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现代欧洲暨法国美学情趣在音乐、诗、绘画、戏剧、小说、电影等方面的流变,即所谓唯美主义倾向,是启蒙时代微妙精神的延伸.现代欧洲艺术放弃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形式与内容关系的传统理论一方面放弃了作为理念的形式,而把艺术活动必需的物质材料本身当作艺术和艺术欣赏的对象;另一方面,也放弃了西方艺术传统根深蒂固的偏见,即所谓艺术的不同物质手段只是为了表达或表现感情、观念、外部世界的模特.现代西方不同艺术门类不约而同地放弃了古典艺术中的形而上学追求,从而把艺术活动中的所谓"内容"只作为一种"形式"化的活动,甚至取消了内容与形式的界限.  相似文献   

2.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油画艺术不断发展,理论与技法也时时更新,艺术形态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由具象向抽象的转变.杰克逊·波洛克作为20世纪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他的作品自由奔放,运用"泼洒"与"滴流"技法表现画面,其绘画方式是情感支配行为的直接记录,开创了"行动绘画"的先河,影响了现当代一批美术工作者.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契约制度新探—以契约自由观念为视角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西周至清末,中国传统契约制度形成了独具特色并高度发达的制度体系,但中国传统契约在缔约形式方面、缔约主体方面和契约内容等方面受到重重羁绊与束缚,从而无以养成负载现代契约精神的契约自由原则.但中国传统契约注重缔结契约双方的"和同"原则,蕴含了契约自由思想的质素,与近代西方民法中的"契约自由原则"潜在契合,为近代中国民法继受契约自由原则提供了本土资源支持.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概念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内容丰富,从本体论来说,实践基础上的人及其活动是本体;从历史观来说,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在创造着人类历史;从价值论来说,把人作为目的和终极目标.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有根本的区别,弄清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化产业在西方社会的产生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关系密切。机械化的规模生产应用到文化领域催生了现代文化工业。大众文化娱乐形式的出现让普通大众也可便利地接触文化艺术这个曾经只属于少数人的特权领域,西方社会进入大众文化消费时代。大众文化内嵌着物质主义的实用价值观,是一种打破雅俗之分的文化。进入后工业社会,西方国家向着重视自我价值实现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转变,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定制化服务和灵活生产成为可能,文化产业作为高经济附加值服务行业以及以内容为核心的知识经济代表性领域再次迸发活力。文化产业发展与西方社会从工业化到信息化的社会变迁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同构关系,这种互动关系主要通过文化生产和文化生活(文化实践活动、文化价值观念)两个方面的基本机制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形而上学问题在当代英美哲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传统哲学不同,现代英美哲学对待形而上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是以实在论和以实在论的形式出现的,这就使得形而上学在英美哲学中具有了不同于欧洲大陆哲学的特点;同时,也使得哲学家们对形而上学在当代英美哲学中的复兴有了新的解释.本文在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论战的背景中,通过阐述它们在"实在是超验的吗"、"世界是什么"、"知识来自何处"等问题上的对立观点,揭示形而上学在当代英美哲学中的意义,由此重新解释形而上学的现代表征.  相似文献   

7.
<孟子>中的"心"是一个体用合一的概念,它所指称的既是精神活动的物质载体,又是精神活动的内容.孟子用"心"区别了人性与禽兽之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孟子是以人心释人性.孟子认为"心"是天之所与的,这样他就通过"心"把人与天贯通了.在孟子看来不仅人有心,天亦有心,且天心与人心相通,这就是所谓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又表明天心是公正的、善良的,孟子以此来论证人性善来自天.  相似文献   

8.
人们从事的物质生产决定了人们精神生活过程。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应该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活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述各种不同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正是巴渝的"物质生活"的基础,产生了今天的开县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
论审讯意识     
本文从审讯意识的内涵和作用出发,重点探讨了与传统审讯意识对立的现代审讯意识,提出现代审讯意识应是"以他为主"即以犯罪嫌疑人为中心、出发点来决定审讯活动的基本方式,具体从认识情感、基本需要和意志品质三方面论述审讯意识的结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在实践.各级领导干部是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的决定因素,必须高度重视领导者的实践活动.当前,应当把解决好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群众生产和生活中的突出困难,即"两个突出"作为领导者实践的重点内容,把是否做到善于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善于发现和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善于发现和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并用以指导新的实践,即"三个善于"作为考核领导者政绩的重要标准,促进领导者实践活动质量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1.
从对艺术形态的界定中,可以得出艺术是在传播中张扬其生命力的结论。艺术形态的存在正在于散播、传达、表现。传播使欣赏者感受并可能感同到艺术的“放射波”。欣赏者在传播中被艺术召唤,从而追求艺术。艺术之动在于传播,传播使艺术得生得长,并富于魅力和感召力。在对传播概念的把握过程中,可以寻求关于艺术传播的物质内容。即,信息是传播的必然内容。作为传播形态的一种,艺术传播也不例外。借助传播学信息理论中的熵和冗余的概念,对艺术传播做逐一分析,我们发现:艺术作为有别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存在,以它独有的方式打破了科学规律,熵值决定传播程度的规律。对于非科学的艺术而言,不仅熵影响艺术的传播程度,冗余也在影响艺术传播程度。传播是艺术得以发生存在的环境和系统。熵与冗余的平衡使艺术在传播中得以存在和张扬。  相似文献   

12.
谐中有庄,诞中有庄,美藏于丑,都是在审丑及其奇突的喜剧效果中展示真、善、美的本质.而审丑引起的笑与快感,又反映了喜剧艺术形式的相对独立性.所谓寓教于乐,是以艺术的娱乐价值为前提的.喜剧艺术化丑为美,提供了现代艺术创造与探索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3.
浪漫主义是对现代性的第一次反叛,它以生活世界的审美化和个体生命的诗意化对启蒙现代性进行反思批判和超越,使其在理论诉求和艺术实践中呈现出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贵族精神与平民意识、彼岸与此岸、伦理主义与历史主义、感性与理性、理想与现实、自我与社会等多重矛盾性。究其原因,这是浪漫主义自身所固有的两面性决定的,即它一方面是理性、启蒙、文明进步等现代观念的推进,而另一方面,当上述观念成为新传统和新神话时,它又反戈一击,对这些新传统和新神话展开强烈的批判。正因为浪漫主义自身具有多重二律背反现象,才显示其内涵的丰富和庞杂,并且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和一股重要的文艺思潮持续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艺术自律和审美现代性从争取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地位开始,最终使得主体以感性的能力通达生存的价值追求和意义体验,但是伴随着整个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艺术自律最终也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危机.现代派艺术自身的危机和后现代文化语境促使了后现代艺术的出现与转型,波普艺术、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大地艺术、行为艺术等则是将艺术的反叛性、生活性和观念性发挥至极致,并且在美学领域与生活相结合,适应了后现代的文化景观,其建构起的主体化自由审美体验也给复杂的中国艺术和美学理论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并且以全球化普世性的维度影响了中国本土的言说方式,同时也给真诚生活的人们以建构历史的自由.  相似文献   

15.
艺术终结论者注意到了现代艺术大众化、通俗化的一面,并把它视为艺术衰退的标志,然而,他们忽视了现代艺术的多样性,因而无视艺术繁荣发展的事实而得出了艺术衰亡的结论。艺术终结论者认为,市场经济是艺术衰亡的元凶。其实,艺术终结论的出现更有其哲学基础,艺术终结论者视艺术为实在世界的模仿与影射,并将艺术视为通向解放的真理之途。正是对艺术真理性和教育性的过于强调,导致了"艺术衰亡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平面艺术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艺术设计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关系,如何有效地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平面艺术设计创作完美结合,创造出有深刻中国文化内涵的平面设计作品,是一个值得艺术设计者思考并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画的空间感在近代发生了一次意义深远的转换。宗白华堪称这次转换在理论方面的集大成者。在他的中国美学研究中,空间意识或空间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将他的生命哲学与艺术意境理论连接起来。空间感固有的“动”与“静”“实”与“虚”的整体结构关系的重心,在宗白华的中国美学研究中发生了一次由静到动、由虚到实的转移。这一转移首先是西方现代生命哲学与中国传统思想对话的产物。中西对话又被特定的文化氛围所提出的主题所形塑。这个主题即是近代中国“道德革命”以来逐步形成的由概念到个性的道德主题。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画空间感转换的深意在逻辑和历史两个层面上就能够得到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艺术集聚作为文化产业的空间载体之一,在精神社会层面具有文化空间再造的意义。从精神内核来看,艺术集聚的文化空间再造表征为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所驱动的文明形态转型。前工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文化空间在艺术集聚的活化与再造中得以重构,伴生于文明交融而彰显出更加显著的后工业文明特征。从另一层面来看,在艺术集聚变迁的场域斗争中,文化资本的能动性实践和被动性挤压,引发了文化空间的“僭越”与“变异”,这又从动态演进的符号权力转换视角,赋予艺术集聚文化空间再造以新的意涵。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期的群众文化建设:“下里巴人”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转型阶段,群众文化艺术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形成了多元混合的格局:既有传统的"下里巴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又有新的"下里巴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众文化艺术形式,还有主流价值观的"下里巴人"——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主导文化艺术形式。现阶段的群众文化建设,面临三种形态的"下里巴人"相互分割,发展不平衡以及群众文化工作与群众文化脱节,群众文化活动式微等困境。应根据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需要和群众生活方式变化的实际情况,通过文化空间、文化内容、城乡文化、民族文化的整合,实施对"下里巴人"的重建,实现群众文化的转型和繁荣。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西方哲学文化传统的差异决定了两种不同的宽恕传统。从根本上说,这种差异来自对宗教不同的态度。宗教观的不同决定了宽恕态度是否存在形而上学意义上的超越性,或者是对超越的精神承担道德责任。儒家和道家都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宗教,其宽恕观念局限于“人事”,从而是非超越的;现当代欧洲哲学延续了超越的宽恕观念,即谅解不可谅解之事。宽恕观念上的差异是阻碍中西两种文明相互理解和沟通的主要障碍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