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郭文祥 《实践》2013,(6):14-16
党的十八大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确立了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了加强社会建设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作用,并以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内容对加强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把社会建设的理论创新推进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为此,我们要结合内蒙古社会建设的实际,从保障和改善民  相似文献   

2.
伍新木 《学习月刊》2011,(17):22-23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总结9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党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四个根本经验之一是"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如何改善民生,让民得实惠、党得民心,始终是抚顺市委领导班子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抚顺市委从群众最为关心的棚户区改造、就业与再就业、办理群众来信来访等重大民生问题入手,积极探索民得实惠、党得民心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民生"是时下我国政治生活中使用最广泛、涵义最丰富的词汇."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而面对"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现期"并存的特定时期,以及贫富差距扩大、就业、教育、医疗、安全、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平等民生问题集中突显,民生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否则就不会有国家安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不断改善和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党的基本诉求,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专门用一个部分论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5.
郑杭生 《新视野》2011,(6):22-25
"大民政"的本质在于,它集中体现了"民生为重、造福于民"的理念。"大民政"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是大力推进现阶段中国特色现代民政的艰辛探索,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社会管理从原有体制转向新型体制的不懈努力,力图做到"标本兼治"、"刚柔相济"、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社区管理与社会管理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是社会成员从无感增长转向有感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夯实世界城市建设基础的北京经验的生动体现;是促进建构国家—社会新型关系,实现国家—社会有效联动、良好合作的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出了"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目标.住有所居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当前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是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经济适用房制度作为我国住房保障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一部分贫困人群和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体现了党和政府为民谋利、造福于民的执政宗旨,深得人民群众的赞誉.……  相似文献   

7.
薛塞峰 《共产党人》2008,(11):34-35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确保食品药品安全是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8.
民生,民之根本。民生之变,就在身边。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农民不需要缴纳农业税,孩子们的课本免费了,社会保障普及到全民,老百姓看病越来越方便,人们的住房条件显著改善,老百姓走向世界越来越便捷"数"说发展看变化,成就辉煌暖人心。  相似文献   

9.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的这些重要论述,为加快推进云南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张焱 《前线》2010,(Z2):25-29
<正>党的十七大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工作,按照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做好"四个服务"的要求,努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各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2008年,本市建立实施了全国第  相似文献   

11.
就业是"民生之本", 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十一五"期间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要有新思路,具体地说,一靠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二靠政策改善,拓展社会就业容纳能力.而观念的创新和政策的改善,对打造宽松的创业和就业环境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情沟通日”制度是以公共参与、平等对话、民主协商、协调多元利益为形式;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助民排忧解难为内容;以官民合作、村民合作、民民合作、整合多元力量为手段;以明确目标、刚性操作、考核实效、动员多元监督为规范;以改善民生、稳定社会、推动发展、开创幸福生活为取向的创新性农村社会管理制度。它对于密切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具有普遍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青海视察指导工作,提出了"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扎扎实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大要求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4.
《当代贵州》2012,(11):12
5年来,全省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具备了经济起飞的基本条件:大力推动提速转型和改革开放,为经济起飞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经济起飞凝聚了巨大力量;大力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为经济起飞提供了精神动力;大力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经济起飞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经济起飞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好"与"快"共鸣,"转"与"赶"协奏。  相似文献   

15.
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08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重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更加重视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更加重视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发展质量,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相似文献   

16.
<正>要继续大力推进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工作,切实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7.
创新乡村治理机制 深化乡镇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农村改革的一大重点就是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加强村民自治制度建设,完善农村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18.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提出民生"五有"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执政党对民生的高度关注,表明加强和  相似文献   

20.
《奋斗》2017,(3)
<正>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十几年来,我们党对国家建设、社会建设的思路和规律的认识逐渐由自发走向自觉、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局部推进走向全面系统建设,对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战略布局日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