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40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率先由农村展开,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面貌特别是中国农村的社会面貌。依据改革的内容及其产生的影响,这40年的改革历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84年,农村经济改革启动阶段,农民家庭感觉到生活明显改善;第二阶段为1985-1991年,农村经济改革展开阶段,农民家庭感觉到生活水平提高,生活压力增加;第三阶段为1992-2001年,农村经济改革深化时期,农民家庭感觉到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负担较重;第四阶段为2002年至今,农村经济改革综合推进时期,农民家庭减负增收,是幸福感最强烈时期。  相似文献   

2.
农村改革30年来,各地始终坚持把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一条主线,农村经济大幅增长,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加强,有效夯实了党在农村执政的群众基础。但是,在经济改革和民主发展同步推进的新形  相似文献   

3.
《政策》2008,(12):31-34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从农村发端。30年来,围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性文件。尤其是改革初期的5个和近5年的5个共10个中央“一号文件”.一直引领着农村的改革发展。30年来,湖北历届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改革创新,扎实工作,推动了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  相似文献   

4.
在农村体制变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尊重农民的创造实践,实现了农民与土地关系、与市场关系、与村社共同体关系的巨大变迁。在农村体制变革过程中,农民是推动农村体制改革的主要动力,中国共产党充分尊重农民的发展意愿,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促进和完善农村市场化发展;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建立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等,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的农业农村改革观主要包括:肯定了农业家庭承包制能够与先进生产力和现代农业相融,必须长期坚持;长期坚持和稳定家庭承包制度的核心是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提出农民土地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从理论上提出如何不断完善和创新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理论,找到了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保持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内在机制基础上实现农业外部规模经济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坚持农业农村改革的市场取向,提出了我国农业农村改革的总目标和具体改革措施,并概括了我党领导农村改革的经验;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出发,进一步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农业农村改革思路和决策。  相似文献   

6.
《政策》2005,(1):18-20
2004年,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突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两大重点,认真组织,扎实推进,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好形势,呈现出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农村改革逐步深化,农村发展环境日益改善,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的喜人局面。  相似文献   

7.
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浙江人民抓住机遇、大胆探索,坚持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浙江农村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率先推进市场取向的农村改革,农村生产力得到了空前解放,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成就,农村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农民主体的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农村改革发展为浙江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央对"三农"问题一直是非常重视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回顾农村改革发展的历程,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保持农村稳定发展需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统筹城乡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发展适度规模农业生产;农村物质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建立和健全农村的相关制度;发挥农村党组织的先锋作用.  相似文献   

9.
解决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坚持比较优势原则和市场化原则,坚持农业科技创新原则;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加快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切入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总书记在五中全会上指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这是对国际发展大趋势和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正确判断后,所指出的下世纪我国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要沿着这个方向,继往开来,不断前进,实现目标,必须把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作为下世纪玉溪市发展的首要任务加以落实,在农村工作中做到五个坚持。  一、坚持以农民为本的思想  我们必须坚持以农民为本的思想,把农民的发展、农民的奋斗、农民的利益、农民素质的提高融为一体,整体建设农村小康,全面推进农村现代化。首先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要研究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农村小康全面建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使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全面发展,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使农民自身不断进步和发展。其次,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丰富农村生活资料,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健康水平,改善社会服务设施,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第三,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增强小康建设和加快现代化进程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激活农村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瑞颖 《桂海论丛》2004,20(2):60-62
农村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和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它是一项“民心工程。当前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我们要强化改革意识,搞好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工作,依法行政,转变职能,搞好服务,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激活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2.
刘光斌 《桂海论丛》2011,27(1):9-12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和党的执政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政治改革方面总结吸收了前人的基本经验并做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探索。这些经验表现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遵循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发挥法律在政治改革中的作用等。其特色表现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政治改革;保证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强公务员队伍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3.
张军  贾栋 《中国发展》2013,13(3):44-51
成都市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对农村土地使用制度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革探索,取得了比较成功的经验,引发全国各地竞相学习和效仿,河南省土地改革饱受争议。河南省在实施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主的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根据省情对农村土地使川制度相应进行了改革,在全面分析成都土地改革成功背后的逻辑,以及与河南省农村土地改革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该文对土地收革本身和与之相关的真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就中国未来农村土地改革提出了提高农民在上地增值收益中分配比重、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建设、破除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垄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保障国家粮食发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赵铁 《桂海论丛》2004,20(4):82-84
按照“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个调整、一项改革”的要求,农村税费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改革面临的瓶颈及公共经济学有关政府效率及“有限的和有效的政府”等理论,为赋税制度的公共选择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提供了佐证和支撑。源于农村税费改革的乡镇撤并,其意义已经超出了农村税费改革本身,实现了多重效应的结合,推进了农村税费改革向深层次展开。  相似文献   

15.
邹汉其 《桂海论丛》2002,18(3):57-59
农村税费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减轻农民负担 ,实现农村稳定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税费改革同时又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16.
程宏志 《中国发展》2009,9(1):44-48
该文认为农村发展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势在必行,推进新农村建设重在构建农村工作新机制。该文还从明确土地产权制度、重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等方面提出改革和完善农村经营体制的对策,提出适当调整基层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改革农村行政和社会管理制度的思路和对策,以及构建公共财政体系、探索建立农村公共产品多元化提供机制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7.
徐铜柱 《桂海论丛》2007,23(2):13-15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松动,原来同质性很高的农民群体发生了严重的分化。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充分地考虑到农民分化的现状,努力化解农民分化带来的问题,只有如此才能建设一个和谐的新农村。  相似文献   

18.
陈瑾 《中国发展》2012,12(4):69-73
该文分析了东华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坚持走科技兴农、信息兴农之路,以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为平台,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历程,总结发展模式并分析了现有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重庆地票制度的功能及问题探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地票制度是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一项创新。随着地票市场的发展,地票在优化城乡建设用地配置、显化农村土地资产价值等方面的功能日益显现。同时,作为一项改革,地票制度面临的土地发展权和土地保障能力的公平性、地票交易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地票基准价格测算及收益分配等问题也应受到高度重视。应加强对地票交易制度的理论研究,充分认识地票的实质,从地票价值构成角度构建地票基准价格和地票收益测算体系;从农民财产权转移角度建立地票收益分配机制;从区域发展权转移角度和区域发展能力减损角度制定国家下达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补偿与奖励政策;构建地票制度运行的监测预警体系,促进地票制度健康有序运行。  相似文献   

20.
SUMMARY

Many observers of welfare reform have argued that self-sufficiency on the part of welfare recipients is desirable. This would require, at least, that recipients' economic well-being not fall as a result of welfare reform. That question is addressed here by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early state-level welfare waivers on the growth of earnings and income received by welfare recipients. Analysis of data from the 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 found that among welfare recipients (1) early work-related welfare reforms generally did not improve the growth in family earnings, and (2) waivers often had a small but negative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family income. Waivers were less detrimental for rural than for urban recipients. Since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rural employment and earnings generally lag behind urban areas, this is an interesting finding. It suggests that even though rural residents face greater barriers to employment, welfare reform has a smaller marginal effect on rural recip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