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鹤  霜凌 《检察风云》2011,(7):26-28
贪官与情人在“以权谋私”案中几乎是配合得天衣无缝的“黄金搭档”,大多涉贪安件都是由情人走上前台扮演贪官的“掮客”,满足贪欲。然而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八室主任陈海峰与情人却演绎了全新版本:当得知情人“借梯登楼”获得比他多的利益后,他见利忘情,甩掉情人赤膊上阵收受贿赂,最终锒铛入狱,成为国家药监局第二波“地震”中的落马贪官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2.
佚名 《政府法制》2013,(6):16-17
“文艺贪官”谢亚龙为什么翻供?眼见他贪污受贿,眼见他以权谋私,眼见他被调查了。然后呢?在“双规”时交代问题、在看守所等待审判以及在监狱里服刑,那些落马高官要经历一段段“非常”生活。从身居高位到阶下之闪,他们如何下落,有哪些反省,  相似文献   

3.
沈栖 《检察风云》2014,(17):31-31
将封建社会的官吏分为“清官”与“贪官”两大类,大致还是靠谱的。前者受到人们的赞颂和期盼,后者则遭到人们的谴责和唾弃。当年,“文痞”姚文元在批判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时曾断言:“清官比贪官更有危害性”,说清官善于伪装,有着极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这纯属扯淡!要不然,现如今“清官戏”怎会如此受到追捧?百姓中怎会依然存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清官情结”?  相似文献   

4.
祥子 《法制与社会》2011,(17):29-31
高调反腐,低调捞钱;一边以清正廉洁的形象示人,一边又千方百计地满足着自己的无边贪欲:在台上大讲廉政,在台下却大搞腐败;在桌面上高呼着加强监督、反腐倡廉的口号,在背地里却堂而皇之地走着“潜规则”路线,并借此在官场上“游刃有余”……作为近年落马的众多贪官的代表人物之一,湖南湘潭贪官朱少中的“双面人生”可以说就是一出处处透着“精彩”的非常表演——深谙官场运行机制的朱少中们,  相似文献   

5.
根据海外反腐经验,在治理贪官赃款赃物方面,事发国(地区)、目的国(地区)多管齐下,着眼于“查、堵、封”贪官资产是重中之重。但具体的处置方式各异,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6.
龙江 《政府法制》2008,(20):49-49
现如今,贪官落马不足为怪,涉案数额从几百万元到几千万元的屡见不鲜。其中不少官员不但抓钱的“本领高”,藏钱更是有一套,不仅有用煤气罐、矿泉水纸箱、鱼肚子、炯道藏的,甚至还有藏在粪坑里的,真可谓煞费苦心。  相似文献   

7.
东窗事发之后,法院判决之前,贪官们会是什么表现?从以往的实际情况来看。大致有几种情况:要么“不见棺材不落泪”,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式:要么“悔不当初”,写忏悔书。交思想汇报,指望得到宽恕:要么万念俱灰,听天由命,什么也不想也不说也不做,只等坐穿牢底.或者去见阎王……去年。有一个大贪官被抓后,要求允许他去当一个农民,给他一个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机会——如果真让他当农民,当然意味着不掉脑袋、不用坐牢,相当于“曲线”请求宽恕。  相似文献   

8.
《法治与社会》2005,(3):51-51
看《天下无贼》可以提高作案水平,“红头文件”淡化法律,干部们也已“审美疲劳”,废除死刑,还贪官以人道?自然灾害的威力战争不能比……  相似文献   

9.
在腐败案件高发的今天,贪官落马,人们司空见惯,也算不上是什么新闻了。然而。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原县委副书记汤少波被南京市纪委“双规”审查时,却在县城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相似文献   

10.
在我的反贪生涯中,每次和贪官或行贿人谈话时,经常用到两个词汇——“收钱”和“送钱”.很忌讳用法律术语“受贿”和“行贿”这两个字眼。因为我认为这样不会太刺激他们。毕竟,我们干的是与虎谋皮的活,不能不讲究方式方法。但时间长了,甚至连我自己都不明白这几个词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其实,生活中,还有一个词我们也是经常挂在嘴边的——“花钱”。  相似文献   

11.
阿红 《检察风云》2011,(10):50-51
由“第三者”插足引起的家庭矛盾由来已久,已成为当下一大社会难题。贪官包“情人”,富商养“小三”似乎屡见不鲜。但本文所叙述的案情还是让人嘘叹,其中的受害者不仅仅是妻子,还殃及第三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人们从各种角度包括法律方面进行了探讨。我们刊登此文,也是想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对这一问题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笑林广记》中有一则故事,说的是一名贪官在自家门前贴出了一副新春联,内容为“爱民若子;执法如山”。饱受其鱼肉与盘剥的周边老百姓看到后,便趁着夜色掩映在联句后面加上了一些字句,结果整副春联变成了“爱民若子,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爱看戏,尤其爱看反腐大戏。对贪污腐败深恶痛绝,与其说是人之天性,不如说是个人权利意识觉醒的结果。我纳的税,被某个人给糟蹋了,一旦“你他”之间有了关联,粗这个“他”损害了你的利益,那种仇视的劲儿甭提有多大。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揪出一个大贪官的时候,举国欢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 《法律与生活》2012,(19):31-31
围绕“表”的微博曝光在扩大,除了陕西“微笑局长”,更多的官员被网友发现了戴“名表”的照片。一场通过查佩戴“名表”揪腐败官员的网络行动似有拉开之势。  相似文献   

15.
廖双河 《政府法制》2013,(32):40-40
一些干部总有这样的感觉:上级领导来榆查,不招待一下,不多敬几杯洒,不送点小礼物.于“礼”不合,不妥。如果拒绝这些“礼”.便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貌、不近人情,就得不到领导和同事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莫亚 《江淮法治》2009,(22):24-26
2008年岁末,当房价开始下跌,普通民众看到希望之时,身为南京市江宁区房管局局长的周久耕,却放言阻止开发商低价售房,此言一出民愤四起,周久耕一夜之间“蹿红”网络。有网友通过“人肉”,称周久耕平时抽1500元一条的“天价烟”、戴10多万元一块的名表、名下有多处房产……在铺天盖地的网络舆论轰击下,当地纪委顺应民意,对周久耕展开调查,一查发现其果然是贪官。  相似文献   

17.
据报载,重庆市渝中区原环卫二所所长范方华被戏谑为“史上最倒霉的贪官”。他为“朋友”王卫龙发包15个工程项目,收受王卫龙28万元的“返利”。可当范方华不再与王卫龙“合作”时,王卫龙便以给其好处费已全部暗中录音,如不舍作便将证据交给纪检监察机关相要挟。范方华因此不仅退回了28万贿赂,而且还向王卫龙交出“40万封口费”。  相似文献   

18.
尽管贪官语录一直被人关注,但是,贪官们并没有意识到人们关注其语录的本意。因而,依然屡屡出现贪官“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现象。笔者总结一下2008年贪官们“发表”的语录,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荣伟 《政府法制》2014,(31):52-53
“以权谋色”和“以色谋权”一直相伴而生,相辅相成。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女人当官早已是很寻常的事情,所以,既然有男贪官,自然也少不了女贪官。当下官场.男贪官多以权谋色,女贪官更多的是以色谋权。专家称,女性职务犯罪中,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权色交易,以色谋权,拥权腐败。  相似文献   

20.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一大批贪官被剥去伪装纷纷落入法网。纵观这些案件的查处过程,人们不难发现贪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意外事件”而落马的:有被小偷“偷”出来的,有拔萝卜“带”出来的,有误打误撞、自投罗网的。分析、透视这些贪官落马的轨迹对推动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