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该文在介绍主要国家低碳发展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必须立足于实际,基于自身发展阶段和特点,推进低碳经济和低碳发展。必须把目标锁定在“近”保经济增长、“远”调产业结构上,要在保证增长的同时逐步调整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要依托技术支撑提高能源效率,稳步推进产业发展低碳化,健全低碳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2.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正在努力完善碳减排合作机制,各国已经展开技术、资本、产业和政策的全方位竞争,低碳经济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本文构建了低碳经济竞争力要素模型,以全部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主要经济指标数据为基础,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了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对低碳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发现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低碳经济竞争力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应该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产业升级,改变贸易结构等途径来提升低碳经济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李忠伟 《前沿》2012,(7):91-92
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存在能源结构欠佳、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产业层次较低,工业结构重型化等方面的障碍,因此,调整能源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培育创新能力,是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意义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玉梅 《前沿》2011,(22):87-89
低碳概念源于西方。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能源结构等不同,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与发达国家的低碳发展有本质的区别。从目前的国际趋势、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要实现的发展目标看,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压力的有效途径,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提升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和战略选择。实现中国的低碳发展必须创新低碳发展政策体系,构建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引导产业结构向低碳化转型,培育居民低碳消费的行为模式,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5.
于翠英 《前沿》2011,(23):152-154
发展低碳经济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起点,也是摆脱和改造目前重污染、高消耗能源消费结构的必经之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发展低碳经济遇到了众多挑战,低层级的发展现状、高消耗的能源结构以及低效能的技术支持均预示着发展低碳经济绝非易事。为此,本文认为应从发展战略、技术创新、碳汇补偿、调整能源结构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与机制完善。  相似文献   

6.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使低碳经济成为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选,具有"低碳"特征的生产技能将成为一国新的竞争优势,"碳标准"自然成为评价国家产业竞争力的新杠杆。而且低碳经济的约束效应已经引致我国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下滑。我国未来应更重视创新对企业生产技术的刺激作用、政策的生态导向性和能源结构的生态化,并在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中实现产业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对经济新的增长路径的积极探寻。  相似文献   

7.
该文总结了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中国清洁燃料的发展结构及发展趋势。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下清洁燃料的唯一途径,发展新能源的重点是继续探索低成本可规模化开发的新型技术。建议推行注重市场化、多元化、高效化、全球化的能源结构建设,并根据中国国情,注意国际科技发展和政策引导,提高新型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傅尔基 《中国发展》2011,11(5):68-76
该文认为,"十二五"时期到2020年上海促进城市低碳发展、建设低碳化国际大都市,是上海顺应低碳城市建设的国际潮流、化解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矛盾、担当全国可持续发展排头兵的重大战略抉择并提出,上海促进城市低碳发展、建设低碳化国际大都市需创新性转型:要以低碳理念为指导、以低碳能源为重点、以低碳环境为条件、以低碳产业为基础、以低碳技术为支撑、以低碳城(园)区为依托、以低碳社会为保障、以低碳行政为配套,最大限度地实现城市发展的低消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与高利用、高清洁和高效益。  相似文献   

9.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  相似文献   

10.
能源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中之重,对推动我国能源行业优势产能走出去,为“带路”国家清洁能源资源有效利用提供契机,实现“带路”国家能源结构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梳理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带路”国家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技术落后、标准缺失、政策协调机制不完善、投资困难和人才短缺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从输出优势技术结合政策规划和助力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上榜理由: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都是国家重点鼓励的方向。发展低碳经济、推广绿色GDP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绿色现代化是中国必选之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绿色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投资绿色能源,促进绿色消费,不仅不会影响中国长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2.
《前进论坛》2009,(9):8-9
自中共中央提出推进新能源建设、发展绿色经济的战略以来,不少地区在开发新能源,培植绿色产业体系、引导绿色消费模式方面作了有益探索。这些地方立足于本区域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现状。把促进经济增长和克服能源短缺、减少污染物排放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具有环境、经济、就业等综合比较优势的新能源和低碳经济,通过发展新能源装备和生产产业,培养新能源消费观念和能力,促进绿色经济增长,对全国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重庆行政》2014,(6):I0025-I0028
正重庆市彭水县要实现突出保护生态的首要任务,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并重,建设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宜业、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目标任务,路径实现必须选择低碳发展。通过"建机制、造氛围、突特色、抓重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低碳发展战略,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和增加森林碳汇,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为  相似文献   

14.
《传承》2016,(5)
应对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实施低碳能源发展战略是促进经济科学、环保发展的重要路径。中国要实现创新、绿色的发展模式,必须加强低碳能源的规划、开发和利用,做到提高交通、建筑等领域的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率,突出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和挑战使我国同时面临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这又使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从制定战略规划、优化能源结构、建设低碳城市、推动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完善法制保障等方面研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敏  王传远 《中国发展》2012,12(1):7-10
该文从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能源消费结构和环境污染状况分析了“蓝、黄”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走低碳发展之路的必要性。在对国内外低碳经济理论和实践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蓝、黄”经济区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政策措施,即加强政策引导和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加碳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增强技术研发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产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也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武汉城市圈作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在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上有必要、也有可能选择走低碳生态发展之路。根据武汉城市圈的实际情况,应该从经济发展、能源利用、城市建设、社会消费、生态修复等五个方面进行战略谋划和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8.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们要主动利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倒逼机制,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后危机时期塑造新的竞争优势,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发展低碳经济是个突破口。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明确低碳经济概念,澄清认识上的疑虑和误解,着力做好宏观引导、低碳产业、市场培育、技术支撑、国际合作等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9.
谢云鹏 《人民论坛》2011,(9):140-141
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协调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如今已经得到世界各国普遍认同。我国应确立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控制高碳产业发展速度,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营造低碳生活的社会氛围,以实现我国经济的绿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其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徐华清在近期的《半月谈》撰文指出,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