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中存在着两个不同的逻辑层面:一是对贯穿全部人类社会历史过程的一般基础即物质生产的确定,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客体向度;二是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类主体出发,探寻在不同社会历史发展时期中的主导因素,即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向度。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既科学地说明了人类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导地位,又坚持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物质生产的基础和客观必然性,是历史地肯定人类主体作用的历史辩证法与坚持从现实物质生产出发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统一。  相似文献   

2.
市民社会的培育是实现法治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 ,这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相适应的。市民社会是与市场经济密切联系的一个概念 ,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社会成员在生产和交往中形成的社会组织形式。根据马克思的观点 ,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政治国家 ,是法产生的基础。现代法治的实现 ,必须以市民社会为基础。在我国 ,要积极推进法治的进程 ,就要积极加强市民社会的培育 ,促进市民社会的成长 ,以构建法治实现的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3.
“市民社会”是政治学和社会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认识近代和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观察视角。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不同的思想家在运用这个概念的过程中差异很大,其涵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黑格尔最早对市民社会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马克思批驳了黑格尔的家庭和社会是从属于国家的论点,揭示了国家的基础。西方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地位的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将马克思“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的定义基本被排除,转而强调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而哈贝马斯最大的贡献在于引入了“公共领域”的概念。他所担心的是国家权力的膨胀和追求利益的冲动会摧毁社会文化生活领域。  相似文献   

4.
民国以来,在京津市民的物质生活中,出现了"西化"现象。该现象的出现,首先是因为它是近代西方文明的"衍生物",伴随着西方国家政治经济的入侵而传入;其次,京津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城市经济特点,促进了京津市民物质生活的西化。第三是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以及留洋人士的榜样效应起到了一定作用;最后西方事物本身的一些优点也助长了它的传播。这种"西化"现象,体现在衣着时尚、饮食喜好、居家摆设、出行工具等多个方面。考察该现象可以发现,京津市民物质生活的"西化"速度比较快,程度比较高,并呈现不平衡的特点。上述研究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在西方物质文化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人们生活在物质丰裕的消费社会中,但却感到了深层的压抑和无力的反抗。对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展开理论批判与理论反思。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出发,通过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批判内涵来解读当代中国社会愈益突出的消费景观现象背后的深刻原因。马克思通过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批判,揭示了劳动的商品化过程与劳动产品的货币化的过程也就是人的奴役过程和人的物化过程。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唯物史观的分析视角:物的消费逻辑遮蔽了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关系,人的物化过程遮蔽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有机社会关系。因此,理解马克思哲学中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批判内涵对为如何理解和克服中国当代社会存在的各种危机具有深刻的理论警醒意义和实践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社会目标和价值诉求。《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奠基之作,从"现实的人"出发,指出物质生产实践是全部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从社会分工出发论证了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阐明了共产主义制度建立的前提,描述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理论开始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7.
市民社会是黑格尔、马克思学说的重要范畴。黑格尔的市民社会学说有其优缺点,为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批判改造中走上了通往唯物史观的道路。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思想主要集中为:市民社会是“伦理理念”发展的中间环节;国家决定市民社会。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则主要集中表现于:市民社会是人们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相似文献   

8.
社区维权运动的兴起反映了社会公众对市民空间的强烈诉求。通过对社区集体行动的发展路径和困境的论述,以及对市民空间的供求矛盾的分析,并立足于市民空间的公共性与分布模型,本文从列菲弗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出发,并借助其三位一体的空间分析框架来探讨社区治理中市民空间的供给问题,以期对构建新形势下的"和谐社区"提供一个有益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公民理论有独特的逻辑进路,对于思考今天公民问题的实质以及公民权的未来发展有重要启示。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立造成了现代人的"人格分裂",人在政治国家中是社会存在物、公民、"公人"或"法人",但在市民社会中,人则是利己存在物,作为个体、作为私人而存在。仅仅在政治国家层面赋予个人以公民地位和公民权利是不够的,现代人只有从私有财产和利己主义的统治中走出来,摆脱私人、利己之人的本性,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民。人在市民社会中具有公民的基础和素质,才能在政治国家中成为实实在在的公民;在物质生产领域中成为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主人,才能在政治国家中成为切切实实拥有公民权的人。真正意义上的公民的出现,公民权的切实呈现,是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相一致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德国市民社会的历史嬗变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市民社会历史嬗变过程为人们思考和探讨国家与社会的辨证关系以及市民社会在社会政治文明推进中的功能与意义提供了思考和探索的“标本”。德国市民社会从国家一元主义向国家与社会多元主义200多年来的演变与发展历程,具有滞后性、曲折性、坚忍性和今日的相对成熟性特征,已经变得非常典型并富有德意志特色,成为德国公民民主政治生活的基本要素,国家在政府与社会之间越来越偏重于“社会”的自我管理与控制,这种管理和控制越来越带有非政治性和非统治性的自我“治理”色彩。  相似文献   

11.
"警察社交媒体战略"是欧盟第七框架计划研究项目之一,主要研究当前社交媒体对欧洲国家警务工作的影响,并提出未来欧洲警务工作中的社交媒体战略。从现实情况看,社交媒体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并对各国警务工作产生了深刻影响,警察必须正视现实,接受挑战;从未来发展看,警察应当主动将社交媒体融入传统警务工作之中,使其为我所用,同时赋予其新的形式和内涵。  相似文献   

12.
以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详细考察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市民社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物质利益是其行动原则 ,物质生活关系总和是其内在规定。马克思以市民社会入手来确立唯物史观的理论起点。市民社会是现代历史进程的一个必不可逾越的问题 ,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并非是平面的线条所构成的,而是在社会物质实践生成过程中从三个层面的立体推进。即:在哲学之维上,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在政治经济学之维上,市民社会已经全面异化;在社会历史学之维上,市民社会是人类历史的基础。在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三维视角下培育我国公民社会,核心是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重点是以人的主体性生成为导向消除异化,主旨是培养我国公民的自主意识和人格特质。  相似文献   

14.
市民社会作为一种历史性范畴,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市民社会具有典型的西方传统,所以很多人对中国是否存在市民社会有不同的观点。实际上在中国的现实社会中,已经存在市民社会形成和发展基础,同时市民社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全球化环境下,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却是我国要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回顾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演变来阐述中国市民社会形成的基础和呈现的特点,从而提出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有效路径。市民社会的发展和建设最终将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利于构建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构建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政治心理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政治心理环境就是政治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社会的物质条件、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和制度、社会风俗习惯、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派生物的总和,是影响政治人彳土会政治心理的客明基础。正向的社会政治心理环境产生积极社会政治心理,负向社会政治心理环境产生消极社会政治心理,都极大地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发展和特定区域的社会稳定。优化社会政治心理环境,就是改善社会政治心理产生、发展、依存和消亡的物质环境、政治制度环境、社会关系环境和思想文化环境,为积极社会政治心理产生和依存奠定物质基础、政治基础、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电商经济的发展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围绕它的质疑和批评也不少。制造业的支持者认为它是生产泡沫的“虚拟经济”,指责它冲击了自身行业所代表的“实体经济”。既有的学术研究也将互联网和线下的物质世界对立,预设互联网是非物质的存在。文章从物质文化研究的角度提出电商经济对信息技术装备、个体经营和生活设施、商业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基础条件的依赖揭示了它的物质属性,解构了电商经济作为非物质虚拟经济形式的迷思。与此同时,作为物的电子商务也在和人的互动中生产着新的文化形态。它塑造从业人员某些特殊的日常生活实践,这些实践在电商卖家和其他人群的利用之下变成了富有社会功能和象征意义的文化元素。把握这一物与人的互动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电子商务嵌入人们日常生活进行意义生产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社会在本质上是人们的交往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运转及社会规律的实现是通过社会个体的交往实践活动实现的.而社会个体进行社会交往的基本运作形式就是约定某种规则并接受该规则的约束作用.这种基本运作形式就是某种约定的约定过程及其起约束作用的过程,及约定过程和约束过程的统一,也即"约"过程."约"过程是社会交往的基本模式或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8.
青岛市城区商业网点布局优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网点布局合理与否对区域内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青岛市内七区商业网点布局的现状出发,提出了合理布局青岛市商业网点的建议:构建多层次商业网络;突出各区特色,错位发展;发挥"老字号"在布局中的带动作用;鼓励企业以资本形式向外扩张,开辟市外、省外、国外市场;加大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和改造力度,与青岛的城市文化特色、市民及游客的消费理念与消费方式相匹配;业态选择要因地制宜,还要留有余地等。  相似文献   

19.
讨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应当从规律的高度来加以研究。本文试从理论上论述对外开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使我们在坚持对外开放当中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互作用的发展规律与对外开放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以及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归根到底决定于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20.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一、难以漠视的一些基本存在所谓“难以漠视的一些基本存在”,就是我们通常听说的“国情”。当我们着手研究社会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