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0 毫秒
1.
在国家鼓励企业培育工匠精神与中国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日本作为工匠精神的代名词,在此方面的经验是重视传承老龄技能型人才的暗默知识和宝贵技能,展开在职培训(OJT)方式,选拔核心人才加以培养,解决技能失传问题,日本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反映出了我国境内企业缺乏持续技术创新的物质投入和制度建设。在日本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持续的技术创新需求是日本企业积极招聘和培养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内在动力。日本企业的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培养制度的良性互动作用,造就了日本企业的竞争实力,也是日本实现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日本企业从招聘大学应届毕业生到把其培养成企业的核心员工的过程非常值得我国企业学习和借鉴。只有在我国企业中建立持续创新的制度安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卓  程永明 《当代亚太》2006,(12):52-57
日本企业的社是与社训具有久远的历史渊源与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推动企业经营和进行员工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制定企业社是、社训是当今日本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日本企业的社是、社训,对于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树立企业形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尝试对德国职业培训市场进行分析。培训市场在其现代学徒制培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是学员和企业协商沟通需求的途径,也是社会资源配置的手段。德国的职业培训市场兼具劳动力市场和培训服务市场的特征,且其劳动力市场为不完全劳动力市场;培训市场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各参与主体具有激励兼容性,能有效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还能使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变得更加容易;其顺利运行则建立在各方接受的职业教育标准、健全的社会利益代理及合作机制、完善具体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基础之上。在分析德国职业培训市场的基础上,本文针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德国企业内职业培训是其双元制职业培训的核心组成部分,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维度对它进行分析和解读:基于经济学视角,分析企业内职业培训的成本收益关系;基于社会机制视角,探讨参与培训的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机制;基于质量控制与管理视角,考察培训的质量控制机制和方法。本文认为,德国企业内职业培训之所以能够长期有效运作,既有经济合理性方面的原因,有社会合作伙伴的支持与协作,也有较为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的作用;它依靠的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体系力量。  相似文献   

6.
日本是市场经济发展较早的国家,它的经济无疑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与之相对应日本的学前教育也是走在世界最前列的,并且在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日本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应研究日本的学前教育,借鉴其发展经验。我们认为从学前期开始素质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一、日本学前教育的现状日本的学前公共教育机构是从明治维新后发展起来的,二战中遭到致命的打击,至二战后才随经济的发展得以恢复和发展。当前日本学前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概括说明…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美国企业领袖形成途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美榕 《美国研究》2005,19(1):57-76
20世纪美国以强大的经济实力稳居全球霸主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特有的人才优势。在为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各显神通的众多人才中,安德鲁·卡内基、亨利·福特、山姆·沃顿,李·艾柯卡、比尔·盖茨等一大批杰出企业家的领袖风范与巨大贡献举世瞩目。20世纪被称作“美国世纪”,也被称作“人力资本世纪”,这表明人力资本对美国现代经济增长的作用至关重要。为了探究 20世纪美国企业领袖的成长、成才与成功路径,本文依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定性调查来分析这一精英群体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及其与美国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战后日本由于政治及军事外交的开展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极大限制,公共外交就成为其摆脱美军占领体制、发展与邻国关系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途径.通过人员与文化交流、加强对外宣传、推行外向型的文化教育、经济与文化援助以及动漫外交等手段,日本公共外交在达成外交目标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受自身独特政治文化及国内右倾化思潮的影响,并受日美基轴及相关政策的制肘,日本战后以来的公共外交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日本公共年金制度改革及面临的新课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公共年金制度是一种"国民皆保险"、代际间抚养的养老保险制度,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日本政府50多年来一直没有停止改革,特别是,人口少子老龄化、以及平均寿命的延长等人口结构的变动,更是加快了公共年金制度改革的步伐.但是,尽管如此,日本公共年金制度仍面临着信任危机、代际问负担转移、财政收支困难等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前期的日本雇佣体系的变革由于缺乏系统性、整合性以及劳资双方的共识,从而使部分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过多地承担了本应由企业和国家共同分摊的改革成本。2008年的金融危机呈现了非系统改革的脆弱性,引发了日本各界全面思考雇佣体系的危机感和使命感,开始对劳动时间的两极分化、非正式员工的社会排除现象、社会保障安全网、劳动者培训中政府与企业的责任定位等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1.
日本公立学校教职员工的法律定位是教育公务员。日本公立学校教职员工薪酬制度以“教特法”和“人才确保法”为法律依据,具有年功经验主义、薪酬水平较高、待遇平均主义和今后将倾向于体现职责、能力和业绩的4个主要特征。针对原有薪酬制度的种种弊端,新世纪以来日本实施了“新的教职员工考核制度”,并效仿日本企业将绩效考核结果与人事变动、薪酬挂钩,但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引发了各方质疑。借鉴日本的经验有助于从更广阔的视野为中国探索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制度改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缅两国友好关系的稳步发展,两国公共卫生安全合作不断深化.新冠肺炎危机爆发以来,中缅积极开展抗疫合作,深化了两国政府和人民对中缅命运共同体的认同,也为两国推进公共卫生安全合作带来新机遇.除了双边合作外,中缅还在中国-东盟、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和澜湄合作等区域性合作机制下积极寻求联合抗疫等公共卫生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并利用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平台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缅甸脆弱的公共卫生体系,中缅边境地区严峻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以及缅甸不稳定的社会基础等因素对中缅深化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构成了巨大挑战.为此,中国应利用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合作机遇,深入了解缅甸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民众卫生健康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拓展双方的合作空间,为中缅公共卫生安全合作创造有利环境.概而言之,中缅应围绕加强信息共享,推进中缅应对传染病联防联控体系常态化建设;注重能力建设,利用多边平台增强缅甸的公共卫生治理能力;加强健康教育,联合开展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利用传统优势,充分激发中缅传统医药合作潜能;鼓励多方参与,有效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卫生合作中的作用等方面共同努力,从而进一步推动中缅命运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3.
在梳理日本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波动情况的基础上,利用2010年-2018年日本上市企业微观数据,通过构建实证模型探讨了日本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研发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日本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提高对企业研发活动产生负面影响;(2)日本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研发的影响具有行业差异;(3)不同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对日本企业研发活动的影响方向不同。贸易政策、金融政策不确定性指数的增加负面冲击企业研发活动,而财政政策、汇率政策不确定性的提高却激励企业研发投资。相较于日本,中国企业研发管理经验较少,风险承担能力较弱,政府更应重视在运用政策手段平滑景气波动的同时,避免政策施行的大起大落,警惕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过快、过度提高,尽可能营造、引导产生良好的市场预期,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支持企业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14.
日本企业加速对越南投资及越、中、泰投资环境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日本企业对亚洲直接投资的头两个国家是中国和泰国.但是,近年日本企业不断加大对越南的投资力度.越南将成为继中国和泰国之后,日本企业在亚洲直接投资的最热对象国.本文结合中国、泰国的投资环境,探讨日本企业选择越南投资的原因,对其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对比研究,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日本企业高管的薪酬水平及其未向国际高水平靠拢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企业员工工资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达到世界最高水平的情况下,企业高管年薪一直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并没有向国际高水平靠拢,更没有向美国看齐。这与日本特有的社会意识、传统的经营思想、日本式企业制度、主流经济和民主化改革、法人所有制、没有照搬美国职务工资、董事报酬规程和高管激励机制、政府控制特殊法人CEO年薪、外资企业少以及社会舆论制约等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始于明治元年的"废佛毁释"运动彻底改变了日本佛教的命运,由此产生的新文化语境与思想生态对日本佛教题材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纵观近代以来约150年间的日本佛教题材文学,其中的佛教思想接受模式呈现了从信仰、怀疑、理性主义到多元宗教观的变迁,实践了与佛教地位转型相呼应的文学创作转型。而多元信仰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无暇顾及自我磨砺,急功近利的宗教心理使得"他力思想"和"恶人正机"等方便法门取代了注重修行的正统佛教思想。新生代僧侣作家的登场则将传统僧侣文学和现代文学融于一体,既让人们了解到神秘的僧界,亦使佛教更多地介入了现代世俗生活,他们作品中呈现的多元宗教观亦符合当下日本民众的多元信仰形态。  相似文献   

17.
Since the 1990s, local governments in many countries have responded to the crisis of public finances, legitimacy, and a low level of performance with a combination of territorial and functional reform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management and political reform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latter by analyzing new modes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Germany and Japan. It will employ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from the local governance debat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democratic dimensions of local government reforms. The question considered is concerned with the political context for new modes of participation and whether they can offer opportunities for an improvement of local democracy in terms of an increase in legitimacy and political capacity building for citizens. The conclusion will be reached that while we would expect more favorable preconditions in Germany with regard to a positive impact on local democracy, the opposite is the case: a relatively weak tradition of local autonomy and low resources of civil society actors in Japan explains their focus on co-production of services with local governments but at the same time offers greater opportunities for an improvement in local democracy.  相似文献   

18.
日本震后企业的海外转移及中国的应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1年3月11日以来,日本遭遇到9级震灾、海啸、核危机的冲击,促使多家企业将工厂转移到海外。当前,海外转移已成为日本企业发展跨国经营的新趋势,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提出一些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South Africa like the rest of the world is facing critical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relating to the Green Economy. The country has relevant policies, is part of various Green Economy International initiatives, Conventions and Declarations, has allocated funding to green economy programmes and projects and has made job projections in this sector. However, the education policies and the education system do not reflect an adequate paradigm shift towards a Green Economy. The 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 (IRENA) (2012) purports that the education systems in various countries need to adapt to this demand. It is against this backdrop that this article seeks to highlight the fact that the present job projections are not attainable owing to lack of skilled personnel in the green economy sect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