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陪读现象原本只是家庭的自主决策,但当陪读造成学区房房价暴涨、家庭教育支出不堪重负时,陪读现象就已经成为了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陪读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根源入手,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制定并完善以提升人才素质为目标而又切实可行的城乡教育政策。  相似文献   

2.
从比较法角度看继父母子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离婚率的上升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因离婚而带来的新型家庭模式--重组家庭,在许多国家已成为一个亟待法律规制的社会问题.由于重组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关系(即继父母与继子女关系)具有复杂性,如何调整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各国的立法与实践存在差异.一般来说,普通法国家对重组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采宽松主义,法官和立法者通过扩大"父母"的法律概念的做法,将那些实际上起着"父母"作用的人纳入"父母"的范畴,并在他们之间创设了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而大陆法国家则采严格主义,对继父母子女关系的形成规定了严格的条件,并将继父母与生父母的法律地位加以区分,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仅具有有限的权利和义务.尽管如此,最大程度地保护重组家庭中儿童的权益,仍然是国际社会和各国立法的一致目标.  相似文献   

3.
微观天下     
<正>家长陪读,这爱有点沉重教育发展到当下,出现一种新的社会现象,那就是"家长陪读"。这一现象似乎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关注,但它在中小学校确实普遍存在。一些学校,有近三分之一学生家长"陪读"。据说,安徽省毛坦厂中学陪读家长更超过学生的一半。(据《中国青年报》)【评论】"陈小二":我从来不认为乡村学校的衰败、家长带着孩子辛苦"陪读",只是一个家庭的事情。说到底,家长的行为是社会现实在一个个家庭里的投射,事关农  相似文献   

4.
陪读,一个世界上任何字典都无法查阅的新鲜名词。陪读,近几年在中国悄然兴起。"陪读,体现出家长对子女学校教育过程的过度参与。陪读不仅会削弱学校教育的功能,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年轻妇女返乡陪读成为中西部农村的普遍现象,对农村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母亲陪读现象的兴起,本质上是因为县域教育供给与农民家庭教育预期、家庭分工、教育能力不匹配,农民家庭被迫做出家庭分工调整的结果。对于农民家庭而言,母亲陪读提高了家庭教育成本,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减少了家庭收入来源。对于社会来说,陪读将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束缚在家庭,加剧了社会教育焦虑和教育竞争。县域教育供给应回应农民家庭发展需求,努力做到与农民家庭的教育预期、分工模式、教育能力相匹配。  相似文献   

6.
对80名10-14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以及上海本地121名同龄青少年的家庭教育进行调查,研究发现(1)新移民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显著低于上海市本地家庭,家庭收入低、父母受教育水平低等社会经济因素直接影响到新移民家庭对子女的成就期望与情感关注;(2)新移民家庭对子女的学历期望、成就鼓励、情感理解等显著低于本地家庭,对子女的控制显著高于本地家庭,"低期望"、"高控制"、"少情感理解"等养育方式不利于子女的健康发展;(3)新移民家庭对子女的道德教育显著弱于本地家庭,新移民的道德发展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小康》2016,(10)
正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其中"空巢老人"现象尤其引人关注。百善孝为先。尊老敬老、孝顺父母,是中国人一向以来提倡的传统美德。如今,孝敬父母不仅是美德也是一种责任,如果不赡养、看望年事已高的父母,人民法院将依法作出判决并强制执行,让子女定期去看望父母。但在现实生活中,老无所依,无人送终的现象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8.
父母甘愿被子女“捆绑”,既有父母对现在社会分层机制不平等的质疑因素在内,也是对不合理社会分层的恐惧所致。“90后”孩子的教育问题,几乎成为家庭战争的最大火药桶。父母把自己感受到的竞争压力急于传递给孩子,为了将来,他们把自己和孩子“捆绑”了:活着为孩子、挣钱为孩子;没有自己的社交圈、没有自己的空闲。(4月20日《中国青年报》)“不谈学习我们是朋友,一谈学习我们是敌人”,学习如此把孩子和父母连接在一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在北京、上海、沈阳、南京等很多城市的艺术院所、著名高校、或者中小学校的附近,常有外来求学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租房而居,过起了"安营扎寨"式的陪读生活。他们或者举家搬迁来此,或者父母一方陪同。平时,孩子上学,家长则就近打工以补贴家用……  相似文献   

10.
《半月谈》2005,(6):58-58
对于父母陪读这种现象,社会上一直众说纷纭。赞成者多从为学生减轻压力、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以利于升学的角度出发,反对者则异口同声地认为:抱着的孩子长不大,必须要让孩子学会自立自强。在本期来稿中,大家对这种现象也是见仁见智。编者认为:从根本上说,陪读不是一种好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也许有复杂的社会原因,但肯定也有来自家庭教育的问题,矫生惯养使得一些孩子没有基本的生活能力,不能独自面对问题。这应该引起父母们的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敢于面对、勇于负责的精神。对于因为各种原因已经走上陪读道路的父母,我们建议您对孩子不要一切包办,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不要让孩子在您的“呵护”下失去飞翔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张红艳 《理论月刊》2008,(3):115-117
随着离婚家庭的增多,离婚后探望予子女的纠纷也逐渐增多,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以"子女幸福"为着力点,完善立法,强化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的法律意识,构建和谐探望权,对建立和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保证社会稳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代际传递视角出发,运用地位获得模型与家庭系统理论,采用序次logit模型,对未成年人法律意识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父母与子女的互动、父母对子女的法律教育都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有显著影响。父母与子女的互动越多,未成年人法律意识越强。父母对未成年人进行的法律教育越多,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越强。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中只有父母的教育程度对未成年子女的法律意识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空巢"现象的普遍关注映射了当代中国家庭的变迁。"空巢"的背后是父母寿命的延长、子女数量的减少、代际间居住安排的变化和迁移流动的发生,其实质是现代化和人口变迁的影响。在青年"离巢"和父母"空巢"成为家庭新常态的情况下,社会应对这些群体给予更多理解和宽容,而国家则应制定更多有利于鼓励和加强代际联系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4.
送孩子到外边去学习,并不是家长惟一的选择,很多父母从各方面考虑认为给孩子请家教,单独教育似乎效果更好。从表面上看,家教请到家里,父母再不用挤公车、赶地铁,可免于路途劳顿了,但实际上,陪读的辛苦一点不少。  相似文献   

15.
这些年,中国出现了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高校陪读现象,许多护子心切的父母跟随子女来到学校附近租房,对孩子的大学生活进行全方位的照料和监督,俨然一个保姆的角色。在崇尚个人自由、强调独立生活的美国,类似情形同样存在。许多美国家长对开始大学生活的子女也是一百个不放心,不但一路跟踪来到校园“实地考察”,甚至还经常越俎代庖,远在家中还遥控操作,大包大揽子女校园生活中出现的一切问题,小到给老师打电话,大到向校方进行投诉抗议。  相似文献   

16.
陪读现象的出现与流行是多种社会因素的产物,对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固化产生一定作用。陪读现象映射出教育资源不均衡状态下复杂的社会心态,表现为对功利化评价标准的社会认同、对未来预期的弥漫性焦虑、对基层教育资源质量的隐性担忧、对传统家庭教育伦理坚守下的代际矛盾。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80后"以父母的角色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可是他们作为父母的角色常常被其他群体所替代,特别是被孩子的祖父母(包括外祖父母)所替代."80后"父母的角色替代现象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不利,因此,无论是"80后"、"80后"的父母还是社会,都应客观认识这种现象,并采取有效方法以规避此现象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8.
孔子所主张的孝、慈、弟(悌)思想,作为维系东方家族制度的基本原则,规定了人们在家庭生活中的"名分",使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有章可循.在创建和谐家庭中,要全面认识传统的"孝""慈""弟(悌)"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成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保持民族性和体现时代性的新的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19.
"官太太"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结构性条件.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和不平等的社会事实彼此强化,限制了女性通过正常途径获得自我满足和价值实现的机会,使女性在与社会结构的权衡中作为行动者扮演了一些非正式角色.家国同构、家族主义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家长制的行政组织为"官太太"这一特殊角色成为社会现象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官太太"实质是人情式社会联结的中间人、权钱式社会交换的媒介.  相似文献   

20.
正推进家庭教育国家立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现实的迫切需要,而且具有良好的现实法律基础条件。1、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牟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这是家庭教育内容首次写进新中国完法,标志着家庭教育被正式纳入宪法框架,有了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