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汶川大地震以后,地震灾区青少年处于特殊的心理状态。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地震灾区青少年所具有的优势、兴趣、能力、知识与技能,运用优势视角社会工作介入理论、理念和技巧服务地震灾区青少年,为灾区青少年探求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提高灾区青少年面对灾难、抵御灾难、不怕困难的能力,逐渐使灾区青少年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秩序。  相似文献   

2.
"5.12"汶川大地震以来,我国境内发生了多次地震灾害,灾区治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矛盾纠纷突出,各类治安问题凸现,特别是违法犯罪案件大幅增长、群体性事件日渐增多,对灾区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灾后重建工作造成严重影响,公安机关必须积极探索灾区治安治理策略,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3.
5.12汶川大地震致使四川阿坝、绵阳、广元、成都、德阳、雅安六州市的农业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其恢复重建事关当前灾区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未来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灾区农村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灾区农业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既存在着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共性问题,也存在着其个陛特征,因此,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农业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必须立足于灾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客钡明.实,结合农业基础设施的经济属性,创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思路,以满足灾区目前和将来捉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要求,为灾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汶川大地震以后,地震灾区青少年处于特殊的心理状态.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应根据地震灾区青少年的特点、知识与技能,运用优势视角社会工作理念和技巧介入到震灾区青少年生活中,为灾区青少年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服务,提高灾区青少年面对灾难、抵御灾难、不怕困难的能力,逐渐使灾区青少年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秩序中来.  相似文献   

5.
汶川大地震以后,地震灾区青少年处于特殊的心理状态.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地震灾区青少年所具有的优势、兴趣、能力、知识与技能,运用优势视角社会工作介入理论、理念和技巧服务于地震灾区青少年,为他们探求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提高其面对灾难、抵御灾难、不怕困难的能力,使灾区青少年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秩序上来.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分析收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入手,结合地震灾区孤儿收养的现实需求,深度解剖了我国收养法律制度,指出现行收养制度对收养地震灾区孤儿的条件过于苛刻,收养人范围过窄,收养法律程序冗长难以适应地震孤儿收养的需求,缺乏孤儿收养之后关爱跟踪环节,不利于保护地震灾区孤儿的利益等诸多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制度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灾区群众期待有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但是,目前灾区治安管理工作中存在着部分受灾严重的县市治安管理信息系统灭失、外来人口多而复杂、不稳定因素和安全隐患多、监管难度大等问题。为了给灾区重建工作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公安机关需要深化板房区警务,强化灾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围绕灾后永久性农房建设强化破案打击力度;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认真做好民爆物品和公共安全监管等工作。  相似文献   

8.
地震灾区的灾后重建工作如何预防次生灾害、疫情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将是具有挑战性的全国性课题,值得全国人民共同贡献自己的智慧从而帮助灾区共渡难关。本文拟就地震灾区较急迫的受灾群众过渡期住房的建设用材料的处置、灾后废墟的清理、灾区群众的安置等问题提出灾区灾后自然环境风险隐患的预案思考,以期抛砖引玉。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只有竭尽所能地做好应对灾害的预案才能在灾害来临时避免不必要的付出并减小灾后补救的代价。  相似文献   

9.
5.12汶川地震之后,全国各界展开了对地震灾区的援助,除了直接赶赴灾区进行救灾援助之外,捐赠或者募捐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地震灾区主要的援助手段。基于我国现阶段对于捐赠与募捐的立法现状,其中有诸多的不规范之处,而募捐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在短时间内得不到解决,一方面,会影响到灾区所可能接收到的外在援助,另一方面,也会由于募捐本身的不规范导致捐赠者的失望可能影响到全社会的利他主义与人道主义信念的下滑,这对于现阶段和谐社会的建构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就募捐的法律性质、募捐的现有规范及募捐现存的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对我国募捐法案的出台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四川灾后重建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纯依靠政府组织灾后重建不是明智之举,采取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模式是现实的必然。吸收志愿者参与社区重建提供专业性的志愿服务为灾后社区重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实中灾区各社区已安排的志愿服务在招募、管理、资助、考评、追责等方面存有一些问题。通过借鉴其他灾害多发国家和地区的灾后社区志愿服务经验,结合灾区社区志愿服务已存在的主要问题、灾区志愿服务法律现实及我国推进服务型法治政府建设的政治语境,本文提出了一些促进灾后社区志愿服务走向法治化的具体举措,以期实现灾后社区志愿服务法治化与灾区服务型法治政府建设的双向互补。  相似文献   

11.
法律是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积极、稳妥恢复灾区群众正常的生活、生产、学习、工作条件,促进灾区经济社会恢复和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在灾后重建中,加强法制宣传则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2.
2008年四川汶川“5·12”地震给当地的教育体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其中的少数民族灾区在地震发生以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基础教育为主体,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齐备的民族教育体系。地震使许多学校校舍倒塌、师生伤亡严重,教学设施完全被毁,教学计划被迫中断,教学目标不能够正常实现,直接危害到灾区孩子接受正常教育并影响到他们未来的成长。少数民族灾区教育体系面临灾后恢复和重建的现实需要和巨大挑战。该问题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3.
柯影  潘香娥 《海南人大》2006,(12):27-27
本刊讯(柯影潘香娥)连日来,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积极响应中央和我省关于开展2006年“送温暖、献爱心”社会捐助活动的号召,迅速行动起来,踊跃奉献爱心,掀起了捐助热潮。今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遭受台风、洪涝、干旱等严重自然灾害,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我国城乡部分群众生产生活也面临一些困难。严冬将至,中央和省委十分关心灾区人民和困难群众的过冬问题,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坚持开展共产党员“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大力弘扬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积极为灾区人民和困难群众捐款捐物,切实帮助灾区人民和困难群众解决好过冬问…  相似文献   

14.
突发灾难给民众造成物质财产损失也让人们面临亲人离去、肢体残缺的现实。对灾区民众的援助除了物质上的支持,也要对他们进行情感关怀和心理辅导,给予精神上的抚慰。本文通过对危机介入理论的阐述及灾区危机介入可行性分析,试建构灾区危机介入模式,借以提供专业情绪疏导,缓解人们迫在眉睫的危机问题,提升人们抵御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当前,彭州市灾民安置和灾后重建工作正在紧张有序、持续有力地推进,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文章作者针对灾区镇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灾后对口支援有关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6月18日,中国政府网全文公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后,许多省份立即行动起来,积极开展对地震灾区的援建工作。虽然一段时间以来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当前对口支援方面所需考虑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援建资金的合理化安排和使用、灾民的灾后心理创伤疏导、灾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对口支援的监督工作等方面问题。当前,必须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措施、落实责任,帮助灾区人民尽快重新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情感、情绪的客观性、主观性和动机作用阐述了情感、情绪对地震灾区震后重建的现实意义,提出了情感、情绪干预是灾区震后重建的一项重要工程。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发生后,在灾区恢复重建活动中遇到的一个很重要问题就是因为法律关系变更导致了大量的法律纠纷和社会矛盾,因此,如何在制度上建立一套规范有序的程序来解决地震灾害所破坏的各种财产关系、人际关系成为法学界和灾区所关注的重要问题。震后恢复重建活动要高度关注权力与权力关系变更、权力与权利关系变更以及权利与权利关系变更三类法律关系变更问题。由于我国目前法律法规关于法律关系变更制度的规定不系统、不规范,致使最高人民法院只有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才能解决本来应当由立法机关加以解决的震后灾区各种法律关系变更所引发的法律问题。因此,要通过制定《紧急状态法》、《灾害对策基本法》和《灾害保险法》等等法律法规的立法途径,来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法律关系变更制度,为震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更加充分和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9.
不论是"5·12"汶川特大地震,还是"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灾后重建过程中都出现了一种新的景象。灾后重建除了开展"物质救灾",帮助灾区群众修建赖以栖身的家园和产业重建之外,还有由心理学专家、音乐工作者、文化艺术志愿者等组成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康复服务小组进入灾区为灾民开展"心理救灾"。本文作者在自愿者行动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四川灾区实情为范例,回溯了国内外音乐治疗的功能作用,探讨了音乐治疗帮助灾区人民重新树立生活信心的途径和手段,赋予了传统意义上的灾后重建工作以人性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针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实际,在少数民族地震灾区学校的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应该超越地震灾害本身并且面对当地存在的其他各种自然灾害进行长远考虑。同时,对灾区学校房屋的建筑质量和校址选择方面存在的不同观点做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就相关问题提出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