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整个毛泽东领导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内容. 围绕这个核心内容,毛泽东对于在当时主要涉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的"中国工业化的道路"①,进行了艰辛探索.  相似文献   

2.
赵刚 《党史文苑》2009,(8):42-44
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目标体现了"社会要和谐"的思想.为了达到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毛泽东从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与政策.这种思维方式和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策略有益于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3.
1956年底,毛泽东结合中国处在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的实际,继承列宁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提出"新经济政策"思想.这一思想提出的基石是中国正处在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的国情,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对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科学分析,则是这一思想产生的现实依据.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理论,现阶段研究和学习毛泽东"新经济政策"思想,对我们贯彻落实这一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毛泽东漫长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对如何分配劳动力资源,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他首先充分认识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劳动力资源的动员与组织问题,然后对劳动力资源的分配,提出了分配上的顺序优先原则和平衡原则.毛泽东对劳动力资源问题的探索,一方面是对其革命战争年代"群众运动"经验的继承.另一方面又是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正确把握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劳动力资源问题的探索,总结其经验教训,无疑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苏伟 《探索》2004,7(6):4-7
毛泽东首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其意义是伟大的.但我们对毛泽东使用"矛盾"概念的表述特点研究不够,致使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解出现了较严重的概念混淆.必须认清毛泽东多年来既从辩证矛盾的普遍意义上、亦从其特殊意义上使用矛盾概念的习惯,才能明确"社会基本矛盾"中的"矛盾"和"又相适应又相矛盾"中的"矛盾",是两个外延不同的范畴.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应既包括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相适应"的关系,又包括它们之间"不相适应"的关系.由此才能更好地发挥这一学说的指导意义,并可以得出本文的基本结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站在"毛泽东的肩上"看问题和处理问题,完整、准确地认识毛泽东探索"走自己的道路"的成功与失误,努力去解决毛泽东没有解决好的问题.邓小平探索"走自己的道路"的历史性贡献在于,他既继承毛泽东又发展和超越了毛泽东,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为后世树立了将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来解决新问题和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关系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诞生之后,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却成于邓小平.这是因为两位伟人探索的视角不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姓"社"姓"资"等必须弄清楚的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毛泽东没有完全弄清楚,而邓小平弄清楚了,所以结果只能是"始于毛,成于邓".  相似文献   

8.
2004年至今,国内毛泽东研究总体上向新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并呈现出一些新动向。其中包括: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视野深刻总结毛泽东的历史功绩,这和党中央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对毛泽东历史功绩进行新评价的现实条件是分不开的;深入探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强调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澄清了国内外"非毛化"和"去毛化"的猜测;重点研究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党建和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有分量的成果;不断加强国内外毛泽东研究的交流与合作,举办毛泽东研究会议,出版毛泽东研究论文集,翻译海外毛泽东研究重要成果;此外,还推陈出新,加强了一些"老话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文化大革命"错误的政治实践是在毛泽东错误的政治论点指导下进行的,而"文化大革命"错误的政治实践又进一步强化了毛泽东错误的政治论点,终于导致"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形成.对"文化大革命"错误的政治实践和理论进行历史的反思,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邹韩 《党史文苑》2009,(4):50-51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分别提出了"矛盾动力论"、"改革动力论"、"深化改革与不断创新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完善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在1956-1966年间,毛泽东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见解.这些新见解包括: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努力开辟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等,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2.
解小光 《党史博采》2006,1(12):24-25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和核心,也是毛泽东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民主思想的形成有着广阔而深厚的思想文化渊源,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近代资产阶级的"主权在民"、"民主共和"思想,以及马克恩主义关于民主的理论,在毛泽东民主思想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研究毛泽东民主思想的理论渊源,不仅有利于了解其本质和特征,而且有利于推进中国的民主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13.
五十年代末,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经济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思想.他认为,在中国搞社会主义"很需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商品包括部分生产资料;要利用价值规律.毛泽东的商品经济思想有历史局限性,但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对待西方文化问题上,毛泽东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主张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辩证的利用西方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毛泽东有关西方文化的思想对我国当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共最初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时,在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这场争论最终以毛泽东批判反冒进而导致全国范围内"左"倾思想占据上风,并为大跃进的发动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分析毛泽东批判反冒进的原因,对今后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少走弯路,有历史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从农业开始的.他从农业、农村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的高度,论述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对我们今天把"三农"工作放在国民经济的首要地位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宏观研究、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研究、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研究、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研究四个角度对学术界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作了梳理和评述,从而充分肯定了毛泽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者和奠基者的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18.
虽然毛泽东没有明确提出"和谐社会"这一概念,但是从1956年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的20年中,毛泽东在探索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许多论断与做法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和谐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处。毛泽东的政治民主论、人民本位论、公平平等观、社会安定论都带有和谐社会的思想,对我国当下改革、建设和创新,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目标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始于毛,成于邓”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于毛,成于邓"是对毛泽东与邓小平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之间关系的准确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于毛"既是对"始于毛,成于邓"之说原意的曲解,也是其自身逻辑论证违反同一律而得出的错误结论.中国共产党在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中形成过两条道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于邓.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毛泽东读李达<社会学大纲>和<矛盾论>初稿及定稿的比较,论述了毛泽东矛盾辩证法的贡献和缺失,说明了毛泽东"两类矛盾"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与李达<社会学大纲>和<<矛盾论>解说>的理论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