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是否需要取消"农民工"称谓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的争议。有些人认为应当取消;而另一些人认为没有必要;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必然存在的社会等级标志,"农民工"的存在也是改革必须付出的代价,因而完全没必要取消。应当注意的是,"农民工"称谓的社会身份标识意义与社会歧视含义表现得非常突出,其存在的社会条件和制度基础正在消失,其使用在实际工作中也遇到了许多矛盾。因此,取消"农民工"称谓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2.
在取消"农民工"称谓的同时,必须同时完成一系列制度的变革,使农民工融入他所工作的职业群体,使农民工家庭融入他所生活的社区何为"农民"?何为"农民工"?其实很多人并不清  相似文献   

3.
当前,许多新闻媒体在报道农民进城打工、欠薪讨薪等热点问题时,习惯于把这些人称作"农民工"或"民工"。起初,此称呼作为一种对尚未完全定型的劳动力现象的直接描述并无多大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社会走向城市化的特殊途径。但是,随着这些人的工作逐渐定型,随着他们逐渐成为非农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种看法正被越来越多的市民认同,即"农民工"或"民工"的称谓欠妥。"农民工"或"民工",其称谓的原意是:其一,其劳动具有季节  相似文献   

4.
城市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尴尬境遇的实质是传统与现代“农民”意义的称谓认知性偏差。从宏观的角度,存在影响城市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四个维度:即认知固化、体制禁锢、乡土记忆、城市体验。因此.只有把农民工问题视作乡城迁移者如何获得农民工“市民权”的问题.即事实性的城市归属与适融问题.而不是简单视作“农民工”的权利问题.给予某些临时措施性关怀.农民工问题才可能获得真正解决.  相似文献   

5.
观点     
且慢给“农民工”更名最近,有人建议取消“农民工”这个称谓,此事引起很多媒体的关注。《北京青年报》就此登载文章指出,目前看来,保留“农民工”这个称谓,有助于为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提供扶助与关爱。设立“农民工”的求职专场,降低“农民工”的求职成本,建造廉租的“农民工”宿舍,开办专门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开通平价的“农民工”医疗通道,为“农民工”维权提供法律援助……直到春运专门为“农民工”提供各种便利服务,无不需要“农民工”这个称谓作引领;尤其是各类媒体专门为农民工  相似文献   

6.
《新东方》2016,(5)
在民国时期的各类文献中,有对黎族各族群的众多称谓。这些称谓既有对古代汉文史籍中已有称谓的沿袭,也有民国时期新出现的称谓。本文分两大部分对这些称谓简单加以考证和说明。  相似文献   

7.
《协商论坛》2012,(1):64-64
确实,很多人看到了“农民工”这个称谓背后的歧视。可是,这种歧视本身是一种权利歧视,而不仅仅是语言的歧视。要改变权利的歧视远远不是给农民工改个名字这么简单。有人或许认为,改变农民下的处境,保障农民工的权利,不妨先从改称谓开始。但是,不先解决权利歧视的问题,不先让农民工和市民享有平等的权利,城乡二元体制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8.
谢素芳 《中国人大》2010,(10):18-19
农民工这个称谓是否带有歧视成分?农民工的身份到底是农民还是工人?落户到城镇的农民工是否应该享有农民宅基地以及土地承包权?农民工问题是一个庞大的课题,仅仅是就业能力仍不高、权益未能得到充分保障、公共服务不足等是不足以涵盖的。  相似文献   

9.
民族优惠政策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促进少数民族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族群认同是一个族群的精神内核,是形成和凝聚一个族群的本质因素。由于族群认同具有"社会建构性",所以必然会受到民族优惠政策的外在影响。结合族群认同的"社会建构性"来分析我国民族优惠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对我国的民族政策分阶段地加以认识,在新形势新问题的背景下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胡艳辉 《求索》2014,(1):135-139
农民工的融入问题关系到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稳定与和谐,它已经成为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政治意识与行为的维度来考察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状况。通过总结归纳学者们的研究发现,农民工的政治意识具有二维性即现代性与非现代性并存的特点,而政治参与的制度化与非制度化体现了农民工政治行为理性与非理性相交织。农民工双重特性的政治意识与行为相互构建,形成了农民工群体的亚政治文化。在这种亚政治文化的影响下,农民工在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不融入”或“半融入”于城市社会,因此,加强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就必须树立农民工现代性政治意识,同时创造条件引导农民工政治参与从非制度化走向制度化,加强其政治行为的理性。  相似文献   

11.
金萍 《学习与实践》2010,(4):112-116
2010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凸显了农民工问题的新特征以及探讨和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的迫切性。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具有明显不同的群体特征,在融入城市进程中既具有自身的优势,也具有农民工惯有的认知障碍。消除居住分离,搭建社区交流平台,取消“农民工”身份称谓,加强群际接触,是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游走在“农民”和“市民”之间,建设了城市,却很少分享成果;生活在城市,户1:2本上却写着“农业”二字。 “农民工”这一在中国早已约定俗成的称谓,要不要取消?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侨联副主席王鹏杰认为,现在市场发生了变化,经济发生了变化,社会也发生了变化,“农民工”作为一个历史称谓也必然会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13.
观点     
要真正实现农民工与城市的融合,并非称谓改变就能完成。——《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政策导向和制度构建,无疑是解决农民工问题划差别化保重点。民政部:促进农民工融入社区1月4日,民政部出台《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从国家层面描绘了农民工参与社区生活的“路线图”。  相似文献   

14.
如今.不少第一代农民工大多已经返乡“安巢”。而新生代农民工则开始如同“候鸟”一般飞往城市。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称谓也首次正式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相似文献   

15.
论建构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社会公正的社会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社会公正的深层次问题日益显露.社会公正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公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和追求.如何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公正,已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本文从揭示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社会公正的价值入手,深入阐述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社会公正的价值依据,提出和阐述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社会公正的社会系统建构--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实体公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过程公正"、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供给公正"、农民工市民化的"政府作为公正".从而深入论证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社会公正的体系性建构.  相似文献   

16.
金荣 《当代广西》2014,(13):49-49
正诸多农民工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表面上似乎是文化融合或族群融合不力,实际上是分割治理或二元治理带来的。所以,我国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其解决之道在于治理的转型,建立融合治理的治理模式。近年来,农民工因权利受到侵害,往往采取一些过激行为导致恶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农民工群体也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各地纷纷出台制定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笔者认为,实现农民工的社会融合是解决农民工群体性事件频发与劳资冲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姜德军 《前沿》2007,(7):241-243
建筑是人类诗意栖居的象征性和符号化的统一。建筑本来是一个人们生存生活的物质条件,但是到了阶级社会以后,受到等级和地位的影响,成了一种身份标识和制度文化的体现。建筑由于语言符号的媒介作用,与称谓、礼制、女性等融合为一体,如指称妻妾的"正房""二房""次室""偏房"等词语,是一种复合性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邬小平 《前沿》2008,(10):118-122
本文通过作者近年来在几个城市与农民工的接触沟通,对农民工有了一定的了解、理解和认识,结合自己的感受,产生了如果条件允许愿意为农民工做心理咨询的想法。文中主要讲述了如下内容:农民工的奋起,不仅改变了个人和家庭的命运,而且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推动着广大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加速了城市化建设的进程。这其中有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现象,那就是,他们的起步是靠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而不是靠哪一方面的投资;他们的发展是靠自身的吃苦顽强,而不是靠哪一方面的照顾;他们的创业是从一点一滴开始,而不是在固有的模式上运行。他们的进步对城市人的就业和发展产生着冲击,带来了挑战。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一种劳动力大迁移现象。农民工是一个群体,但不是一个阶层。农民工的称谓就像当年人们对下岗职工的称谓一样,是过渡性的,不会永久地存在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农民工在城市各行各业的融入,农民工这个称谓必将被职工这一通用的概念所取代。从长远来看,对农民工最大的爱护应该体现在与同一岗位的其他职工的平等上。让他们享有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待遇。对农民工最大的美怀应该体现在给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上。为他们办理应有的社会保险,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对他们最大的帮助应该体现在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成长机会上。让他们的才能充分发挥、贡献得到社会的认可。对他们最好的保护应该体现在建立所需的维权机制,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上。让他们的权益不因个人文化素质高低、法律意识强弱而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9.
邬小平 《前沿》2008,(11):138-142
本文通过作者近年来在几个城市与农民工的接触沟通,对农民工有了一定的了解、理解和认识,结合自己的感受,产生了如果条件允许愿意为农民工做心理咨询的想法。文中主要讲述了如下内容:农民工的奋起,不仅改变了个人和家庭的命运,而且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推动着广大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加速了城市化建设的进程。这其中有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现象,那就是,他们的起步是靠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而不是靠哪一方面的投资;他们的发展是靠自身的吃苦顽强,而不是靠哪一方面的照顾;他们的创业是从一点一滴开始,而不是在固有的模式上运行。他们的进步对城市人的就业和发展产生着冲击,带来了挑战。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一种劳动力大迁移现象。农民工是一个群体,但不是一个阶层。农民工的称谓就像当年人们对下岗职工的称谓一样,是过渡性的,不会永久地存在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农民工在城市各行各业的融入,农民工这个称谓必将被职工这一通用的概念所取代。从长远来看,对农民工最大的爱护应该体现在与同一岗位的其他职工的平等上。让他们享有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待遇。对农民工最大的关怀应该体现在给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上。为他们办理应有的社会保险,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对他们最大的帮助应该体现在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成长机会上。让他们的才能充分发挥、贡献得到社会的认可。对他们最好的保护应该体现在建立所需的维权机制,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上。让他们的权益不因个人文化素质高低、法律意识强弱而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20.
潭溪土家人藉由对文化习俗的传承、展演与采借彰显着族群身份,通过"民族文化"的创造强化了认同的根基,建构了族群的"姆庇之家"(the House of Muumbi);他们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特征以及现实情景选择了"土家族"的身份,又比照社会对于"少数民族"的期望和邻近苗族的形象塑造着自身的"土家族形象"。由之所映照出的族群性显示出某种程度上的客观文化特征论与主观认同论的调适,显示了族群内涵变动不居的特点,以及族群成员对于社会结构变迁的能动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