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1 毫秒
1.
法律,请直面性骚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们国家的法律中没有关于性骚扰的明确规定 ,实践中对该种行为的认定和惩治都没有法规可以遵循。 199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答复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性骚扰的议案》的陈癸尊等 32名人大代表 ,指出我国目前立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2 0 0 1年在西安审理的第一起性骚扰案件受到了媒体和法学界的广泛关注 ,终因法律规定的不完善而画上了一个不完美的句号。本文介绍了性骚扰的概念 ,性骚扰行为在国际国内存在的情况以及国外有关性骚扰的立法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目前防治性骚扰立法的较为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2.
论“性骚扰”侵权行为的认定及责任承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性骚扰"是一种不受他人欢迎和公众支持的行为,是对他人人格尊严的侵犯.在我国法治完善与进步的过程中,对该行为在立法上应予以规制,使行为人有效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受害人能够获得法律的救济,最终遏制该行为.该文从"性骚扰"的概念界定、特性分析入手,指出其承担民事责任的理论依据,"性骚扰"是侵害一般人格权的行为,可以适用侵权损害赔偿的法律制度来确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在法律英语和法律汉语的不同语境制约下,利用历史解释、文献检索、文本分析以及博弈论等方法,对比研究国内外性骚扰立法现状及司法实践,重点是我国性骚扰立法的必要性及其法律适用。主要结论是,汉语言媒体对女和性充满激情,《妇女权益保障法》亦在舆论压力下立法禁止性骚扰,但未界定其法律概念,未归纳其法律特征,且未在法律汉语语境中交叉注释以赋予其可诉性,以致于司法语言不得不远离性骚扰的骚扰,而仍依其固有法律思维与逻辑推理来定纷止争。既然不能解决法律问题,性骚扰立法就应修正,要么完善,要么废止,以维护法律汉语的纯洁性。  相似文献   

4.
性骚扰立法的司法实践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美国性骚扰立法中很多值得借鉴理念,反性骚扰的嵌入性、责任主体的多元化、性骚扰概念多层次界定等对于完善我国反性骚扰法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性骚扰在我国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引人关注的问题,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是司法诉讼的难点。对性骚扰应进行合理的界定,针对我国性骚扰立法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完善性骚扰立法的具体建议。用立法的方式来规制性骚扰,是应对性骚扰的现实选择,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从性骚扰看我国雇主责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近期发生的数个性骚扰案例说明性骚扰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我国对其的法律规制尚为空白。各国关于性骚扰的立法表明适用雇主责任制度来规制性骚扰行为是一个不可阻挡的立法潮流。文章将性骚扰定性为一种侵权行为,在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构建雇主责任制度,并建议在我国的《民法典》中规定该制度以规制性骚扰,尤其是工作场所型性骚扰行为。  相似文献   

7.
刘瑛 《工会论坛》2004,10(5):97-98
实践中经常会出现的性骚扰行为 ,虽然对当事人的身心都会造成影响 ,但由于我国法律对此并无明确规定 ,因此无法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本文拟从法律上界定其概念 ,提出立法建议 ,并针对司法实践中的举证责任难题 ,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反性骚扰立法,是我国法制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对保障妇女权益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但是该项规定过于原则化,可操作性不强,其法律实效令人担忧.为解决这一问题,现阶段首先应当以禁止工作场所性骚扰为切入点,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修订<劳动法>、完善证据规则,建立健全反性骚扰法律制度,以保障反性骚扰条款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澳大利亚关于性骚扰的立法发展及法律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大利亚关于性骚扰的立法发展历程为:20世纪70年代性骚扰的提法在澳大利亚出现,但法律未明确规定;1984年奥可拉汉(O'callaghan)诉罗德(Loder)案的判决是法律对性骚扰的首次界定;1984年澳大利亚制定<性别歧视法>专章规定性骚扰,1992年该法经过修正.本文亦对性骚扰的概念、性质及表现、责任人和赔偿等的法律原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建立性骚扰的法律规制体系还需要逾越许多立法障碍,根据我国性骚扰现状和相关立法,应将其限定为女性受到的职场性骚扰。通过立法分配举证责任,降低证明标准,是我国关于禁止性骚扰的立法意图得以贯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现有法律体系中关于“求职过程中的性骚扰”这一立法空白,从现有法律体系出发,分析我国司法实践中关于这一新的性骚扰问题的规制之苍白无力的原因所在:同时,也对这一新的性骚扰行为在没有正式出台专门的Ⅸ反性骚扰法》的前提下,高效合理地对其进行规制的唯一缓冲途径进行了正反论证,即在现有法律体系下,应当将求职中的性骚扰问题纳入劳动法领域加以规制。因此,强烈呼吁立法部门尽快制定一部专门的《反性骚扰法》来弥补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空白。  相似文献   

12.
举证是性骚扰民事救济的难点和核心所在。性骚扰的举证存在其特殊性,司法实践中因性骚扰的法律界定不明确、公众认知的局限性、证据的关联性等问题导致性骚扰举证存在较大的难度,严重影响到切实保护被骚扰者的合法权益。以性骚扰侵犯人格尊严权为举证出发点,合理运用证据规则,实行举证责任的特殊配置,拓宽证据种类范围,适当降低证据审核认定标准,法院协助查证,以妥善解决性骚扰的举证问题。  相似文献   

13.
性骚扰日趋成为我国备受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我国法律对性骚扰的干预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导致性骚扰得不到有效遏制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预防和惩治性骚扰的法律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当前 ,性骚扰已成为各国较为普遍存在的法律问题 ,对此 ,各国立法情况不一。我国目前尚无明确规定 ,如何从民法角度理解性骚扰的含义 ,采取哪些预防措施以及怎样对受害人救济等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性骚扰现象是潜伏在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尚未得到认真对待的严重问题."性骚扰"是针对他人(特别是女性)行使其所不希望的性的言行举动.其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对受害人的心理会带来很大的危害.要加强"性骚扰"方面的立法建设工作,从法律的层面上对"性骚扰"者进行严厉的制裁.  相似文献   

16.
职场性骚扰问题不仅是当前世界的一大社会难题和道德难题,而且成为十分棘手的政治难题和法律难题。本文对职场性骚扰的特点进行了梳理,着重研究了职场性骚扰的雇主责任,并针对我国法律相关规定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职场是性骚扰的多发领域,职场性骚扰在侵权主体、侵权客体、侵权行为方面都具有不同于一般性骚扰的特点,有必要进行单独的法律规制,这也符合一般国际实践.我国《民法典》第1010条第2款确定了用人单位有防止劳动者受到性骚扰的义务,用人单位职场性骚扰防治义务的落实正是解决职场性骚扰问题的重要一环.但我国现有立法存在过于原则化的问...  相似文献   

18.
职场性骚扰是发生于职场关系且侵害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和用人单位用工管理权的行为。我国《民法典》对有关单位防治性骚扰义务的法定化确认,可以理解成对用人单位科以民事责任的规范依据。职场性骚扰侵害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包括人格尊严,也包括劳动法意义上的平等就业权和劳动安全卫生权。但劳动法规范中尚未配套相应制度,易造成劳动争议中的法律适用难题。在《民法典》实施背景下,应在劳动法制度领域细化职场性骚扰规制的条款,将防治义务落实转化,建立社会组织参与职场性骚扰防治工作实施机制,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等的监督和保障作用,同时,还要完善劳动权益救济保障机制与多元救济渠道和举证责任分配规则,强化程序保障。  相似文献   

19.
当前社会中性骚扰行为的发生率较高,与一般的侵权行为相比,其具有普遍且损害结果严重的特性,不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因此研究性骚扰行为发生的原因,了解性骚扰行为的发生规律,从而进一步制定针对性骚扰的防治措施就成了当务之急.性骚扰行为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就其主要原因而言,主要包括自然原因、社会原因、文化原因及个体原因四个方面.这四个原因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从而共同导致了性骚扰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岛外撷英     
《海南人大》2006,(11):43-44
上海地方性法规首次对性骚扰形式作出界定10月25日提交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草案),首次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对构成性骚扰的5种具体形式作出界定。办法草案第31条规定:“禁止以语言、文字、图像、电子信息、肢体行为等形式对妇女实施性骚扰。受害妇女有权向单位和有关机关投诉。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预防和制止对妇女的性骚扰。”《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草案)中对于性骚扰的惩戒措施作出如下规定,受到性骚扰的妇女,可以依法提请公安机关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