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浩 《当代亚太》2021,(4):4-27
二战结束以来,为维护自身霸权地位、有效应对大国战略竞争带来的挑战,美国外交在实践中先后形成了针对苏联与中国的大国竞争战略.围绕美国大国竞争战略的生成及其变迁,国际关系学界先后提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以及对两者进行整合与优化的现实制度主义等基本范式加以解释.然而,这些既有研究普遍聚焦于国际体系层次,对中观层面的逻辑关注不足,因此存在经验解释方面的问题.基于此,文章尝试在体系变量的基础上引入国内政治变量,通过构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表明美国大国竞争战略的生成及其变迁存在一种以内外互动为基础的底层逻辑,即不同时期国际体系压力与国内政治制度及经济结构之间的共振,使美国多元化的社会力量产生了差异化和动态化的外交利益诉求,从而引发了国内政治联盟的周期性分化重组,塑造出相应阶段主导美国大国竞争战略制定的国内政治结构.按照这一框架,二战后美国的大国竞争战略经历了以国内政治逻辑为导向的两次重大变迁,即东北部—南方政治联盟与两党冷战共识体制下的自由国际主义对苏竞争战略,以及政治联盟均势与两党对等极化体制下的现实制度主义对华竞争战略.基于此,美国国内政治的变化提供了阐释其对苏与对华竞争战略出现根本差异的新视角,其对美国对华竞争战略未来走向的影响应予以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2.
编者的话     
大国战略竞争因其全球性、综合性和长期性,成为影响国家间关系、国际格局走向和国际秩序调整的重要因素.对于美国大国竞争战略的形成及其变迁的研究因而成为学界关注的议题.王浩指出,现有的解释大多着眼于体系层次,对国内中观层次变量的重视不够.基于此,作者将国际体系压力与国内政治制度及经济结构结合起来,指出不同时期美国多元化社会力量的外交利益诉求引发了国内政治联盟的重组,从而塑造出不同阶段美国的对苏和对华的竞争战略.这种内外联动的视角不仅是对现有研究的有益补充,对于我们把握未来美国对华战略走向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一个不应忽视的重大事实:在横跨新旧世纪的十余年,日本的思想舆论界在"新民族主义"政治思潮的激情中已极富成效地完成了社会舆论的"共识动员".在此过程中,政治领袖和社会精英借助媒体不仅实现了对自身国家发展战略的议题建构,还确立了国民内部对华的广泛共识.日本经过长达十余年"共识动员"所达成的"国民合意",其大部分内容尚未全面实施,今后随着日本国家发展战略的加速推进,各项政治诉求的陆续付诸行动,中日两国在地缘战略利益上的对立冲突有可能进一步升级.  相似文献   

4.
日本近年来开始重视利用新媒体强化对华外宣,涉华报导上出现新变化。首次制定针对社会性网络的"SNS"战略,意图构建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性新媒体宣传网络和统合从官方到民间的横向宣传管道,加强宣传日本在领土和历史认识上的主张;积极谋求利用我"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平台,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推进国际话语权的争夺、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日本新媒体外宣已成为贯彻国家战略意图、进行外交博弈和舆论战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对中国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亦构成一定危害。  相似文献   

5.
"北方四岛"问题是日俄关系的症结所在。日本一贯主张"北方四岛"是其固有领土,坚持要求俄罗斯归还"北方四岛"的政策,日俄关系很大程度上因此而陷入僵局。为突破现实困境,日本国内政界、学界和民众围绕"北方领土"问题有着不同看法。日本国内政界和学界主要形成了激进的和温和的两种看法,不同地区的日本民众在不同历史时期也对"北方四岛"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这些争论的内容不尽相同,争论本身也都具有特定的原因,争论还会对领土问题的解决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当前日本传统舆论左右平衡的格局正在被打破,出现了一种右倾偏向“公共化”的趋势,即“右倾”从一种“竞争性力量”,逐渐上升为公共舆论的“前提”与“规则”层面,构成了某种影响舆论走向的内在价值引导。在涉及对外关系的舆论议题中,这种变化尤为明显。以东海问题上的日本舆论为观察对象,可分析这一右倾偏向“公共化”的图景。它包括了三个要素:政府积极地设置媒体议程,通过安排逐步把“安全威胁”塑造为日本公共舆论中“不言自明”的前提;右倾力量在舆论框架的建构中淡化自身的偏向性,转而强调普遍性,成功地支配公共舆论;互联网、大众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主流媒体支配的公共舆论空间的转型,而右倾力量提早布局,在舆论空间转型的过程中掌握了先发优势。  相似文献   

7.
岁末年初,泰国政界、经济界、学界人士纷纷评述过去一年泰国经济状况并展望新的一年。尽管观点有异,但都一致认为,1986年,泰国在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中,闯过难关,出乎意料地取得可喜成绩。1986年,美国经济增长低于3%,未能达到4%的目标;西德仅2.5%,比预定少1%,日本虽达到4%,但比上一年下降0.2%。整个世界经济增长率仅为2.8%,比预计的低0.3%。  相似文献   

8.
日本政界的台湾帮与台湾的对日院外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后50余年来,日本政界始终存在着一股反共仇华、俗称"台湾帮"的亲台势力,他们虽人数不多,但能量不小,日本的对华及对台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牵制和影响.文章较系统地分析了台湾帮形成的原因与背景,概述了其组织形态与现状,揭露了台湾当局为培植亲台势力而开展的不择手段的对日院外活动情况,对于研究未来的日台关系走向必有助益.  相似文献   

9.
在总预算有限的条件下,援助国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援助资源进行分割,以决定援助的对象和多寡.然而,日本对华与对印政府开发援助政策却呈现一种国别性和阶段性"双重标准".对此,显然不能简单归因于战略考量,而国家利益论、人道关怀论以及社会交换论等对外援助理论解释力不足,相关实证研究则很少从学理层面进行国别比较.究其实质,同一援助国对不同受援国的政策差异及其变迁突显出援助国的角色属性问题.在政府开发援助中,援助国既注重利益权衡与援助实效,也关注国际规范和国内舆论,兼具"经济人"角色和"社会人"角色.这双重角色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实现二者的平衡是政府开发援助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核心考量.对华与对印政府开发援助政策的动态调整,充分体现出日本以"经济人"为基础同时兼具"社会人"的援助国角色属性.援助国角色属性分析,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日本政府开发援助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对于中国对外援助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为新兴援助国,中国要坚持正确义利观,既彰显大国担当与国际道义,也兼顾援助的共生性和有效性,平衡好援助国的"经济人"与"社会人"双重角色.  相似文献   

10.
由于地理位置、历史经历和目标利益的不同,东盟各国对中国的意图判断以及影响分析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基于此,学界和政界从不同的维度强调了东盟对华的身份定位,如朋友身份论、敌人身份论和身份不确定论,其战略选择分别对应顺从合作论、对抗制衡论以及两面下注策略。文章摒弃了朋友或敌人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式思维,并力图打破不确定论对身份问题的悬置,从另外一种理论视角考察了东盟国家对中国的身份定位与战略选择问题。邻居大国的身份定位是中国与东盟关系中最基本、最本质的部分,在更深层上影响到东盟对华的战略设计,包括"安全距离"是邻居大国外交的基本前提,"多边接触"是邻居大国外交的重要手段,而"规范引导"则是邻居大国外交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11.
日本电视剧通过互联网在中国大陆传播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已成为日本电视剧在中国大陆传播的新平台,但对该平台的研究却与其受关注程度不对等。日本电视剧通过互联网在中国大陆传播的主体是将日本电视剧上传至互联网的字幕组及个人,客体是通过互联网在中国大陆传播的所有日本电视剧,受众以日语学习者、偶像剧迷、年轻白领为主。日本电视剧通过互联网在中国大陆的传播具有先行快速便捷、客体数量庞大却制作不够精良、受众范围小、影响力大等特点,在中国的影响遍及语言、服饰、饮食、旅游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面临着版权保护难度高、跨文化传播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日本智库在对华决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日本智库对于中国崛起的研究较多。多数日本智库看好中国崛起的前景,认为中国崛起在经济上给日本带来了许多机遇,同时也提出了在军事和战略上的各种隐忧。他们认为应加强同中国的交流与合作,抓住中国崛起带来的各种机遇,另一方面也要针对中国崛起可能带来的威胁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13.
日本曾经在很长的时闻内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视为圭臬,其法律制度基本照抄了《唐律疏议》和《大明律》的主要内容。近代以来,日本人逐渐对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批判性反思,转向学习西方法律文化。并试图将日本法律文化推向整个亚洲。20世纪以来,日本人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由学习转向了研究,许多中国法律史研究著述出现,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态度逐渐转向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视域,梳理了1899至2013年传播到中国的日本马克思主义110年的研究文献,包括日本期刊、日本学者、日本著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贡献。其中,河上肇的贡献和影响最为突出,其著作《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二)》,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向中国传播的开篇之作,河上肇的其它著作以多种方式被多人,或译为中文或作为翻译德、英译本的参考附录在译著内。河上肇在日本京都大学的马克思主义课程,影响一代留日中国学人。中国马克思主义输入性传播,1903年至1930年日语译本的贡献是主流,1930年被德语版本取代,1957年日语译本贡献力恢复,1982年重新达到一个高潮,并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分析、选择性吸收,一直到2013年。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期,在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侵略和扩张的过程中,伊藤博文政府为了建立"东洋和平"和西方势力抗衡,主张在韩中日之间开展合作。但事实上这种主张不过是把当时以日本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区秩序合法化的说辞。针对这一点,安重根、安昌浩、申采浩等韩国独立运动家指出国家正处于丧失国权的危机之中,在对日本主张的"东洋和平"进行批判的同时,强调只有在韩国等周边国家的独立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东洋和平"。1910年日本帝国主义强行合并韩国以后,申采浩、朴殷植等韩国独立运动家在指出日本合并韩国的非法性的同时,还强调韩中日等东北亚地区国家间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主张韩国的独立有利于"东洋和平与世界和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柳麟锡在强调韩中关系在东北亚的重要性及中国作用的同时,还提出了韩中日三国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朝着共生关系发展的构想。  相似文献   

16.
日本的女子高等教育机构,是探讨日本高等教育机构的文化特征之际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步入21世纪以来,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即通过实现超越传统课程视域的学科设置、创设符合女性的"时代特质"的课程体系、整合满足社会需要的教学机构,既推动日本女子高等教育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令自身的改革陷入到了一个可能迷失方向的困境之中。这一新的动态,对于研究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转型、探索未来中国教育改革之方向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佐藤春夫的中国题材作品《星》是以中国闽南地区的民间传说"陈三五娘"为框架改编而成的,该作不仅寄寓了佐藤春夫个人的情感体验,同时也阐发了他的"东洋"美学。文章通过《星》与"陈三五娘"故事原型的比较分析发现,该作对"陈三五娘"故事做出3处改动,从中可见,第一、佐藤春夫的中国趣味仅仅是他的亚洲意识的载体;第二、东西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成为他的中国观的认知基础;第三、他依据达尔文的进化论这一西方近代主义的认知模式评价中国、判断价值优劣。由此可见,"中国"在近代日本历史上被严重地符号化乃至意识形态化,成为近代日本知识人试图对抗西方文明入侵,实现自我认同的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18.
日本的社会教育经历了以科技教育为主要形式的学校教育依属阶段、以职业技能拓展为主要形式的发展阶段以及以终身学习为愿景的社会教育完善阶段的发展历程,总结出了完善以企业内部培训为平台的社会教育发展模式、形成以“学社融合”的社会教育发展模式、完善的社会教育学科研究以及注重民生为本的教育模式。总结日本的经验,从中获得启示,对中国的社区教育的整体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most recent phase of Japan’s security policy reform, focusing on its shifting priorities towards the Japan Self-Defense Forces and the Japan–US alliance since mid-2010. From a realist perspective, it argues that these shifting military priorities first and foremost represent a traditional counterbalancing response to China’s rise. Conforming to the logic inherent in balance of threat theory, it moreover argues that this balancing behavior is explained by a confluence of two primary factors, namely Japanese perceptions of aggressive Chinese behavior in the maritime domain and concerns relating to the changing distribution of capabilities in China’s fav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