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关注民生,关心和改善群众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为改善民生,必须加快社会建设。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
廖作斌 《前线》2008,(5):18-20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而社会建设必须以民生为重点,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抓住民生问题,也就是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切实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应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民生新理念,着力健全完善社会建设新体制。  相似文献   

3.
王名  张严冰 《前线》2013,(5):17-19
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为题,用一个相对独立的篇章专题论述社会建设,突出强调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创新管理是社会建设的关键手段,两者并举才能全面推进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4.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战略部署。改善民生就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把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把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改善民生、社会公平、分配公平作为主要选点。科学发展是社会整体发展,社会和谐是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心理底线,分配公平是改善民生的实物底线。  相似文献   

6.
十七大报告在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出一系列的新论述新举措,深刻体现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和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快,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十七大报告突出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深刻的现实依据。贯彻落实“十七大”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三大关系”,立足于现实国情,有重点、分步骤、理性推进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7.
关注民生是十七大报告一个亮点和重点。十七大报告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单独列章加以强调,这在迄今为止的党代会的报告中还是第一次。十七大报告还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十七大报告就向我们清楚地提出了社会建设、改善民生与公平正义彼此之间的关系问题,需要我们认真领会。这里仅从社会学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民生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问题,包括经济民生、政治民生、文化民生、社会民生四个方面内容。建党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改善民生为己任,以民富国强为目标,进行不懈的努力与奋斗,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彰显了我党坚持执政为民、以民为本,改善民生、以惠民为重的全新理念。  相似文献   

9.
魏建国 《奋斗》2012,(12):45-4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我们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步伐,完善社会领域体制机制,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的新要求。这反映了党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改善民生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十七大报告系统提出了改善民生的理念和政策取向,描绘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景。民生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袁凌云 《理论导报》2013,(3):12-12,22
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公平”“共享”等词语成为报告中的高频词,这是我党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升华,也是党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的明确信号。因此,在今后工作中,要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社会建设重点不动摇,始终坚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为群众提供日益全面、优质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4.
《天津支部生活》2008,(12):45-45
国以民为本。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始终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将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把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社会保障作为民生安全网,从而使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邓宏图 《奋斗》2011,(10):14-15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讲话强调: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自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来,党和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开展以“五有”为主要任务的社会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民生问题仍然突出。为此,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这标志着我国的社会建设由之前的“以民生为重点”的单向度推进,进入到以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两大重点的双向度推进。这一转变表明,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通过社会管理的创新才能获得有效推进。那么,社会管理“管什么”,创新社会管理有哪些基本要求?这些看起来只是一般常识性的问题,但在大力开展创新社会管理的今天,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很值得我们去梳理。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建立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就业和劳动保障是民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和关键。要改善民生,实现省政府提出的八件民生实事,就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分析判断形势,改进方式方法,进一步推进我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20.
段希铸 《世纪桥》2008,(11):48-49
改善民生是党的重要政策指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它成为社会建设的突出目标;改善民生就是满足人民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是党的“民生”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探讨人的需要与民生问题,对于深入理解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