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3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电影出现了严重的精神贫乏现象。以《大笑江湖》为代表的中国电影之所以出现叫座不叫好的怪现象,主要因为影片重视外在的包装而忽视思想内涵;忽视对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无法建构一种被国民普遍认同的文化核心价值观;影片奉行娱乐神话原则,没有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即"人性"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深入研究我国电影精神贫乏这一问题,对于我国尽快转变电影制作理念与策略,逐步提升中国电影的思想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中国电影市场化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在全球取得高票房之后,那些揉合了巨额投资、电脑特技、大腕导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世纪中国公安典型宣传和中国警察影像的标志性双璧,电影《任长霞》和电视剧《任长霞》都是体制内和行业性的高层次制作,都是对高层次先进人物的典型宣传,都是平民化纪实美学创作,都受到广泛欢迎和高度评价。同时,因文体和主创人员的不同,两剧在情节结构与创作方法上也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印度著名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都是英雄的颂歌,但二者之英雄观却不甚相同。二者描述之英雄均为人文英雄,道德高尚,但在具体道德观上,却有不同。  相似文献   

5.
粤语(俗称白话)电影,是广府文化的一种艺术门类,是海内外粤语人群中最有市场的电影。被誉为"引领广东电影第一次浪潮、粤语电影的拓荒者"的中国优秀电影艺术家王为一,不仅以他的粤语电影《珠江泪》、《七十二家房客》等立下了丰碑,而且以他的电影艺术观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理论财富。本文从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视角,简介了王为一关于粤语电影的艺术实践和理论阐述,旨在为推动广东电影新发展加力。  相似文献   

6.
作为话语电影中的杰作,《卧虎藏龙》在许多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诠释方式。导演,编剧,制作团队的国际化也给《卧虎藏龙》带来了一条显著的特点——中西文化的融合。电影中,中西文化的融合体现在多个方面,本文以翻译为研究对象,探讨《卧虎藏龙》中的文化翻译。  相似文献   

7.
塑造英雄,离不开对崇高的理解。从美学角度看,崇高是以理智主义德性为核心的超越性情感的产物,它内含理性,但却以情感与抱负的方式表现出来。分析近年热播的几部电视连续剧,我们发现,《亮剑》中的李云龙徒有崇高英雄的表象,却被抽空了理智德性内核,因此是对传统英雄的现代式解构;《潜伏》中的余则成虽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但他受理性支配的无私无我让当代人有陌生感,因此作品成了一场关于英雄叙事的美好回忆;《我的兄弟叫顺溜》中的顺溜,则以当代人熟悉的个人主义、情感主义方式,塑造了一个自我英雄是如何成长为崇高英雄的。因此,顺溜形象是在崇尚解构的后现代氛围中,对于宏大叙事——英雄的一次成功建构  相似文献   

8.
1995年严歌苓的《扶桑》“获联合报“”长篇小说奖”;1996年《人寰》获台湾百万文学奖。以及1999年《天浴》出版,并改编成电影《天浴》和《少女小鱼》获得台湾电影《金马奖》。2000年《谁家有女初长成》获“得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排行榜”中篇小说第一名,并开始出版英文小说,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作为华文作家在海外作品荣登全美畅销书榜,并进入当代文坛的视野。父亲萧马先生曾用聪明、勤奋和丰富的生活体验归结她的成功。的确,良好的家庭教育、部队当兵、下牧场、上战场、六游西藏,十多年的海外飘泊诸多丰富经历,为严歌苓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的国产动画片一直被冠以抄袭、幼稚、说教之类的恶名,无论是在题材选择、角色塑造上都乏善可陈,回顾国产动画大片中较为成功的例子,《宝莲灯》似乎已是十年前的事情,而前阵子的《风云决》在颇为火热的炒作之下其市场反应倒是波澜不惊。而年初的贺岁档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以下简称《喜羊羊》)却突破了以往国产动画电影萎靡的票房魔咒,一炮而红。其成功的原因除了在营销、运作模式上的独到之处以外.更在于这部动画片的内容本身,包括其简洁、可爱的卡通形象,轻松、幽默的动画故事风格,以及动画形象与观众的心理找到的某种完美契合点。  相似文献   

10.
刘丰 《外交评论》2009,26(3):156-158
江忆恩:《社会化国家:中国参与国际制度(1980-2000)》,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邓勇:《中国寻求国际地位:国际关系的重新调整》,剑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斯蒂夫·陈:《中国、美国与权力转移理论:批判性考察》,劳特利奇出版社2008年版;波林·克尔、斯图尔特·哈里斯、秦亚青主编:《中国“新”外交:策略变化还是根本变革?》。帕尔格雷夫出版社2008年版;陆伯彬:《中国安全政策:结构、权力与政治》,劳特利奇出版社2009年版。  相似文献   

11.
根据毕飞宇小说改编的电影《推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一部由小说改编成的电影。本文通过对毕飞宇原著小说和娄烨导演的电影进行对比,从"叙述者在小说和电影中的差异"以及"《推拿》中跨媒介叙事的主体差异"这两个角度入手,分析其如何从小说叙事转向电影叙事,希望能找到小说改编电影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电影《情书》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日本作家兼导演岩井俊二是小说的创作者及电影的编剧、导演。影片在小说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许多亮点,成为影片成功的巨大魅力所在。岩井俊二对小说改编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技巧,可以通过人物表现、意境构造、情节变换等角度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理解电影《情书》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电影《情书》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日本作家兼导演岩井俊二是小说的创作者及电影的编剧、导演。影片在小说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许多亮点,成为影片成功的巨大魅力所在。岩井俊二对小说改编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技巧,可以通过人物表现、意境构造、情节变换等角度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理解电影《情书》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社会主义新生政权、夯实社会主义阶级基础、塑造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中国共产党对电影领域展开了全面的价值重塑、体制重建与影像重构,由此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电影领域的指导地位,构建了新中国电影的基本体制,形成了主导意识形态的影像表达机制,其价值意蕴影响至今。新时代,应加强中国电影价值整合,凝聚主导意识形态传播合力;持续深化电影体制改革,推动主导意识形态与电影发展良性互动;着力培养新时代电影人才,鼓励电影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积极探索主导意识形态的影像化策略,增强主导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几百万中国观众看了《人再囧途之泰囧》(以下简称《泰囧》)。这一电影故事情节为几名中国人在泰国旅游,最后找到了生命的真谛。《泰囧》于2012年12月放映,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电影之一。  相似文献   

16.
高铖 《理论前沿》2007,492(3):35-36
电影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电影产业化的改革和发展长期滞后,必须在观念和制度上进行转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加快《电影法》和电影分级制度的制定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寻根溯源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在全球化大浪潮下,以好莱坞电影为典型的美国流行文化正强势地冲击着世界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生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影人正不断探索着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富有中华传统文化意涵的电影艺术。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逐渐崛起,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正通过电影这门诞生不过百余年的艺术形式了解绚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影》中运用影视艺术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符号、审美意涵、思想观念。本文将通过对《影》这部电影的分析,阐述中国电影中的中华文化的呈现与传播。  相似文献   

18.
《消失的爱人》是美国女作家吉莉安·弗琳的小说,出版于2012年,连续8周位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2014年被改编成电影,由大卫·芬奇执导。小说本身提供了好的故事基础,加上大卫·芬奇的完美改编,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作家与导演相得益彰的联袂之作,成功地向观众传递了他们关于婚姻、家庭、社会等诸多问题的探索和思考,引起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深和普通民众英语水平的普遍提高,英文电影,作为一种最通俗流行的大众传媒方式,越来越多地涌入到中国电影市场,同时观众对英文电影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电影的译名不仅要忠实地反映出影片的主题,同时要发挥影片的文化娱乐性和商业性,以达到增加票房收入的目的。可以说,电影片名这寥寥几字凝聚着整个电影的精髓。本文阐述了电影名称的重要性、英文电影名称的特点、英文电影名称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20.
1999年,在美国,有两部资金投入不多,但是票房收入突出的影片,一部是美国影片《女巫布莱尔》,另外一部就是德国影片《罗拉快跑》。文章将通过内容分析法探讨电影《罗拉快跑》的成功现象。对其内容特征、叙事手法、传播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解剖其成功现象背后的内容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