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皮海洲 《法人》2010,(3):43-43
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面对未来10年活跃的中国经济,股市必然充满活力,即使登上万点也并非不可及  相似文献   

2.
6月中旬以来,A股市场经历了历史罕见的“下跌”,为打赢这场股市保卫战,监管层目前频频出招,并希望广大投资者要对中国股市发展有信心,对中国经济未来有信心。图为2015年7月2日,安徽省阜阳市,股民在一家证券营业部内关注股市行情。  相似文献   

3.
中国股市正渐进式地对外资开放,外资已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中国股市。由于是渐进式的、分层次、分阶段的开放,关于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股市的规范性文件较多且略显凌乱。本文对目前为止有关外资进入中国股市的法律法规做了梳理和研究,并厘清了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股市的路径。根据现行法律法规,若以进入的时间为划分标准,外资进入中国股市的途径可分为以设立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再申请股票公开发行并上市、一级市场交易和二级市场交易三种途径。  相似文献   

4.
祁斌 《法人》2007,(Z1)
股权分置改革必将对中国股市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使股市有了不同以往的新特点,也使股市的安全面临了新的挑战2006年,股市再度成为疯狂之源。在这一年里,中国股市重返牛市,创下了全年130%的巨大涨幅,股指已经扣开了3000点大关。这重新燃起了人们对股市的热情,一时间,满城尽是炒股族,各方资金像潮水般地涌入股市。伴随着市场的狂热,关于股市泡沫的争论再度在市场上流传。这场争论虽然只能由时间来裁判  相似文献   

5.
刘建位 《法人》2007,(6):30-30
巴菲特在股市中并非常胜将军,但他的眼神永远坚定:牛市能使数学定律黯淡无光,却不能废除它们最近中国股市非常牛,牛得让许多投资人感到困惑和迷惘,也许经历过好几次大牛市的巴菲特会给我们一些启迪。巴菲特第一次碰到大牛市,他的决定是退出股市。  相似文献   

6.
贺宛男 《检察风云》2006,(14):12-13
中国股市在国际资本市场中的地位,从来没有这么重要过。虽然,从市值看,中国股市总共才4万多亿人民币(约合5000亿美元),相比美国股市16万多亿美元,日本股市5万多亿美元,英、法、德股市4—2万亿  相似文献   

7.
曹凤岐:如果一切如愿的话,2007年、2008年的股市会非常好,值得期待。赵旭东:中国的股市从理论上来讲应该是越来越趋于稳定,越来越趋于健康发展。史际春:中国股市仍将跌跌撞撞、磕磕绊绊地前行,直到中国成为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法人》:除了股市涨势的原因,人们也很关心中国股市的走向,不知道您怎样看待? 曹凤岐:在今年1月7号的中国第十届资本市场论坛上, 我讲了三句话:第一句是中国股市的春天就要来了,第二句是  相似文献   

8.
B股低迷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市的内在规律决定了股市有大涨,必有大跌;有大跌,必有大涨。然而,七年来,我国的B股市场,牛短熊长,“跌跌不休”,背离了股市的一般规律。B股市场是国际证券市场,因此规范B股市场的制度应当与国际接轨。本文通过对B股市场发行制度、交易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并购制度的分析,认为我国的B股市场存在制度性缺陷,这是导致B股市场长期低迷的根本原因。文章认为,发展B股市场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与A股或H股并轨,而在于规范──规范是B股市场的唯一出路。因此,中国应当努力完善B股市场的制度。为海外投资者创造一个健全的法律环境。  相似文献   

9.
私募基金作为中国资本市场上"新生力量"在中国股市一派"繁荣",一路高歌猛进,逐渐进入了许多人的视野。本文指出在私募市场的发展已经对监管部门产生了倒逼作用的当前,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其正确认识和引导。文中主要介绍了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于私募基金的法律监管,及个人对私募基金合法化的一点意见。  相似文献   

10.
王娜 《法人》2006,(2):31-32
新老划断.非流通股上市流通所带来的压力.是中国资本市场在2006年面临的最大挑战不可否认.是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让人们对股市重拾信心,让2006年在一片牛市的呼声中开始了它的使命。 2004年2月,政府充分认识到股市持续下跌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危害性,从中国股市的实际出发.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4] 3号.简称《国九条》),这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纲领。在继《国九条》颁布14个月之后.2005年4月29日, 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4·29通知》).提出了对价并轨的改革思路.并启动了这场处于新兴尚未转轨时期的中国股市所特有的股权分置改革。  相似文献   

11.
12.
胎儿利益的民事立法保护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和司法实践的难题,我国《民法通则》明确否认了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使其作为民事主体的资格缺失。当胎儿遭受不法侵害时,按照现行法律的规定,其对加害人不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这显然违背了民法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不利于胎儿利益的保护。如果赋予胎儿损害赔偿请求权,则与我国《民法通则》相抵触。在这种情况下,立法者应当充分借鉴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研究成果和立法经验,广泛吸收学者先进的立法建议,采取附解除条件的总括保护主义立法模式,赋予胎儿民事权利能力,以强化对胎儿利益的民事立法保护。  相似文献   

13.
《法学杂志》2011,32(12)
城乡一体化是使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协调发展的过程,系统庞杂、内涵丰富。检察机关服务城乡一体化既是法治的基本要求,也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体现和“三项重点工作”的落脚点。当前,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检察机关应在完善组织机构、履行检察职责、健全工作机制等方面不断探索,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提供切实可靠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4.
15.
民事主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其个性化的价值特点,对这些个性化的价值进行分析可以找出民事主体整体的价值定位。民事主体除了对社会和个人的价值之外,还应注意到它作为一种制度在整个民法体例构建中所起的作用,即民事主体的体系价值。  相似文献   

16.
附随义务的本质不在于是否由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而在于它是诚实信用原则的派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冯茜 《金陵法律评论》2005,(4):133-137,143
运用叙事学理论和复调小说理论,对霍桑<红字>的矛盾性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部作品存在多种声音的叙述:第一,叙述者的声音;第二,隐含作者的"声音";第三,小说中海丝特·白兰、丁梅斯代尔、齐灵窝斯三位主人公声音的在场.由于多种声音的出现,读者在解读作品时能真切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及<红字>中存在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