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江苏省无锡市边缘青少年和普通青少年的诸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边缘青少年的家庭状况和学校支持明显不及普通青少年。在社会交往、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害怕的事、兴趣爱好等四方面,两类青少年的状况有相似性,更有差异性,由此提出边缘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三个对策。  相似文献   

2.
傅北水 《半月谈》2001,(16):54-55
有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上网主体之一是在校青少年学生,而其中约有50%的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上网打联机游戏、聊天或网恋。由于沉湎于网络,一些青少年不仅荒废了学业,而且往往会产生精神阻碍和精神异常等心理问题和疾病。  相似文献   

3.
广州青少年网络生活调查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5年5月,我们对广州市的中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了解青少年学生的基本上网习惯和上网目的,了解网络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何在;调查青少年网络互动和网络生活道德情况;探讨青少年工作如何介入青少年的网络生活。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在网吧上网的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青少年受周围同学、朋友或广告媒体的影响接触网络暴力游戏,并很快沉迷于该游戏,导致其思想和性格发生变化。沉迷于网络暴力游戏的青少年多为学历较低的中专技校学生,他们明知网络暴力游戏对其成长不利,却不能从行动上控制自己,这和网络暴力游戏本身的设置、巨大的学业和就业压力以及青少年自身生理和心理不成熟相关。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另类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择站在正面角度诠释青少年上网的社会意义,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归因聚焦于青少年置身其中的社会脉络,认为媒体、政府与大众共同占据了青少年的发言权,并以"青少年=问题"及"热衷上网=网络成瘾"负面诠释青少年及青少年上网.而青少年热衷上网则是对此种成人社会控制手段的无言对抗与自我群聚.文章提出成人世界由此反省自身的可能,让青少年在我们的眼中能显现出更多不一样的面貌.  相似文献   

6.
徐强 《青年探索》2007,(1):56-59
当今社会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规范、政治倾向、个性心理都将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而通过调查了解他们的网络活动方式对于我们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立足于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3 ̄29岁青少年学生共3166人的网络文化生活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年龄青少年学生在整体上把娱乐、学习、信息利用、交友、论坛和创作、聊天作为主要的网络活动方式;2.青少年学生上网活动方式受年龄变化的影响很小;3.在学习、商务和谈恋爱网络活动方面,博士生显著低于其他学历学生。  相似文献   

7.
网络可以帮助青少年增广见闻、培育心智,但如果被鼠标控制,青少年也可能成为网络低俗文化的最大受害者,因此,在青少年分辨是非能力未成熟的情况下,引导他们健康上网,学会控制鼠标,做网络的主人,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极为重要。进行优秀网站选举,实行优秀网站学生大使计划,推行互联网内容标签制度,成立沉溺上网支援中心,是近年来香港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的主要举措。其中的有益经验,可对当前祖国大陆正在进行的互联网低俗整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己走入了千家万户。根据最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报告: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23亿人,其中上网学生已达3000万,网民的年龄结构呈低龄化趋势。网络以它的互动性、便捷性、信息的多样化,对青少年的学习及生活产生着非常积极的影响。然而,网络使用与管理的缺失,网络中一些内容的不健康,以及网络的其它一些消极因素,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又造成了极大的妨碍与威胁,有的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甚至上网成瘾,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9.
随着IT业的发展,网络与人们的生活日益密切,青少年上网热也正在校园内外不断升温,有统计数据表明,青少年上网人数已占网民总数的27%。就像电视等媒介普及初期一样,社会各界也开始关注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媒体刊登了关于上网吧使孩子荒废学业、夜不归宿、偷窃钱财、甚至暴亡的案例。新华社2002年4月报道南昌一17岁学生余斌猝死在网吧的事件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南方日报》记者在暑期对一些网吧进行了暗访,发现网吧在上午9点左右即已满座,且大多是青少年。有的人在上网玩“脱衣麻将”。在一位十五…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日青少年生活状况比较张家勇/《青年探索》2000年第6期提要:文章从与家人的交往、课余时间(玩)、学生的烦恼和担忧、自我期望四个方面,对中日青少年生活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中日青少年在自我评价、对健康的关注、集体意识、毕业后从事的职业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遇到困难时中日青少年都愿和父母商量,但与祖辈的交流都不多;两国青少年的烦恼、担忧都集中在学习上。比较还显示,中日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以及培养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城市外来亲族网群体及青年在群体中的作用张胜康/《青年探索》2000年第6期提…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青少年上网的实际与网络的特点,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网络对青少年身心产生的负面影响,并试图提出防治措施,以尽量消减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网络在台湾日益普及,岛内青少年"网民"人数大大增加,青少年上网安全问题日渐凸显.岛内青少年上网主要存在着网络色情难抵御、网络暴力扩大化、网络交友不慎、网络传播法律意识淡漠、网络依赖程度高等问题.为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台湾教育部门、社会团体、互联网运营商等参与到保护青少年上网安全的工作中,积累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陈秀荣  汤家骏  张晖  吴敏 《前沿》2009,(8):158-160
本文对学生选报“大学生研究计划”的情况进行了创造性个性特征的调查分析。从分析的结果中我们得出申报组和未申报组在创造性倾向和创造性内部动机上没有显著差异,在创造力自陈和个体的独立性与进取性这两个因素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并对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探讨。本次调研为大学设计、评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学习环境从学生个体特征上提供一些心理学测试数据与思考维度。  相似文献   

14.
中美少年审判制度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少年犯罪日益泛滥的当今世界,中美两国同样都建立了自己的少年审判制度。作为不同法系的两个国家,在对于青少年犯的审判制度上当然存在相当程度的差别。为相互借鉴,共同防范青少年犯罪,对两国的少年审判制度进行差异比较是有积极意义的。指导思想的差异在美国,第一个青少年法院是在芝加哥设立的。1899年5月和7月,伊利诺斯州议会分别通过了《安置生活不能自理、被遗弃和违法儿童条例》和《少年法庭法》。同年,考克县青少年法院在芝加哥成立。它和这之前其它州所颁布的一些关于青少年审判工作的法案一起标志着美国少年审判制度的初…  相似文献   

15.
《小康》2017,(26)
<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台湾青少年沉迷手机世界。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约九成五台湾青少年拥有智能手机,高达六成的青少年觉得没有手机会觉得无聊。台湾金车文教基金会最近对台湾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学生进行一项"青少年手机现状"的问卷调查,发出有效问卷1998份,回收率为83.2%。调查显示,九成四的青少年手机能上网,其中两成的小学生手机上网流量"吃到饱",这个比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与家人的交往、课余时候(玩)、学生的烦恼和担忧、自我期望四个方面,对中日青少年生活基本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中日青少年在自我评价、对健康的关注、集体意识、毕业后从事的职业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遇到困难时中日青少年都愿和父母商量,但与祖辈的交流都不多,两国青少年的烦恼、担忧都集中在学习上。比较还显示,中日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方面、以及培养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残疾青少年的休闲娱乐方式较为多样,不同类型的休闲娱乐活动参与度存在很大差距,表现为:户内活动参与度高,户外活动参与率低;超过两成的残疾青少年通过上网进行休闲娱乐,网上娱乐内容较丰富,即时通讯成为首要需求;通过细分比较可发现,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省份、城乡地区的残疾青少年的休闲娱乐方式存在一定差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残疾青少年的休闲娱乐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要采取措施,丰富残疾青少年的休闲娱乐生活,使他们能平等地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高对社会的认可度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18.
《辽宁人大》2007,(10):11-11
日本:采取措施让青少年远离网络危害。政府有关部门、民间团体、学术机构和有关企业已经联合起来,探讨如何让青少年远离网络危害,并采取了一些相关措施。为了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保护儿童远离网络危害,日本有关组织经常举行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的网上安全冲浪讲座,让家长与孩子一起上网。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自尊心、自我概念、自信心量表考察了父母离异青少年自我心理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 ,父母离异学生自尊心的发展水平显著地低于正常学生的发展水平 ,父母离异的男生与女生自尊心的发展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 ;在自我概念的发展上 ,父母离异学生与正常学生在主体自我、镜像自我的发展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在自信心的发展上 ,父母离异学生与正常学生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逐渐成为我国青少年生活、学习、娱乐以及交往的重要工具,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网络诱因越来越凸显。青少年犯罪的数量日趋增多,其诱因主要表现在网络交往、网络游戏、网上不良信息及网瘾导致的侵财类案件四个方面,除了青少年自身要自律,家庭、学校及社会等方面的责任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