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市郊农民走向市场的思考周雍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建立农业市场经济体制,而农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关键是把农民推向市场,只有农民真正走上了市场,才能建立起农业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市郊毗邻城市,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可以将城市...  相似文献   

2.
当前农村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村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刘江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这既是由农业的基础地位决定的,也是由市场经济条件下农...  相似文献   

3.
政府行为对农民的农业生产投入的制约及矫正的思路别道学·白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农业在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竞争中所处的不利地位日见明显,农村经济承受着由计划体制弊端和市场体系缺陷产生的双重风险,农民投入农业...  相似文献   

4.
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既是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也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村商品流通总体上势头较好,多形式、  相似文献   

5.
现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已经明确,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农村而言,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将农民引向市场。而要将农民引向市场,首先又取决于农村干部的观念和作风有一个大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始终在计划体制的轨道上运转,对农民来讲,上面叫种什么  相似文献   

6.
深化供销改革强化服务功能祝宝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民的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商品农业、市场农业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为新时期供销合作社开展综合...  相似文献   

7.
在玉溪、陆良等市县开展的改革村级体制,实行村民自治的试点工作,是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广大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政治上民主、经济上公开的必然要求;是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结果。他们的试点工作已在促进农村改革、发展与稳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给了我们多方面的启示。一、改革村级体制,实行村民自治的动因首先,这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客观要求。村公所(办事处)的管理体制以及由上级委派村公所(办事处)干部的做法,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已不能适应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民自主生产、自主经营,成为了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其政治上民主,经济上公开的要求日益强烈,这种体制的弊端也就暴露得十分明显,诸如村级管理行政化,村干部选聘、管理“机关化”,机构重叠,管理层次多样化;干部任免制,对上不对下,造成干群关系紧张,滋生腐败行为,形成农村热点问题多。如此种种,如果不从根本上改革村级体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就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是适应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村级行政管理体制,使农民的民主权...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确立,如何认识和进一步深化我国价格改革,又成了人们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图就价格改革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价格改革的目标和任务等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一、价格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体制。这里的市场导向,主要是指由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引起价格变化,由此调节社会资源在各种商品生产上的配置。因此,价格合理与否,这对于发展市场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价格改革是决定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农村改革30年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改革30年的历史进程大致可以分别以1978年、1988年和2002年划分为三个阶段.其基本经验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坚持依靠农民和维护农民的权益是农村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取向,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破除二元体制的障碍;根据不同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要求,循序渐进地推进农村改革.  相似文献   

10.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村经济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为我国12亿人口有9亿多在农村,农村是个广阔的市场空间,农民是农村发展市场经济的主体,如果农民不能成为真正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农村和城市不能形成真正的统一大市场,我国的市场经济就不可能真正发  相似文献   

11.
农业、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探讨冯灼锋农业、农村改革与发展,是一个事关全局而又被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其从三个方面作一些探讨。一、农业、农村改革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一)农村改革的成功,为进行全方位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  相似文献   

12.
在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把农产品推向市场,把农民引向市场已是大势所趋。然而,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劳作的农民一下子进入市场,发展商品经济,许多地方农民还不适应,无所适从。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笔者认勺,关键是要正确处理三个关系,增强三种能力:一、正确处理推向与服务的关系,增强农民对市场的透视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课时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提高观察、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逐步树立改革意识、创新意识,准备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二、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由学生回答)1.农村改革后,农业生产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什么?2.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以后形成了怎样的经营体制?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导入新课]改革之前,农民所以缺乏劳动积极性,企业所以缺乏活力,寻根究底,都是由当时的…  相似文献   

14.
农村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及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及其思考□谢仁生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农村带来了希冀,也带来了挑战。处在这转型阶段,我们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承受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和市场体系缺陷产生的双重风险,从而派生出了以下几个严重问题:1.由于政府行为的干预,名目繁多的农民负...  相似文献   

15.
桂家友 《前沿》2005,(12):209-2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政府要提高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加大对农业风险支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通过提供市场信息,推进“科技兴农”战略,抓好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和生产能力;通过减轻税费,还农民迁徙自由,给予农村企业平等的发展机会,增强农民在市场中搏击能力。这些服务措施有利于提高农民应对市场的本领,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如何适应新的形势 ,改进和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为丹江口市改革和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支持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改革开放以来 ,我市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政策观念、效率观念和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自主意识、民主意识、科技意识等一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大增强 ,为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最为有利的思想前提。与此同时 ,由于我们的工作还有不尽如…  相似文献   

17.
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要注重培养市场经营主体如何进行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景泰县党校杜裕富同志来稿认为,努力提高农民市场经营主体的素质是目前农村市场建设的中心环节。其对策是:(一)采取有效途径和措施向农民灌输市场观念,帮助农民换脑筋。要让农民群众掌握...  相似文献   

18.
当前,农村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体制转轨。增长转型的重要时期,深化农村改革,必须加速农业两个转变,努力实现增供增收两大战略目标。总结一些地方的实践经验,新一轮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操作要求是:取向──发展市场农业,着力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关键──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实现经营方式集约化;基础──坚持稳定、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增强集体经济实力;途径──积极推进以贸工农一体经营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一、坚持市场导向,培植农村市场体系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农村改革的基本任务。建设市场、发展商贸。搞活流通是迈…  相似文献   

19.
试论引导我国农民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李桂元我国建立和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对农村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振兴农村经济,实现富民、兴农,其关键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可是有些农民,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农民却迟迟不能...  相似文献   

20.
加强县级市场体系建设努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王奎荣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发展,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深化。加强市场体系的培养,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