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每到年底,农村、故乡、乡情就成为社会、舆论热议的话题。其实这些文化、情结都可以从乡音、方言上体会到一部分。有人说,国人语言的问题,本质是思维的问题、情感的问题、教养的问题。方言不仅是承载着游子的思乡情结,还承载着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但目前,中国的方言面临消失的危险。方言正在成为下一个民间艺术?  相似文献   

2.
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从四川走出去的邓小平,无论是在指点江山时还是在闲话家常间,浓浓的川音从未改变,而在这川音背后是深埋于心的一份乡情。那年,还是少年的他背着行囊踏上异国的求学路;那年,已成壮年的他铁马冰河征战沙场走遍祖国;那年,已生华发的他为中国建设奠定基石。但是未曾改变的是他对故乡四川的一片乡情。  相似文献   

3.
乡音人生     
枫苑斋 《党课》2009,(1):100-101
在外工作多年,虽都以普通话交往,但总觉得不如老家话说着自在。古今千年,日月轮回,一生在外都改不了乡音的屡见不鲜,唐代大诗人贺知章不就诗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么?  相似文献   

4.
家乡情思     
《奋斗》2017,(16)
正在小兴安岭南麓,有一座自然悠美,诗画韵味的4A级旅游林城,这就是我的故乡——黑龙江省绥棱林业局。离开家乡50多年了,如今我已是耄耋之年,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就是对一个人怀乡最好的写照。毋庸置疑,人之老矣思乡之情愈发迫切,城市的繁华再也吸引不住我思乡的心了。梦中闪现的更多的是我遥远的故乡。近年来,我不顾年老体  相似文献   

5.
正林语堂从小离开故乡,漂泊中不忘乡情、不改乡音。晚年他写《来台后二十四快事》第二件与第三件都与闽南话有关:"二,赁居山上,听见隔壁妇人以不干不净的闽南话骂小孩,北方人听不懂,我却懂。不亦快哉!三,到电影院坐下,听见隔座女郎说起乡音,如回故乡。不亦快哉!"在大街上听到妙龄女子说闽南话,他又感慨:"这又是何世修来的福分。"于是他想用文字将乡音书写出来,这时他遭遇到书写乡音的困难。也就是闽南话有很多词语用现代汉字无法准确书写,  相似文献   

6.
台胞丁焕清先生,1927年生,广东兴宁石马人氏。丁先生自1950年退居台湾后,一直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关注祖国的统一大业。今年7月,他不顾年迈体弱,回到阔别整整50年的故乡。笔者感其大海般深沉的赤子情怀,就台海局势、祖国统一、中美关系等问题采访了丁焕清先生。 问:你离开家乡50年了,先谈谈你回家的感受,好吗? 答:这次回乡,应验了古人说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我虽少小离家,但乡音未改。自踏上家乡的土地,一种浓浓的乡情、亲情就充溢心间,这种情怀只有回到生我养我的家乡才能体味出来,也只有…  相似文献   

7.
杨昱 《红岩春秋》2014,(2):80-80
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1200多年前,年过七旬的贺知章回到故乡,写下朴实无华却又堪称千古名篇的《回乡偶书》。同样年过七旬,同样名满天下。2014年1月,丁肇中回到重庆。丁肇中回重庆与贺知章回乡,几分相似,几分不同。丁肇中归来。他穿黑色棉袄,戴银色眼睛,走在大街上,就是一个和蔼老头,看不出他与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有何联系。在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学术报告厅,他用  相似文献   

8.
故乡的概念,对李爱芬来说,既淡漠又深刻。淡漠的是与自己渐行渐远的哪个不时总会被人无意中提到的大都市--上海,即便是偶尔回去一次,回来时也会因为被同事问起"你怎么变黑了"而生出几许淡淡的惆怅,难道,这繁华而陌生的故乡,真的只留下不改的乡音和从前  相似文献   

9.
涂阳斌 《学习月刊》2013,(11):14-16
1996年3月,我奉调从仙桃赴外地工作,开始"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生活。多年来,我很少回家乡。思乡的时候,就靠读来自故乡的书解思乡之谗,"书",成了我从故乡吸取"营养"的"脐带"。多年间,我收到家乡方方面面朋友寄赠的图书168册,林林总总,在我的书橱里排成了  相似文献   

10.
一位新华社老记者,对雪域,对高原、对西藏一往情深。这个至今乡音无改的浙江人,一直固执地认为,西藏,才是他灵魂的故乡。  相似文献   

11.
楠方 《当代贵州》2004,(11):58-59
"欢迎你们来到广州!"一口纯正、地道得让我们自叹弗如的贵阳话,令我们宾至如归.眼前这位身材魁梧、平头霜侵、面容和蔼、气度沉稳的老乡,教我们联想起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一幕,虽然素未谋面,但浓浓的乡音勾忆起的浓浓乡情,一下子拉近了我们彼此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2.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家一趟,得诗一首,乡情真挚,载诵千年,这是开头两句,许多人都熟悉。"鬓毛衰",大概已近60了吧。十几岁离开老家,几十年后回来,还是一口的家乡话,"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真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相似文献   

13.
《先锋队》1997,(4)
毛泽东写信与刘少奇商榷贺知章《回乡偶书》诗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刘少奇在1958年一次谈话中,曾借此诗以论证古代官吏禁带家属,说明两地分居古已有之。毛泽东听了以后,觉得不妥。为此,认真查阅了《全唐诗话》、...  相似文献   

14.
正方言,明确标明你的根、你的故乡在哪儿。没有方言,我们每个人都是异乡人。对方言式微的担忧,折射出国人精神归属缺失与文化身份焦虑。我从何处来?应该传承什么?毕竟——几年前,四川师范大学周及徐教授的课上,来了个青神的女孩,一口家乡方言,引来哄堂大笑。课后,女孩红着脸,主动承认错误。到毕业,她已是一口顺溜的成都话,这是那个时候成都的通行语。"学校奉行普通话教育,潜移默化间学  相似文献   

15.
夏远生 《湘潮》2013,(5):10-13
毛泽东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用以休息身心和调节精神的办法,除了游泳就是看戏。他最爱看的是湖南地方戏曲,湘剧、花鼓戏、皮影戏、木偶戏,那浓郁的家乡生活气息和熟悉的乡音,使他倍感亲切和愉悦。  相似文献   

16.
从外地调回家乡定居或工作的宁波人,新鲜感一旦消失之后所产生的头一个疑问往往是:宁波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吗?笔者大学毕业后去西北边地工作了多年,86年满怀憧憬调回家乡,虽然身在文化部门工作,但安居后所产生的第一个感觉也是:宁波经济确实发达,但文化气氛却不太浓。到了近几年,这问题更是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谈文化建  相似文献   

17.
陶海 《党史纵览》2015,(4):51-52
<正>仲夏时节,冒着连绵细雨,我和家人驱车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金寨县丁埠镇。地处大别山腹地的故乡,依山傍水,翠岭环绕,宽阔的史河擦镇而过。我们沿着崎岖山路,穿过茂密林间,蹚水踏石过河,一路移步换景,洒下笑语欢声一片,此情此景,宛如人在画中,又仿佛是在梦中。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情一景,都能勾起我童年的回忆、引起无限的联想。古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  相似文献   

18.
正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聚集在这里共同纪念方毅同志诞辰100周年。方毅同志是我的父亲,他又名方清吉、方静吉。1916年2月26日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厦门,是父亲生于斯,长于斯,内心深深热爱着的家乡。直到老年,父亲都乡音不改,怀着深厚的故土情结。父亲少年时期在家乡接受教育,受进步思  相似文献   

19.
开国总理周恩来的一生有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在他的故乡江苏淮安(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至今仍留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诸如周恩来回没回过家?周恩来是不是坐在飞机上看过淮安?周恩来没给家乡建设做实事等等.这些传说虽反映了他大公无私、顾全大局等美好品质,但有的传说却因为人们大多不了解事实真相而使他蒙"冤"受"屈",甚至有损他的形象.笔者作为他的同乡后辈和几十年从事周恩来研究的工作者,曾对有关他的传说进行大量深入的调查、走访,现在该是还史实真情于天下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20.
时间在悄然流逝,不经意中,阔别家乡已六年有余了。然而,我对故乡的怀念情愫却与日俱增,犹如深冬冰封的河流,总有绵绵无尽的思乡之情在心底酝酿流动……那天走在街上,手机突然出现一个陌生的号码。我拨过去,原来是家乡的峰哥打来的电话。虽然多年没有联系,可乡音依然让我振奋。峰哥一次又一次地叮嘱:"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