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变。第一次是以1941年底爆发的太平洋战争为标志,由“中立”、“不干涉”政策向扶蒋容共援华抗日的政策转变;第二次是从1944年下半年赫尔利使华开始,向扶蒋反共的政策转变。本文就这两次重大政策转变的过程及其原因试作一评述,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2.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序幕.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经历了一个不抵抗、抵抗、消极抵抗的转变过程;而对中共,国民党也经历了一个军事解决到政治解决的策略变迁.纵观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这14年的历史,国民党的政策变化大致经历了反共和日、准备抗日、联共抗日、消极抗日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国民党两面性政策探源李瑗抗战时期国民党的内外政策较之过去发生了很大变化。最主要的变化就是改变了它在“九一八”事变以来的“攘外必先安内”基本国策,走上了联共抗日的道路。然而,蒋介石国民党政权从宣布抗日起,其政策就具有两面性,即联共抗日和对日妥协...  相似文献   

4.
全面抗战时期是中共宣传思想工作日趋成熟的重要时期。《群众》周刊以宣传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主旨,在国统区的宣传工作,体现了中共宣传的灵活性和原则性。全面抗战初期,中共在国统区的宣传主要侧重于两党"合作"方面,宣传内容上侧重宣传国民党的正面抗日,同时对国民政府的抗战政策提出一些批评与建议。抗战中期,中共在国统区的宣传主要侧重于两党"矛盾"方面,宣传内容上对国民党反共、对日妥协倾向进行抨击,同时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后期,中共在国统区的宣传又侧重于两党"合作"方面,要求民主反对独裁,继续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  相似文献   

5.
全面抗战时期是中共宣传思想工作日趋成熟的重要时期。《群众》周刊以宣传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主旨,在国统区的宣传工作,体现了中共宣传的灵活性和原则性。全面抗战初期,中共在国统区的宣传主要侧重于两党"合作"方面,宣传内容上侧重宣传国民党的正面抗日,同时对国民政府的抗战政策提出一些批评与建议。抗战中期,中共在国统区的宣传主要侧重于两党"矛盾"方面,宣传内容上对国民党反共、对日妥协倾向进行抨击,同时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后期,中共在国统区的宣传又侧重于两党"合作"方面,要求民主反对独裁,继续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  相似文献   

6.
学界关于1945年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传统观点认为,美国提出这项政策的目的,主要是为帮助蒋介石打内战、消灭中共。但事实上,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提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从援蒋联共到扶蒋疑共再到扶蒋反共的发展过程;美国之所以扶蒋,主要是考虑到战争后期苏联对华影响的不断扩大及可能出现的共苏合作所带来的对国民政府统治的冲击,政策初衷主要是为保护国民党政权,帮助蒋介石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共苏合谋的背景下维持统治,而不是相反,一开始就帮助蒋介石实行军事反共;政策提出者并非赫尔利,而是罗斯福;美国提出扶蒋政策后初期主要是从政治和经济着眼,并不直接涉及用军队帮助重庆。后来之所以发生转变,是因为1945年中苏条约签订后苏联不仅没有履行条约义务还采取一系列单边行动激怒了美国。美国为遏制战后苏联在华势力的扩张才最终选择在军事上帮助蒋介石进行军事反共。  相似文献   

7.
正"宣传出去,争取过来"是南方局开展国际交往,扩大国际统一战线的重要策略。抗战时期,董必武充分利用公开合法的各种渠道,与英美各国外交使团和英国记者斯坦因等国际友人广泛接触,宣传中共的抗战主张和抗日根据地的实绩。还先后组织中外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前往延安进行访问,有力地揭露了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真相,从而赢得了国际社会和国际舆论的广泛同情和支持,打破了国民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全国人民、各抗日阶级、阶层、党派、团体团结抗战的结果。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是一支重要的抗日力量,桂系作为其中实力较强的一支,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站在爱国的立场上,从反蒋反共转向逼蒋拥蒋联共抗日,从内战战场走上抗日战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为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反对妥协,坚持抗战到底,桂系做出了重大贡献。一、大生抗战,联共逼蒋抗日,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l、力主对日抵抗,实行焦立抗战佳系国民党地方实力派脱胎于…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宣传斗争。国共两党的宣传斗争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1937~1938年,国民党利用统战工作中的优势地位,对边区进行宣传进攻,而中共受"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影响,导致应对缺失;1939~1940年,国民党继续内外夹击,但中共随着六届六中全会后对统战政策的修正,着重从教育领域内进行反击;1941~1943年,由于双重政权的结束和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始,国民党在边区影响趋于弱化,中共对国民党的宣传开始全面清除;1944~1945年,在第三次反共高潮之后,为了缓解国际国内的压力,国民党再次放开了对边区的封锁,也试图在宣传上重新进入边区,对此中共则毫不妥协。  相似文献   

10.
潘泽庆 《湘潮》2006,(12):43-49
在抗日战争后期,美国官方与中国共产党曾有过一次直接的接触——1944年7月美军观察组进驻中共中央驻地延安。中共方面对美军观察组的到来非常重视,热情而周到地接待了美方,并与之进行了积极的合作。派美军观察员进入中共控制区的最初动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出于共同对日  相似文献   

11.
博览之窗     
正抗战中期中共对外信息传播的三个渠道抗战时期,国民党害怕共产党发展壮大,对其新闻宣传多方限制。特别是1939年秋至1944年初,国民党政府军事上封锁陕甘宁边区,同时又极力阻挠西方记者访问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共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消息主要通过三个渠道传到外界。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争取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口号,也是中共一直坚持的原则。对于在全国范围内要实现什么样式的民主政治,中共的追求经历了抗战初期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民主共和国"到中期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再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选择美国式民主政治,最后确定了新民主主义联合政府的样式。这一过程,既联系着中共的理论创建,也联系着中共对国际形势发展前途的判断,同时还联系着中共对苏美民主的认识发展。选择过程中的变化,表现了中共对自身人民代表地位的强大自信。  相似文献   

13.
史迪威事件是抗日战争后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转折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直接卷入了战争。为了利用中国战争来打击、牵制日本南下,美国与中国结盟,联蒋抗日,然而到1944年,中国战场的战略地位对美国已不在重要的情况下,美国从今后独霸中国,称霸世界的目的出发,走向了扶蒋统一中国的道路.这一转变的标志就是史迪威事件.“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吞并中国东三省,美国对此采取不干涉政策,不愿因中国而得罪日本.“七七”事变后,中国上下全面抗战.美国政府中立观望的立场依然如此。但随着中国战场形势的恶化,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在突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后…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掌握全国政权的国民党,实行既联共又反共,既抗战又妥协的两面性政策。本文主要从分析国民党两面性政策入手,探讨国民党实行两面性政策的原因、产生的影响,以及我们党又联合又斗争策略及其历史经验。一、国民党的两面性政策其积极的一方面表现在:(一)实行联共政策,顺应民族斗争的需要。(二)实行抗日政策,基本上坚持了八年抗战。(三)开始实行一些政治民主改革,调整和缓和国内阶级关系。(四)实行抗日的外交政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解读张学良政治思想从拥蒋反共仇日到逼蒋联共抗日的演变轨迹,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西方文化和爱国主义思想的三重影响是张学良政治思想嬗变的主要动因;爱国主义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试论抗战时期中共的科技政策及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信 《探索》2000,(2):110-112
抗战时期,中共不仅颁布了政治、经济、军事纲领,而且制定了一系列科技政策。中共创建的抗日根据地成为中国抗战的坚固后方。抗日边区的巩固和发展与中共的科技政策密切相关。抗战时中共的科技活动是中共科技事业的始点,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抗战时中共的科技政策对我国现在的经济建设、科技发展也有许多借意义。……  相似文献   

17.
薛磊 《党史文苑》2005,1(7):17-19
抗日战争时期,中美关系的历史状况是有合作有冲突,有结盟有对抗.美国以援华抗日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的盟友;以扶蒋反共告终,又与中国人民对立.这是抗战时期中美关系的不幸结局,但也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中美关系的历史状况是有合作有冲突,有结盟有对抗。美国以援华抗日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的盟友;以扶蒋反共告终,又与中国人民对立。这是抗战时期中美关系的不幸结局,但也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张志新  文斌 《党史文苑》2006,(11):7-8,11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解读张学良政治思想从拥蒋反共仇日到逼蒋联共抗日的演变轨迹,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西方文化和爱国主义思想的三重影响是张学良政治思想嬗变的主要动因爱国主义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从"九一八事变"到全面抗战前,中共抗日话语叙述在不同时期发挥的政治功能也呈现差异。长城抗战前,中共"反帝抗日"话语主要发挥政治导向功能;长城抗战到红军长征前,中共"反蒋抗日"话语主要发挥抗日动员功能;在红军长征时期,中共"北上抗日"话语主要发挥对红军长征的激励功能;红军长征到陕北后,中共"联合抗日"话语主要发挥抗日统战功能。中共抗日话语叙述演进与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话语主要反映出先抗日与先安内主张的差别,而国民党"安内攘外"话语最后让位于中共的"联合抗日"话语,并形成国共合作和全国联合抗日格局,显示出中共抗日话语具有激发和推动全国民众抗日浪潮的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