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建立保值、增殖、高效营运的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工商城市,也是国有资产相对集中的区域,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上,率先起步,形成新思路、新框架、新的操作系统,这对于全国国有资产体制改革将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现状与改革任务. 改革总有针对性.所谓针对性,就是指上海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和突出存在的问题.当然,上海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实际上是全国国有资产管理状况的缩影,因为传统体制下国有资产管理是统一模式.众所周知,以往的产权体制的主  相似文献   

2.
孙锐 《理论探讨》2003,(4):45-47
国有资产管理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质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从委托代理关系改革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问题。  相似文献   

3.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新形势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指出要“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继续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最近,深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按照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指示,对全市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了清理核查,并就如何加强管理进行了调研,提出了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为深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探索路子。  相似文献   

4.
进一步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重大任务.改革红利论作为新形势下继续改革的强大思想武器,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具有价值论与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从价值视角看,实现国有资产红利的全民共享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面临的深层问题;从方法视角看,我国应积极构建国民取向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切实实现国有资产“国民红利”价值的实至名归.  相似文献   

5.
工业经济管理部门的机构改革是当前深化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方面。搞好工业经济管理部门的机构改革对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换政府管理职能、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就工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对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要求作适应性改革提点思路。  相似文献   

6.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建立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为根本,实现政资分开,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专门机构的监管职能分别到位,这必然会对原有的行政格局带来深层次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瞭望》1998,(17)
从改革政府管理国有资产的方式着手——贵阳市市长孙国强谈机构改革本刊记者贵阳市市长孙国强在谈及机构改革时提出,应通过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来把握机构改革的本质和方向。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就贵阳市来说,初步考虑一是市政府的对外投资,通过组建投资控...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所作的报告中一个重大亮点是,明确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学习以后深受鼓舞。 一、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 从十六大报告的形成过程,我们发现: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放在突  相似文献   

9.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由行政控制转向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实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 ,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十六大在全面总结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 ,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享有所有者权益 ,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 ,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这表明我国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将由行政控制转向法律规制。这是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0.
国有资产管理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是关系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国有资产主要是国有企业,因而国有资产管理最”重要的方面即体现为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据1990年底不完全统计,全国国有资产存量为2.27万亿元,其中136万多个国有企业占用的经营性国有资产为1.67多万亿元。如何充分发挥国有企业资产效益,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为改变国有资产低效益与流失的现状,我国已跨出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坚定步伐,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体现政资分开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或国有资产管理局,许多改革措施也已纷…  相似文献   

11.
国有企业改革事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最为核心和根本的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改革。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重在制度创新,通过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创新,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目标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2.
我国国企改革大致经历了扩权让利、承包经营、制度创新与机制转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阶段。近两年,关于国企产权改革的争论日渐激烈,其中包括郎咸平与顾雏军在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上交锋,“反思经济学家”与“主流经济学家”之间的论辩。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五大会议闭幕后,全国各地掀起了新一轮改革热潮。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由点面结合、单项突进、破除旧体制阶段,进人整体推进、综合配套的阶段,体制创新成为改革的主题,国企改革进入了攻坚的环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如何克服这些弊端,探索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的新路子,强化国有资产的产权监督与管理,提高国有资产的营运效率,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一、组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是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随着当前正在进行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转换机制、放开经营等一系列改革步伐的加快,进一步改革上海的工业管理体制,已成为促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工业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思路是进行国有工业企业资产管理的体制改革,以通过改革建立起上海国有资产管理体系,重构企业的经营机制.这是一个大的动作,涉及到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需要系统地进行设计与讨论. 一、国有资产管理的性质和任务这是在构思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时首先需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今后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深入进行。行政管理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权相互协调的改革内容是一种正在探索试验的新体制模式,其效果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未来的政府管理整体格局。作为此项改革试验地的深圳,为此已经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准备工作,市政府已经作出了总体动员和部署。这将是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鲜明提出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目标和原则。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颇有研究的“三张一李”(张卓元、张文魁、张春霖和李保民),根据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一直潜心研究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走访了其中的一“李”——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保民博士,他强烈的感受到我国今后的3-5年是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和重要关口,十分明确地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必须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加快新体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搞好十项改革增创作制优势1月10日,市政府召开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李子彬市长强调,今年是实施“九五”计划的第一年,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市里的工作思路开展工作。在体制改革方面要加快步伐,从十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①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搞活国有企业作为今年改革的重点。争取在重要环节上有较大的突破,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要把改革、改制结合起来。要完善国有资产的管理办法,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要通过技术改造和兼并等方式组建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要转变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机制,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干部管理制度;要强化…  相似文献   

18.
《瞭望》2007,(14)
垄断领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滞后,已成为整个国有经济改革的障碍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按照规划的安排,国企改革的位次虽有所调整,但仍位列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之后的第二大改革重点。那么,这一年的国有经济改革态势如何?《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了长期从事国有经济改革研究的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修泽教授,从国企自身的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及企业运行的法制环境等方面对2006年的国有经济改革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9.
构建新型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滞后与管理不到位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加快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庄敏生  倪秀芳 《求知》2004,(7):34-35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