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50年代以来,菲律宾经济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与其邻国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相比较,菲律宾则略显逊色。1970——1983年,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和菲律宾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7.6%、6.6%、7.3%和5.5%。菲律宾经济增长速度名列第四。在东南亚各国中,菲律宾的工业基础原来是最好的。1960年,菲律宾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20%,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则分别为9%、13%和8%。但到1985年,3国该项指标分别达18.7%、19.6和12.5%,菲律宾仅上升到24.8%。经推算得知,1960——1985年,马来西  相似文献   

2.
菲律宾是一个农业国家,七十年代末期,农村人口仍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1980年底,在农业部门就业的劳动力为905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50.1%。菲律宾有可耕地1,400多万公顷,到1978年已耕地约为1,200万公顷,约占可耕地面积的86%。战后以来,由于菲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国民经济,改造经济结构,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渐上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以1972年固定价格计算,农业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从1946年的44.3%降为1981年的25.6%,同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劳动力的跨国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地区劳动力的跨国流动有悠久的历史.进入90年代后,新加坡和文莱因劳动力短缺成为外籍劳工的输入国,菲律宾、印尼、缅甸和印支国家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是劳工的输出国.马来西亚和泰国既输出也输入劳工,但以输入劳工为主.劳动力跨国流动的规模与特点东盟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劳动力供求等方面的差距是劳动力跨国流动的重要原因.同时,它们的共同边界很长也使劳动力的跨国流动成为可能.越南与老挝和柬埔寨,以及泰国与缅甸的边界线,超过美国与墨西哥的边界线.美国为减少跨越边界的非法移民,每年耗资几千万美元,动用各种现代化的设备,但是收效甚微.在东南亚,热带雨林更无法成为移民的屏障.新加坡和文莱的外籍劳工主要来自东盟其他国家.新加坡从60年代末开始就面临劳动力短缺,而允许外籍劳工前去工作,以缓解劳工不足和本国劳工工资上涨的压力.据新加坡劳工部的统计,1994年外来劳工有30万人(1992年为20万),占就业总劳动力的将近20%.1996年外国工人达45万,占人口的12.5%.他们主要来自马来西亚和泰国,还有一些来自菲律宾和其他国家.马来西亚尽管有不少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到新加坡工作,但是他同时又从印尼、菲律宾和泰国吸引大量劳工.自80年代后期以来马来西亚失业率一直保持在3%以下的低水平.1  相似文献   

4.
七十年代以来,1970至1979年期间,印尼农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6%,比同期其它东盟国家农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低(泰国为5.4%、菲律宾4.9%、马来西亚为5.0%),但比印尼六十年代农业生产2.7%的年平均增长率高得多,印尼农业之所以发展得比较快的主要是印尼政府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同几乎所有的其它发展中国家一样,东盟国家(除新加坡这个城市国家外)的大部份人口都从事于农业生产。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大致占东盟从事经济活动总人口的65%。在过去十年期间,东盟国家之中有四个国家的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实际有所下降。印度尼西亚从53%下降到43%;菲律宾从33%下降  相似文献   

6.
从19世纪中叶的蒙固王改革,到1957年沙立·他纳勒全面推行现代化,泰国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1960年泰国的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为84%①;农业产值占GDP的比例为40%,高于同时期的中国(23%)、菲律宾(26%)、缅甸(33%)②.  相似文献   

7.
七十年代,东盟五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称羡的成就,一九七○年到一九七九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7.3%,只有中东产油国和拉美的少数几个国家可以与之媲美。七十年代也是东盟国家外贸发展的转折点。其外贸增长率由低于世界平均数变为高于世界平均数;外贸在  相似文献   

8.
一、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其原因东盟是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1960—1970年五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4%,1970—1980年为7.8%。1981年五国国内生产总值(按1980年价格计算)达到1819.39亿美元,其中印尼占42.5%,菲律宾与泰国分别占19.1%和18.4%,马来西亚占13.2%,新加坡占6.8%。按人口平均的国内生产总值,新加坡最高,为5045美元,马来西亚次之,为1167美元,菲律宾与泰国分别为703美元和694美元,人口最多的印度尼西亚也达到了514美元。  相似文献   

9.
《东南亚》1986,(1)
农业是马来西亚的主要产业,对社会、政治、经济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马来西亚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制造业、服务业发展很快,石油产量也大幅度增加,但农业仍然是大部分马来西亚人生计的最主要来源。1970年,农业产值(包括渔、林、牧)占马国内生产总值的32%;1979年占25%,1984年占22%;预计到1990年仍达20%。1984年农业的出口收入占出口总值的21%。1979年全国劳动力的40.2%(约200万人)从事农业。预计到1990年,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仍占总劳动力的35%左右。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以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这四个东盟国家面向出口的战略和产业升级换代加速了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促进了华侨华人的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过渡,华人经济实力开始快速增长,尤其在工业、金融和第三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涌现出了一些华人大企业集团和金融财阀,如印尼籍华人林绍良的沙林集团、谢建隆兄弟的阿斯特拉集团、陈雄基的金轮集团;菲律宾华人吕希宗的“行裕行”;马来西亚的马联工业集团,森那美集团、李莱生的吉隆坡甲洞集团;泰国华人陈守民的黉利企业集团、谢国民的正大集团等等.  相似文献   

11.
东盟的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出口与投资的良性循环 1、良好的经济形势 70年代东盟各国(本文仅指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取得了高速经济增长。就70年代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来看,新加坡为9.0%、泰国为6.8%、马来西亚和印尼均为  相似文献   

12.
东盟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1961—1970年五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5%,1971—1980年为7.5%。1983年五国国内生产总值(按1980年价格计标)达到1,597.87亿美元,其中印尼占36.3%,泰国占21.8%,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分别占16.7%和16.1%,新加坡占9%。按人口平均的国内生产总值,1983年新加坡最高,为6,658美元,马来西亚次之,为1,956美元,泰国与菲律宾分别为815美元和660美元,人口最多的印度尼西亚也达到了510美元。 经过一、二十年的发展,新加坡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商港,第三大金融中心,第三大炼  相似文献   

13.
一、东盟国家对华投资中的产业转移东盟国家对华投资较多的是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其次是印尼、菲律宾。投资领域从早期的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玩具、建筑材料、房地产开发、饭店,到近年来的基础设施、医药卫生、机械制造、金融、电力和海运等行业。尽  相似文献   

14.
●据东盟宣布 ,根据东盟1992年通过的自由贸易区计划 ,东盟10国中的6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文莱之间从2002年1月1日起 ,在本区域内从制造业到农业几乎所有产品的关税均降低到0%~5%。这6个东盟第一批成员国的贸易量占整个东南亚地区的96%以上。又据泰国商业部2002年1月21日发布的一份报告透露 ,鉴于目前世界经济形势和东盟成员国面临的实际困难 ,东盟国家已决定将原先制定的在今年内将成员国间所有商品关税税率降至5%以下的期限推迟一年。●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韩杼滨率领的中国最高…  相似文献   

15.
《东南亚》1990,(2)
东南亚是天然气蕴藏量十分丰富的地区?印度尼西亚、文莱和马来西亚是世界上天然气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它们的液化天然气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三分之二。1987年印尼出口221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占世界总出口量的40%,居第一位。马来西亚和文莱的出口量分别占世界的14%和13%,居第三和第四位(次于阿尔及利亚)。泰国的天然气生产也在不断发展。1987年,东盟国家的天然气总产量达650亿立方米(5760万  相似文献   

16.
马来西亚:自主行事应对 经济前景看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始发于泰国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到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成为受金融危机打击的重灾国。为了筹措资金重建经济,泰国、印尼和菲律宾先后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援助。根据援助条件,它们必须在IMF的指导下进行经济改革,甚至政治改革。比起其他3国,马来西亚明显桀骛不驯,是东盟四个重灾国中拒绝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援助的唯一国家。那么,“拒援”对马国是有利或不利?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两年之后,马来西亚与其它接受IMF援助的国家相比,它…  相似文献   

17.
马来西亚的种植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马来西亚传统的经济部门.随着马来西亚政府推行工业化政策,虽然农业一直保持着一定的发展速度,但随着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高速增长,农业的增长速度已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在1986年,农业与制造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率还大致相当.但之后,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率逐年下降,到1994年,农业(包括林业、渔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5%,1995年又下降至13.6%,1996年则进一步下降到12.8%,而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率已是农业的近3倍.虽然近年来,马来西亚农业产值的发展速度有所提高,但总体来说,马来西亚农业发展缓慢,呈现出不断萎缩的态势.1997年,农业(包括林业)产值增长速度为3.5%.农业产  相似文献   

18.
前 言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亚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公债余额有了迅速的增加。不仅是1997年受到货币危机直接冲击的泰国、印尼、马来西亚、韩国、菲律宾,连一直从财政方面刺激景气的中国和香港也有很大的增加。就公债余额对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来看,印尼为106.9%、菲律宾为64.9%、泰国为54.5%,超过了不能履行债务的阿根廷的46.0%(参照表1)。在这种情况下,有效的公债管理(Public Debt Management, PDM)的实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表1 亚洲和拉丁美洲的财政收支的动向(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比、%) 财政收支 利息支付 公债余额 国家 (…  相似文献   

19.
一泰国自1961年实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以后,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增长率高于其他国家。进入八十年代以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陷入滞涨时期,经济发展缓慢,泰国虽然也受到影响,但发展速度始终高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东盟各国中也是名列前茅。1986年新加坡、印尼的经济增长率为3.19%、马来西亚为0.5%、菲律宾为0.13%、泰国经济为4.8%。1987年泰国的经济增长率为5.6%,不但超过原订计划指标,也超过马来西亚的2.4%,印尼的3%和菲律宾的4.8%。泰国经济不但稳定增长,而且产业结构也已发生改变,日趋合理化,1986年农业占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择了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四个东盟国家,分析它们在进口替代工业化、面向出口工业化、面向出口工业化与第二代进口替代工业化并行发展、金融危机后的两次经济衰退与两次复苏等阶段外资发展特点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国内与国际经济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