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困境,来自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巨大压力,能源结构的约束,产业结构水平低和调整进展缓慢,国际产业转移后形成的国际分工体系,"锁定效应"的影响短期难以消除以及缺乏科学有效的促进低碳经济、低碳技术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低碳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发展低碳产业,优化能源结构,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机制和制度,推进能源价格机制的改革及大力发展低碳金融。  相似文献   

2.
王敏  王传远 《中国发展》2012,12(1):7-10
该文从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能源消费结构和环境污染状况分析了“蓝、黄”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走低碳发展之路的必要性。在对国内外低碳经济理论和实践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蓝、黄”经济区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政策措施,即加强政策引导和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加碳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增强技术研发与创新。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和碳减排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很多国家都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主张。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同时也是对地球生态环境保护负责任的国家,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来降低经济发展过程的碳排放,走低碳发展的道路。本文对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包括: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低碳城市"建设、优化贸易结构、促进低碳技术创新、转变消费方式,以及其它方面的政策,如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等。  相似文献   

4.
李忠伟 《前沿》2012,(7):91-92
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存在能源结构欠佳、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产业层次较低,工业结构重型化等方面的障碍,因此,调整能源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培育创新能力,是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5.
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能源资源的制约,低碳经济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增长模式。武汉市建设低碳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面临着重重困境,其建设路径选择应是:引进和创新低碳技术,改善能源利用结构;二、三产业并重发展,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增强城市碳汇能力;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推进低碳试点建设;提倡低碳消费。  相似文献   

6.
通过从能源结构、能源强度、产业结构、产出规模、人口效应等五个方面对江西省20042012年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同时运用Tapio模型对江西十大产业部门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数据进行计算,可以分析二氧化碳变化对于经济发展变化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江西省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逐年增加,其中以能源产业最为明显,产业碳排放强度下降率仍低于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率,各工业部门低碳发展虽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处于发展程度较低的不稳定状态,因此江西省工业要实现低碳发展的绝对减排仍存在一定压力。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扩内需,促增长,巩固经济的回升复苏,还是在今后较长时期内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中国都必须调整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8.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意义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玉梅 《前沿》2011,(22):87-89
低碳概念源于西方。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能源结构等不同,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与发达国家的低碳发展有本质的区别。从目前的国际趋势、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要实现的发展目标看,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压力的有效途径,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提升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和战略选择。实现中国的低碳发展必须创新低碳发展政策体系,构建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引导产业结构向低碳化转型,培育居民低碳消费的行为模式,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9.
英国作为世界低碳经济的先行者和倡导者,在大力发展新能源、引导民众低碳生活方式转变和推广低碳经济模式上处于领先地位。相比之下,我国目前能源结构和产业模式都存在问题,国外经验值得借鉴,同时要根据自己情况,加大扶持力度,进行碳金融创新,同时引导民众观念转变,寻找适合自己的低碳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0.
低碳经济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建设低碳社会,是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当务之急。文章介绍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其经济学内涵,指出低碳经济实质上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随后阐述了低碳经济兴起的背景及理论基础。武汉城市圈是“两型社会”建设综改区,但工业化中期以重化工业为主的重工业结构对武汉城市圈资源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文章通过分析武汉市的生态足迹赤字和“脱钧”(节能减排)发展情况,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增长速度第三位和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已经走上了一条赶超型的可持续工业化发展道路。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重庆因为多年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资源严重的浪费与枯竭,所以如何在国际大背景下寻找资源环境和能源安全相协调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型就成为了重庆,乃至全国其他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刚性约束。该文在对低碳经济基本概念分析的基础上,探析其低碳城市构建的经济基础,并提出相关的对策框架,以期为重庆低碳经济创新性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欣 《中国发展》2010,10(6):9-12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十分必要和紧迫,但同时也面临着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技术水平落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等严峻挑战。该文在详细分析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未来实施低碳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梁日忠 《中国发展》2011,11(5):21-26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低碳经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将反映区域或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加以分析和合理综合,提出了"支持-投入-响应-产出"模式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结合上海市发展情况,分析评价了其低碳综合发展水平、碳排放脱钩弹性状况以及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演化阶段,对经济发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低碳经济中国化进程中的政府角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经济是顺应世界经济潮流、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国近些年也着力发展低碳经济,以应对能源挑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在低碳经济中国化进程中我国政府应该扮演的角色,包括制度制定者、社会引导者、社会协调者和监督者等角色。最后,文章提出了使政府角色有效发挥效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蒋奇勇  孙东平 《桂海论丛》2010,26(6):101-104
低碳经济以其独特优势和巨大市场已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广西作为中国对外开放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新一极,正以崭新的姿态与积极的步伐迎接低碳时代的到来。广西地方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应做好战略规划,建立政策法规体系、企业监督体系、战略同盟体系、科技支持体系,发展高新低碳技术产业、低碳文化和教育事业,构建广西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责任体系。  相似文献   

16.
社会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传统农业与其他产业领域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加速了农工复合型产业的发育与成长。该文指出大力构筑与发展跨行业、集约化与多元化经营的农工复合型企业集群,可以利用现代工业驱动农业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缓解“三农”问题、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可以加速构筑以现代生物产业为重点的战略产业体系,培育绿色、低碳与循环经济的增长点,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统筹兼顾,维持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所向,在环境作为公共物品的情况下,西方一些国家利用掌握的经济、技术和政治手段,推行所谓的"生态帝国主义",试图牢牢把握"绿色运动"的掌控权。该文论述了中国有必要确定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寻找适合本国的生态文明之路以及产业结构低碳化的最佳路径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8.
该文指出,低碳经济理念的兴起缘于人们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安全的重视,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最终目标是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期持续的发展能力。面对低碳经济时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路径选择上要体现出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建设节约型机关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政府机关能耗和浪费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损害政府形象。本文基于低碳经济的视角,阐述了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节约型机关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高碳型机关的现状和产生原因,并提出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节约型机关的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中国碳金融交易金融支持的路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晖 《中国发展》2010,10(6):17-20
低碳经济是当前全世界关注的话题,也引发了碳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该文从中国碳金融市场现状入手,提出了构筑中国碳金融市场体系的设想,包括建立银行主导型的碳金融市场体系;建立新的碳金融政策性银行;鼓励商业银行加强对节能减排项目的资金支持以及设立碳基金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