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城 《当代韩国》2009,(2):29-34
韩国国内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工业化的加速进行,发达地区特别是都会区及大城市对劳动力需求的迅速提升,促使韩国人口从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向城市和发达的都市区迁移,人口迁移加速了韩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之后随着城市化进入成熟阶段,人口迁移的趋势逐渐放缓,向首尔都市区迁移的人口数量开始下降,道际之间的迁移量开始上升。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人口危机透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的持续衰退,俄罗斯人口急剧下降,并显示出有悖于世界人口发展普遍规律的一些特征。本文在对俄罗斯人口的增长、结构、分布和城市化发展等四个方面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人口走向对未来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地区城市化发展中出现了城市首位度高、城市化水平整体较低、城市分布地区差别明显、过度城市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代政府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化进程对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聚焦,主要来自当下城市发展所引发的普遍焦虑以及由此焦虑而产生的文化反省。在中国,与改革开放同步展开的城市化进程自其起点处就担负了发展经济的使命。  相似文献   

5.
越南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城市发展不均衡、城市贫富差距拉大、城市环境恶化、农地流失等问题。为此,越南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设立城市发展的社会民生指标,完善土地管理机制等。这些措施有效果,也有局限,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70年代,韩国大部分国民还是生活在农村。但在急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年轻的农民为了寻找更好的职业、接受更好的教育离开了农村,最终导致“离乡向都型”人口大转移,带来了农村人口持续下降和高龄化的严峻问题。韩国农村人口的过少化和高龄化,不仅因生活设施及配  相似文献   

7.
“城中村”是城市扩张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从2000年开始,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扩张,“城中村”问题成为摆在各级城市面前的重要问题。“城中村”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城市发展的阻力,成为与城市主体相对立的文化落后区域,在形象上也成为“脏、乱、差”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国家的城市化:原因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国家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城市化速度发展较快,促成城市化的原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二战后实行的工业化政策,移民的因素。但东南亚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是人口和经济活动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影响到了东南亚国家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这个问题,东南亚国家政府制订了适当的城市化政策,综合开发落后地区,实行人口和工业分散化指施,但实施效果不佳。东南亚国家大城市的非集中化在今后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德国虽然在19世纪初才开始其城市化和工业革命的进程,但异军突起,速度快,只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城市化的进程。其中引起了许多剧烈的社会变迁,不仅推动了德国人口分布和就业结构的转变,也推进了德国政治结构的转变,使社会的整合功能加强,广大人民的文化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日本城市化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二战后,满眼废墟的日本在短短三十年内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同时其城市化进程也高速推进。从1950年到1975年,日本城市化水平从37%上升到76%,在亚洲率先实现了国家城市化。日本在城市化过程中显出了很独特的特征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对于即将进入城市化加速阶段的中国来说,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申晓英 《德国研究》2004,19(2):32-36
德国虽然在19世纪初才开始其城市化和工业革命的进程,但异军突起,速度快,只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城市化的进程.其中引起了许多剧烈的社会变迁,不仅推动了德国人口分布和就业结构的转变,也推进了德国政治结构的转变,使社会的整合功能加强,广大人民的文化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东南亚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战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社会转型成为发展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城市化就是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本文以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为背景,着重分析了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城市化进程,并总结出其城市化的三个特征:速度快;工农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不同步;大城市特别是首都超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来,重新审视俄罗斯历史的价值与传统成为俄罗斯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其实质在于,俄罗斯社会的许多领域正力图恢复曾一度失去的历史传统,重新确立历史继承性的坚实基础。俄罗斯外交也不例外。深入研究和重新思考历史遗产对我们来说具有现实意义,它可以在确立当代俄罗斯外交的战略基础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是非常自然而合理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的国家处于深刻的转轨进程、国际环境也在发生急剧变化,俄罗斯国家不得不重新确立自  相似文献   

14.
二次大战前,罗马尼亚属于欧洲大陆上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原料开采利用只朝单一方向发展。与此相应的定居结构的特点是:城市人口稀少而农村人口比重在总人口中占绝对多数。1930年生活在城市地区的人口只占21.4%;1948年以前,仅仅上升到23.4%。同许多东欧国家一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始成为罗马尼亚人口分布的转折点。工业化初期阶段,城市人口迅速增  相似文献   

15.
钱亦蕉 《新民周刊》2012,(15):72-73
桑德斯认为不能轻易破坏落脚城市的经济生态,贫民窟或许并不是一个好地方,但是摧毁贫民窟是更不好的做法。从乡村到城市,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正在进行最后的大迁移。根据法国国家人口研究所的一项报告,截至2007年,世界上已有33亿人生活在城市,超过了全球人口总数的50%。而在中国大陆,一场声势浩大的城市化运动正在进行之中,根据...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下半叶日本的"过疏对策"与地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毅鹏 《当代亚太》2006,(10):51-58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产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大大加快,日本出现了史无前例的人口迁徙和流动。大量农村人口举家离村,进入城市,致使农村地域人口锐减,生产规模缩小,生活困难,最终导致村落社会的崩坏,出现了“过疏”问题。为缩小地域间差别,日本政府推出系列的“过疏对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政策体系和振兴模式,其经验为中国当代的区域发展、地域振兴及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杨江 《新民周刊》2012,(34):38-41
哈尔滨垮桥事故还在公众的质疑中等待专家组的鉴定。有专家指出,30多年来中国城市化迅速推进,截至2011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超过50%,全国各地接连发生的路、桥垮塌事故,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片面注重速度、规模,忽视质量安全、运行效率等一系列问题的集中暴露。  相似文献   

18.
张昕 《俄罗斯研究》2012,(6):85-105
在上世纪90年代两轮大规模私有化结束之后,过去十多年内俄罗斯"国家-资本"间关系呈现两个冲突的趋势:一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直到2008年危机前达到高峰的"国家资本主义"体制;二是持续不断的"第三波私有化"浪潮、尤其是在2009年以后俄罗斯政府的新私有化动议。分析这两个貌似冲突的趋势背后的动因,以及2008年的金融危机如何成为两个趋势冲突形态变化的重要转折点具有重要意义。这两组政策选择的背后,是俄罗斯政治精英阶层内部对于实现俄经济结构转型的两种不同路径选择。在这样的精英冲突背景下,新私有化动议在2017年前如期完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19.
对于俄罗斯90年代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解释。俄前经济部长叶夫根尼·亚辛认为,尽管90年代的市场改革过程中犯了不少错误,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作者的评价是整体而言改革的结果是成功的。俄罗斯目前及未来可能取得的成就首先就与90年代的改革有关。俄罗斯的发展展示出了两种不同的方案选择。第一种方案是在2003年以前实行的,强调发挥个人积极性和民主监督机制的、自下而上的民主现代化模式;第二种方案是目前所实行的,强调发挥国家的积极作用,而个人主动性处于从属地位的、自上而下的官僚现代化模式。俄罗斯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案,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它能否在21世纪成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大国。而这对于俄罗斯,包括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国来说都将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经历了一场严重的人口危机,人口总量持续减少,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死亡率居高不下,连续多年出现人口负增长,人口发展潜力不断削弱。日益严峻的人口问题不断威胁着俄罗斯的国家发展和民族命运,引起了俄国内上下的高度关注。为提高俄居民生育率,俄罗斯联邦政府从2007年起为生育或收养第二个及以上孩子的家庭设立了"母亲基金"。总体而言,"母亲基金"实施的成效明显,但在实施过程中同样暴露出一些瓶颈问题。主要体现在使用效率不高、各地区实施成效差异明显以及资金来源紧张等方面。从长远来看,俄罗斯国内人口形势依然严峻,居民生育率远未达到人口再生所需的水平。因此,"母亲基金"作为一项直接刺激居民生育意愿的物质激励措施,俄政府可能仍有必要继续保留并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