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先队工作要彰显个性和特色,增强德育实效,校本化是必由之路。伴随着“主动发展教育”为中心的整体改革实验,在整体办学校本化的过程中,应城实验小学强化少先队工作的德育功能,以校本德育阵地为基础,以爱的教育为突破口,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多途径拓展少先队工作领域,建立具有校本特色的,对学生道德养成发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开放性的少先队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2.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我国高等教育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趋势所应采取的积极对策,它科学回答了我国高校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以此为统领来构建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转变我国高等教育的育人观,实现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功能。  相似文献   

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为了让每个教师担起立德树人职责,每门课程融入德育元素,每项教学活动体现思政功能,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河北师范大学化  相似文献   

4.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也生活在一定的社区里,我们都是“社区人”。作为德育主体之一的社区承担着培养少年儿童良好思想品德的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社区德育环境资源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可以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为此,我们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德育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具有鲜明的特色。概括起来说,就是德育首位论、德育保证论、德育服务论、德育全方位建设论和德育发展论。 德育首位论 邓小平认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德育的首要地位首先是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目的的内在要求。任何历史时期的学校首先要考虑的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对这个问题,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  相似文献   

6.
“两课”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既具有德育功能,也具有创新功能,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说它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但当前,高校“两课”教学由于缺乏应有的重视,存在着诸多问题.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7.
人本德育是一种新的学校德育范式。目前高职院校德育教学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实效性低下等问题,各类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应积极研究和探索德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及新方法。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尝试将人本化自主体验德育模式运用于德育教学与德育管理工作中,以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现代高校德育模式主要以知识化、思维化的知性德育为主,即知性德育模式。知性德育发源于西方理性主义传统,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科学主义思潮的推进而逐渐形成,并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现代德育潮流。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单一的知性德育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了种种弊端。在这种背景下,"知行互动"的高校德育模式的构建探索旨在从根本上解决知性德育模式下"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的问题,它既能继承知性德育的优点,又能超越知性德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德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在于能为高校德育工作改革和探索提供新的启迪。毛泽东德育思想的精髓在于主张在劳动和教育的结合中培养集体主义观念。这一思想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德育思想对于高校德育工作主体性的进一步确立,方向性的进一步明确具有具体指导重要,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在全面加强教育领域党的建设工作、全面从严治党向教育领域延伸的党建背景下,如何强化学校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发挥党组织在学校各项事业改革发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将党的领导有机融入办学治校和改革发展的全过程,成为中小学校一个极为迫切的命题。同时,德育工作是立德树人的基础工作,事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本文从理论层面明确了党建德育的概念、原则,结合项目学校的实践探索,分析了当前党建德育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从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组织体系、保障体系四个维度对党建德育的工作体系进行了建构。  相似文献   

11.
刁康 《求实》2006,(Z3):234
人是一种反思型的动物,反思需要契机。胡锦涛同志向全社会提出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口号,为我们反思高校德育,开拓高校德育的新境界,提供了一个契机。站在由“八荣八耻”构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新的平台上,我们得以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来,高校德育的得与失,更重要的是,我们得以用更清醒的头脑,立足现实,立足践行,致力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和效益,更加合格地承担起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作出扎实有效、卓有成效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浅论高校基层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历史和实践证明,党在政治上的领导和思想上的引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保障。高校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必须不断探索的首要问题。第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指出,做好高校育人的工作,把学生培养成党和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管理德育是与“就范式”管理德育完全不同的德育模式。构建主体性管理德育模式对于高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新的有效的高校德育机制,促进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要建立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加强高校管理德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以“模式”的研究方法努力认识和把握其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两课”教师的形象是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的言行举止、风度气质给人留下的印象。“两课”教师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担负着主要任务,因此,“两课”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到高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在新时期,充分发挥“两课”在高校德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必须重新塑造“两课”教师新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5.
一、高校德育需要从理念上创新。德育理念是人们对德育的基本看法和理性认识,是先于行动的核心理论和哲学前提。理念关系到创新的成败。没有科学的德育理念,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德育创新,有了理念的更新才会引起方法的变革。高校德育创新,首先要确定“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把人的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本性,充分引导和满足人的正当欲望,善于理解和把握人心,最终赢得人心,取得人的信任和教育的主动权,真正解决人的精神激励、灵魂塑造和品格提升问题,真正实现“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固本与立新——和谐视野中高校德育的二元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世纪高校德育工作不断面临着来自思想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领域的严峻考验和挑战。无论是反思现实中的德育实践,还是着眼未来的高校德育发展,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既要“固本”——始终坚持高等教育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又要“立新”——不断创新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载体和方法,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7.
高校德育创新在培养创造型人才中的作用 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战略地位决定了高校德育创新必须发挥德育育人优势,注重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1.高校德育创新可激发创造型人才的创造力赖以形成和发展的非理性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力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传统教育是以人的理性因素发展的教育模式为主导的,忽视了人的非理性因素的发展。尽管创新需要一定的理性知识,然而非理性因素却是一种能动的创造要素,因为“与智力比较,创造  相似文献   

18.
模拟法庭在高校德育模式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高校德育实效性,为高校德育建设提供了新的路径;应用模拟法庭开展高校德育模式创新是应对当下高校德育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的新思路,具有传统德育建设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应用模拟法庭开展高校德育模式创新应遵循形式多样、案例典型、资源整合、评价科学等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模拟法庭在高校德育模式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高校德育实效性,为高校德育建设提供了新的路径;应用模拟法庭开展高校德育模式创新是应对当下高校德育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的新思路,具有传统德育建设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应用模拟法庭开展高校德育模式创新应遵循形式多样、案例典型、资源整合、评价科学等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气候问题的日益严重,全球化的“低碳革命”正在兴起,人类也将因此进入“低碳时代”,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全新时代。在此背景下.高校的传统德育应由传统的人际德育向新型的生态德育转变。生态德育作为一种全新的德育观和教育实践活动,是对传统德育的继承、发展和超越。高校德育生态化能够更好地增强学生对环境的忧患与责任意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感受自然美、在自然中陶冶自我情操的能力,以真正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相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