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蒙代尔2008年年底建议中国政府发行1万亿元人民币的购物券,合每位公民800元,以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一石激起千层浪.他的这一提议在国内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各式各样的消费券不断出炉,漫天飞舞.  相似文献   

2.
马特 《政治与法律》2008,84(4):23-26
"艳照门"事件涉及到明星的隐私保护、商业化利用、信息自由等问题.从法经济学角度来看,明星们对其隐私的商业化开发和利用,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标准;而问责互联网上大规模的窥私行为,执法成本过高,不利于信息的自由流动.法经济学的观点有助于社会财富增长,但应兼顾隐私权的特殊性,在人格尊严和经济效率之间寻求平衡.  相似文献   

3.
惩治"权力寻租"在经济学语境下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怡  梁剑 《政治与法律》2004,(6):116-120
腐败既是一种病态的社会问题,也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在关于腐败的众多研究中,从经济学角度入手的"寻租"理论以其强大的说服力,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同.腐败现象与"反腐败"策略的经济分析从不同于传统刑法思维的新视角为科学和优化的配置刑法资源开辟了新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4.
"民工荒"问题的法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跃 《河北法学》2005,23(4):6-9
农民工的权益保障一直是法学、经济学和社会学所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以"民工荒"问题在我国引起的强烈反响为契机,分析造成该问题的原因,得出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建设的滞后是一个重要根源.尝试从法律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与思考,希望在理论上得到解决这一困惑的钥匙,并引起更多的人关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张帆  陆艺 《河北法学》2004,22(10):135-138
由马加爵案的悬赏侦破,引出对最近各地公安机关和法院“悬赏办案”的分析,即从历史、法律、法社会学及法经济学的角度,指出这种“改革”方案的危险性倾向,并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关于"人大代表"改称"人民代表"的问题,笔者以为是不可以的,为什么呢? 这要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历史阶段看,即建国初到1954年为一个阶段,即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期;从1954年起,宪法、地方组织法、选举法颁布之后为一个阶段,即人民代表大会时期.前一阶段的代表统称人民代表,为什么呢?因为召开的是人民代表会议,而不是人民代表大会,怎么能称"人大代表"呢?这时人民代表的特点,一,不是选举产生,而是协商、当然、特邀.  相似文献   

7.
法学与经济学的碰撞,显然是不可避免了.法律人不管是基于自利还是美学,都不应错过此碰撞出来的璀璨火花.现代社会依然存在的"婆媳大战"问题就是法律经济学在家庭关系的分析上所做的一个很好的时间应用.更重要的在于,法律经济学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读,有利于促进和谐家庭和和谐社会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加名税"这一特定的历史问题出发,以该问题为例,以法理学为角度,以法经济学为视角,分析了道德对法律的作用以及法律对道德的影响这一对相互关系。在继承和批判前人的基础上,本文在文末提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2008年2月2日,胡某、刘某预谋盗窃财物。由刘某在加油站处,以"敲背"为名,色诱曾某至一出租屋内,在"敲背"过程中,胡某开门进屋,从曾某脱下的裤袋内窃取3700元人民币后在出租屋外面等候。后曾某发现被窃,即与刘某发生争执,胡某进屋退还被害人1500元人民币后趁机与刘某逃离现场。  相似文献   

10.
对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的研究,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经济法是否具备独立的调整对象:二是经济法有哪些具体的调整对象。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本文尝试从法学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从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更现实的理解.通过对这两个联系密切、缺一不可的问题的探讨,得出了自己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吕刑》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成文法,提出"非佞折狱、惟良折狱,罔非在中"的司法原则,强调防止五过的同时,制定了两造具备,办案人员要到民众中检查核实等严格的审判程序和审判规范,成为儒家德主刑辅的立法设刑基础。《商君法》也是我国古代经过社会实践并获得巨大成就的一部实用法典,成为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秦王朝的法律基础。为秦国扫平六国提供了坚强的法律支持,正是这两种不同的法律思想,在彼此消长的过程中,影响了几千年封建王朝的法律体系。当今,我们的法律工作者,肩负着公正、道义、良心等责任和美德的重任,维系着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着社会的安定和发展。以古鉴今,建构司法公正与社会和谐,体现法律的正义与公平。近几年关于自由心证的讨论日渐增多,从中国法律文化的历史角度进行分析,对中国司法体制进行完善,提高法官素质,以寻求我国司法公正的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12.
孙冕 《行政与法》2007,(11):28-31
乡村法治化运动在乡村社会遭遇的窘态与困惑是发起者始料未及的,国家法治被乡村社会有意无意的歪曲,“下乡的法律”不断被乡土社会知识传统解读,法治与乡村社会之间的冲突愈显突出。本文放弃简单地对法治与乡村社会二者中的任何一方进行批判的进路,试图通过借鉴和采用法社会学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强调回到中国的特定语境,回到乡村的生活场域和具体经验中,探讨当前造成乡村法治化困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分析实现乡村社会法治化之可能和必要,进而提出实现乡村法治化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3.
“诉累”是司法界经常使用的一个术语。从法经济学的角度看“诉累”的产生原因在于普法力度不够、司法权力寻租、低下的司法效率、委托代理、较高的诉讼成本、行政机关对司法活动的干涉、较低的司法素质。诉累导致“租的耗散”、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司法公信的丧失和“理性”的违约行为。应加强普法活动、切实保证司法独立、全面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健全法律援助制度、确立权力与责任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李树 《河北法学》2006,24(7):18-20
法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帝国主义的重要表现,它是用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来考察、研究法律和法律制度的形成、结构、过程、效果、效率及未来发展的学科;它是法学和经济学科际整合的边缘学科.在阐述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思维后,通过法经济学运动的启示作用,提出以经济战略推进我国法治化进程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论违反海上保险合同中的保证的法律后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我国海上保险实务中 ,保证被称为“保险单特款规定”。我国海上保险法中关于保证的规定源于英国法 ,而且我国的该项法律制度仅存在于我国《海商法》中 ,在我国《保险法》和其他民事法律中均没有涉及。即使在《海商法》中 ,关于保证的规定仅限于第 2 35条这一简单规定。本文主要讨论了我国海上保险法中违反保证的法律后果这一问题 ,并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大陆法系法律经济学的进路--作为方法论的法律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震 《法学论坛》2006,21(3):94-100
文章以法学和经济学基础为背景,阐述了法律经济学的沿革,明确法律经济学的核心价值及法律经济分析的原则,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同时以大陆法系的观点,从效率与正义、理论与现实的角度,比较分析了法律经济学与传统大陆法系理论的异同,探讨核心价值的区别。最后,以法律经济分析作为方法论为依托,提出法律经济分析在大陆法系的进路,初步探究法律经济分析在我国法学研究中的适用范围及方式。  相似文献   

17.
康德的“自由意志”理论是传统民法哲学的基础。“自由意志”以“自主决定”与“自己责任”为原则 ,并衍生出近代民法的三大原则以及逻辑严密、体系完备、内容浩瀚的民法体系。但是 ,“自由意志”论在理论上与现实上都遭遇到了困境 ,民法制度随时代而变迁。庞德的“社会利益”学说是解说这种变迁的有力理论。依据庞德的理论 ,民法从专注于个人自然权利转向兼顾社会利益 ,民法价值出现了从个人自由到保护信赖的变化 ,民法的终极目的也出现了从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转向社会秩序的和谐 ,并实现在人们需求冲突时的调整的变化。现代民法的内在体系因之形成以“自由意志”为内容的“常规法”和以“信赖保护”为内容的“矫正法”的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18.
法律应体现正义,对此应作出法哲学的历史考察。研究表明,对"正义"的追问必触及到其中关于"程序"与"伦理"的内在矛盾。要强调,"程序正义""伦理正义"的合理性,共同构成"法律合法性"的基础。总之,应当立足实际建设体现"程序正义""伦理正义"相统一的"正义之法"。  相似文献   

19.
刑法学中"人"的观念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光权 《法律科学》2005,23(1):37-44
在刑法学中 ,对主体的态度不同 ,刑法立场就可能不同。近代以来 ,随着刑事古典学派和实证学派的先后登场 ,刑法学中的人开始从“抽象刑法人”过渡到“危险个体”。如果要在刑事领域坚持一种法治立场 ,刑法学应当采用“抽象人”的观念 ;但是 ,司法实务总是倾向于探求个人的危险性格。由于刑法理论和实务之间对人的看法存在严重的不一致 ,所以 ,有必要根据规范违反说 ,提出“规范意识主体”的概念 ,以使刑法学对“人”的看法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0.
理论创新是法学的第一要务——十六大与法学理论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十六大所树立的理论创新的榜样、所倡导的理论创新精神、所确立的科学发展方针 ,将对中国法学理论创新产生巨大的政治推动作用。十六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党和国家的建设各领域提出的一系列富有时代特色和创新精神的新思想、新理论、新命题 ,将对中国法学理论创新产生强大的理论推动作用。当代中国法学必须自觉地以理论创新为第一要务 ,推动法学理论研究在新世纪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