉,会给人体健康带来很多好处。在佩玉饰的问题上道家与儒家观点是不一致的。老子认为"怀玉"是指有自然的人的纯朴心态,再上升为高尚深远的未被人为世界所破坏的人格精神。所谓"被褐怀玉",其实是从根本上否定甚至反对服饰的修饰作用,而强调内敛深藏的人的美质,道家的"怀玉"内涵心态与儒家"佩玉"的外显相对立,这种服饰观对后世如魏晋时期通脱的士人着装观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人们一提天意就觉得是迷信,记得那时总在批判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认为高举"人定胜天"的旗帜才是人间正道。后来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进化,人们才发现,大自然不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当它屡遭破坏后还是会报复人类的。于是,人们又开始重视环境保护,重视"天之道",即大自然的规律。服饰养生有一条,也是应该顺应自然。早在先秦时期,有关天道的观念已经成熟,《周易》中即有:"天  相似文献   

3.
<正>一提养生,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有什么好食品或好的衣着能够使人健康生活,长寿延年。这里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应该因人而异,每个人的体质、职业、年龄、性别不同,怎么会有一套人人适用的方法呢?所以说,我们只能寻求一种规律,在规律之中再考虑个性需求。说到人,先要说到人种,世界上目前概括来看有三大人种,不同的人种,不同的聚居地气候、地理条件都关系到如何着装才有利。如欧罗巴人种,主要是居住在  相似文献   

4.
<正>人们日常着装中,除了衣服还少不了佩饰,而佩饰中有很多是直接接触肌肤的,如耳环、手镯、项链,弄好了绝对有利于养生,弄不好就会损害健康。中国人佩饰有许多讲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佩玉。儒家学说中有"君子以玉比德"、"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为什么这么喜欢玉呢?因为中国人认为"玉温润而泽,仁也;缜栗  相似文献   

5.
<正>所谓真我,就是没有经过外在力量改变容貌和肌肤的人。说到服饰养生,古来的文身文面、火烫、割痕、染色、现代的隆鼻、纹眉、纹唇、瘦脸、丰乳等都属于服饰所包括的四个方面之中,即衣服、佩饰、化妆、随件的化妆类。只不过单纯化妆不用在人身体上动刀动斧,但类似行为,即改变人本体的手段都属于第三项。  相似文献   

6.
<正>有人问,衣服的款式与养生有关吗?当然有,因为衣服要穿在人的身上,而人要活动,身体要舒适,同时还有个冷暖的问题,款式直接关系到健康。中国古人讲究宽袍大袖,虽然我们今天看起来不太适合当今的工作环境与交通设施,但古人的衣服款式绝对有讲  相似文献   

7.
史素昭 《求索》2014,(10):166-170
学术界往往从史学和文学的角度研究《史记》,但《史记》的服饰描写也极具特色。《史记》人物着装体现身份等级;《史记》服饰色彩彰显尊卑贵贱;《史记》服饰体现了"中和之美"。因此,《史记》的服饰描写深合儒家学说的核心"礼","以衣现礼"概括了《史记》服饰描写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8.
<正>如今到处在谈食品安全,大家最关心的好像是吃什么不致损害身体。实际上,穿什么才能不对人身健康造成伤害,也是至关重要,甚至是迫不及待的事。中国古人讲究夏穿葛、麻、丝,冬用动物皮。当然,现在这么多人,地球上人口已向百亿进发了,而动物正在减少,再穿动物皮是不可能的了。不过,这里显示出一点,就是古人着装选料时,是顺应自然的。人与这些动植物共同生存在一个大自然的空间中,如植物纤维,如毛类动物纤维,还有蚕吐的丝,贝含的珠等。《诗经》中写道:"丘中有  相似文献   

9.
流行服饰蕴含着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内涵,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落地"具象化、具体化、具小化"的内在要求。通过对3400余名大学生流行服饰文化观多维度的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发现:大学生对流行服饰的选择尚属理性,对服饰色彩选择倾向是优雅与含蓄并重,喜欢的服饰面料以环保和舒适为主;多数大学生不特意赶时髦追求流行服饰,且能够量入而出;休闲装是多数大学生钟爱的衣着风格;大学生喜欢的配饰以实用为主、偏好的品牌彰显青春活力,但在具体品牌上并无刻意追求;服饰消费的动机多出于"需要",消费心理价位趋于理性。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艰苦朴素"等倡导存有认识上的偏差,同时对学校相关流行服饰知识和着装的历史文化教育引导有着强烈的诉求。  相似文献   

10.
张晴 《传承》2008,(5):50-53
整整的一个百年,中国人的穿衣着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长袍马褂到"西服东渐",从文革的一片灰白到改革开放的时尚个性;长长的一个百年,中国人的穿衣着装总算可以自由做主,不再听命或盲从于服饰制度、革命意志或他国时尚了。  相似文献   

11.
<正>着装时不仅要考虑选取哪一种材质,有时染色也很重要,因为古人用的都是自然矿、植物染料,而现在化学染料太多。另外,衣服有个保存问题,新衣从成型到市场,再从市场到旧衣穿过之后,都有个存放中的防蛀与防霉问题,这里也有很多文化性与科学性的。中国古人染衣料,都是用身边的矿物或植物,比如红花、茜草的根、苏木的心材都可以将布、丝染成红色;紫草的根可以染出紫色;黄栌、黄檗的内茎、黄栀子的果以及槐树的花芽都可以染出黄色:而马蓝(又名木兰、槐兰)的茎、叶,菘蓝和蓼蓝的叶可以染出蓝色。《诗经》  相似文献   

12.
<正>自有人类以后,社会便形成了。社会有一个审美标准,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也有所不同,人们是为了自己健康舒适而不顾社会舆论呢?还是根据社会潮流去修饰或说矫正自己呢?答案是第二个。着装是一种社会行为,人们在社会公认的美的诱惑下,大多舍弃自然美来迎合社会美。如西方束腰、中国缠足、当代女人的高跟鞋、男人的领带、更别提现在一些标榜有瘦身、塑身功能的衣服,还有治疗静脉曲张的、有理疗效果的、有孕妇穿的防辐射服等,五花八门,天花乱缀……  相似文献   

13.
《创造》2015,(4)
<正>"一日之计在于晨",健康的生活应该从早晨开始,而你起床后的每一个行动、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健康。专家教你利用好这段时间养生。赖一会床。起床第一件事是什么呢?不是刷牙也不是睁开眼睛,而是在床上多赖上五分钟。醒来后,躺在床上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部,特别是颈部,5分钟后再起床,有助于预防头晕。  相似文献   

14.
刘晓莺 《前进》2010,(10):45-46
公务员的职业特点,对公务员本身的服饰礼仪有较高的要求。公务员考试进入面试环节时,考生除了精心准备面试考题之外,如何得体着装,以自己的最佳形象参加面试也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因为,面试是一门学问,着装也要讲艺术。  相似文献   

15.
叶娇 《求索》2010,(8):230-232,239
关于唐五代服饰或敦煌壁画供养人服饰的研究颇多,但探讨唐五代下层百姓着装的论述却甚为罕见。文章主要利用敦煌文献各种经济文书中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对唐五代时期西北一带百姓的服饰从头衣、体衣、足衣、装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对当时当地的一些民俗风情作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
《创造》2013,(11)
如今,人们的保健意识越来越强,都在谈论养生,社会上充斥着各种打着“养生”旗号的保健品和机构.其实,养生既不神秘,也不复杂.中医养生只需记住8个字“童心、蚁性、龟柔、猴行”,既简单易行,又诠释了养生的基本原则,即“养生先养心,养心先养德”.  相似文献   

17.
《天津政协公报》2014,(10):59-60
<正>微波炉致癌、长期吃方便面致癌、凉白开隔夜致癌……有人统计过,在微信朋友圈广为流传的健康养生帖子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非"致癌"莫属。看着"致癌"满天飞的朋友圈,大家不免感慨:这个年头想减肥,最好的方法是点开微信朋友圈的各类健康养生帖子,因为它们会告诉你——什么都不能吃!然而,这些健康养生帖里颠覆了人们传统认识的众多"真知灼见"都靠谱吗?多位医生和资深媒体人一致认为,除专业医疗机构和具有公信力媒体推送的微信,大部分养生微信缺乏科学依据,只能"微"信,切勿深信,更不能盲目仿效,以免带来健康隐患。  相似文献   

18.
<正>新春伊始,笔者采访了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胡大一,请他谈谈自己的养生方法。胡教授答应得很爽快:"好,一起去吃自助餐,边吃边聊。很多人说,吃自助餐会不知不觉把肚子吃得很撑,我反倒是最爱吃自助餐了,容易控制,还不浪费。"  相似文献   

19.
正"我老伴前往天堂之后,我就搬到了这里,感觉自己也像到了天堂一样。"笔者面前的李奶奶气色红润,说话中气十足。谈起在长庚养生文化村(以下简称"养生村")的生活,李奶奶笑着连说"满意"。李奶奶今年70岁,在2005年开业的养生村里已生活了10年时间。身为"资深住户",她现在"身兼多职":她是志工,在养生村前台负责接待工作,并帮助一些年龄更大的老人进行简单活动;她是学生,报名参加了养生村组织的绘画、钢琴、电脑等课程;她还是老师,凭借自己的手工编织特  相似文献   

20.
吴功正 《思想战线》2001,27(5):78-80
唐代服饰美学体现了社会风气与服饰变化的互动互摄现象.在唐代服饰美学中有着很深的社会思潮痕印.唐代服饰富于多彩多姿的美感特征,造型别致,甚至有男性化倾向.唐代服饰受到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然而,由于唐代审美思潮变化更迭的特点,所谓"胡服"在盛唐以后就不再盛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