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脸识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重要应用。人脸识别应用为公共安全、法律执行及社会管理带来诸多便利,但其也可能对个人隐私与自由、人格尊严、人身及财产安全带来风险。因此,这一技术在许多国家的法律上仍存在争议。基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不宜采取一刀切式禁止,而应充分考虑其所可能带来的风险,由法律进行严格规制。  相似文献   

2.
人脸识别作为一种依靠人的面部信息进行身份验证的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情景。然而,基于人的脸部信息的特定性、唯一性、可识别性等特点,这一技术的应用恐会带来风险。故适时进行探究人脸识别技术发展应用所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域外立法工作经验,对我国探索该技术的规制路径会有所裨益。可以说,以明确法律定位为核心,政府职能落实、行业门槛提高、监督机构建立及救济途径完善为重要环节,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技术应用与个人权益的冲突。  相似文献   

3.
论政府规制革新——兼论中国的现实及改革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制革新包含放松规制与再规制两个方面,其中以放松经济性规制和加强社会性规制为核心.放松规制意味着由直接规制的制度框架向竞争性市场机制的制度框架全面的或部分的过渡;而再规制则要求政府加强竞争规则以及为保障特定社会价值或权利为目的的社会性规制.中国的规制革新进程应充分考虑转型经济体的特殊性,放松规制与再规制并重,推动政企真正分离与规制体制改革,以有效竞争为改革导向,并加强社会性规制的制度供给及实施.  相似文献   

4.
<正>人脸识别技术带给个体的最大变化就是人的透明化。透明化会让人的自由和权利被侵蚀或者损害。技术所及之处私人领域被彻底摧毁,而自由与权利大多寄居于私人领域,这已是技术发展的普遍现象。2019年5月14日,美国旧金山市通过立法,以绝对优势通过禁止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从而成为美国第一个禁止该技术滥用的城市,估计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反观当下,国内人脸识别技术从研究到应用搞得如火如荼,正在快速向各个领域扩散。如何看待技术过度使用这个话题,已经成为当下亟需认真思考与反思的紧迫公共议题。  相似文献   

5.
闫海 《民主与法制》2010,(Z1):144-146
表达自由是被视为民主社会中公民第一权利,主要包括公民的言论自由和新闻媒体的新闻出版自由。传统的思想市场理论认为,让思想之间进行完全竞争,就可以达成自我实现、发现真理、健全民主和促进变革的价值。大众传媒的发展改变思想市场结构,也导致思想市场的失灵。为保障言论自由的实现,必须赋予公民以接近和使用媒体的权利,以有效制约媒体滥用新闻出版自由。媒体近用权是一项积极权利,需要借助政府对媒体的结构规制和行为规制才能实现。互联网的发展带给表达自由的不全是福音,诸如数字鸿沟、信息过滤等都构成对媒体近用权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技术侦查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侦查活动的立法规制是完善法制和保障人权的需要,也是提高刑事诉讼效率的重要路径。我国应以惩治犯罪的现实需要以及政治、经济、社会的条件为前提,借鉴国外技术侦查的立法规制的实体性、程序性规定,从适用范围、批准程序以及权利救济等方面完善我国的技术侦查法律制度,从而提高其在刑事侦查活动中的效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国际社会对人权保护的基本要求和中英人权保护现状的比较分析,认为在公安执法工作中,要坚持以权力保障权利,以权力规制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以权利维护权利,大力加强和改善公安人权保障状况,以促进民众权利的互促共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执法为民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随着IT技术的发展及深度学习理论和技术研究的日趋成熟,人脸识别技术为公安业务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以贵州公安建立的人脸应用系统为例,着重分析了公安领域搭建人脸识别多级架构体系及其应用流程,希望能对公安系统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过程中关于隐私权层面的问题频繁产生,当下运用的划定公私界线和知情同意机制限制等方法尚存不足之处。为了实现技术运用与权利保障的并行推进,就需要将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问题纳入具体的场景之下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从具体的技术运用场景的差异性出发,综合场景中的信息主体、传播原则、信息类型三个因素,构建起人脸识别技术隐私权风险评估与控制机制,避免先验式的控制机制失灵下的问题产生。  相似文献   

10.
ChatGPT等强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和风险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攀升均加剧了法律的不确定性。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监管态势下,在激励创新中统筹规范发展应成为我国现阶段的规制目标,对其规制应注意包容性与灵活性的制度安排。特别在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面临前所未有的技术规制挑战、监管挑战和问责挑战冲击,规制生成式人工智能应避免过度倚赖传统以政府为中心的规制方式,而应采取“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发力、过程合规激励和结果威慑效应齐彰,且深度融合法律逻辑、技术逻辑与产业逻辑的双重法律规制理路。该规制理路以敏捷治理理论及元规制理论为理据,以聚焦于市场主体本质与能动性的过程性规制为主导,结果性规制为补充,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模型、数据和生成内容等从技术过程到行为结果形成各有侧重且协调配合的系统规制进路。同时还需相应的配套法律制度保障,尤其是有必要从风险化解和权益保障入手进行责任松绑和规制补强,引入安全港规则及发展保障基金制度,实现立法上的先进性和运用上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整体侦查规则体系对个人信息权益的保护局限,以及具体制度中技术侦查措施规范对大数据侦查的规制失灵,导致实践中出现了以大数据侦查为突出代表的侦查行为干预公民个人信息权益的客观风险。对此,应当建构起刑事侦查中个人信息权利体系和大数据侦查规制体系。个人信息权利体系包括侦查对象的个人信息权利以及侦查机关的个人信息保护义务。大数据侦查规制体系对大数据侦查行为和个人信息主体实行层级化程序控制和区分保护,并以比例原则严格约束大数据侦查行为的使用。此外,还应当建立监管制度与权利救济制度来确保刑事侦查中的个人信息安全。  相似文献   

12.
人脸识别作为生物特征识别的典型应用,在国防、金融、司法、商业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受到了社会的密切关注与认可。基于现实复杂视频监控环境的动态人脸识别技术利用监控环境下的低质量人脸图像与数据库中的高清原像进行比对识别,进而确定人员的身份是面向安全防控的典型应用。本文对动态人脸识别技术的主要特点和关键问题作系统分析,总结现有方法的优劣,并简要介绍常用的视频数据库和实验结果,最后展望动态人脸识别未来的发展和趋势。  相似文献   

13.
基于风险社会理论的我国食品安全规制模式之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畅 《求索》2012,(1):149-151
风险社会是一种常态社会,运用风险社会理论解决社会问题是一种常用手法。我国正尝试以风险社会理论为基础,以《食品安全法》的实施为契机,全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规制模式。为此,需要确立战略性风险规制理念,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并实现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职能的分离,进而确保风险信息交流的对称与流畅。同时着力发展以行政性规制为主导,以经济性规制为主体,以社会性规制为基础的多元化规制模式,以此实现我国食品安全规制模式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人脸识别技术的主要方法、3D人脸识别技术和基于2D图像的3D人脸识别技术,重点阐述了基于二维图像的三维人脸识别技术概念和建模技术,并对人脸识别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做了简要描述。  相似文献   

15.
政府数据是政府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核心资源,其权属确认难题严重影响着政府履职效能。当前,学界对正向给予政府数据权利方式的研究尚未提出适应中国数据治理实践的较为清晰的路径方案。研究尝试从反向路径进行思考,通过界定政府数据采集与使用的禁止情形,而确定政府数据权利生存空间和涵摄范围。算法及其规制输出便是反向确权路径的核心要素,即应以算法本身为确权基础、以算法规制的价值判断结论为确权标准,明确政府享有数据权利的场域与谱系。具体而言,如果算法规制不合法或不符合公民利益,政府就不享有数据权利;只要合法并以公民利益为目的规制算法,在这个空间范围内政府对其数据就享有权利。  相似文献   

16.
很多老年人在跨越数字鸿沟的同时出现数字成瘾,既存治理体系只关注这一边缘群体的数字融入,并没有回应加速老龄人口失能的网瘾老龄化、银发低头族等社会问题。注意力经济模式下数字平台为瓜分银发流量,对有钱有闲的第三年龄阶层实施诱导成瘾的数字操纵。针对北京地区329名老龄被试的调研发现,成瘾表征者的比例不容轻视,且平台操纵行为对被试成瘾程度有显著正影响关系。老年人数字素养薄弱等因素导致依靠个体权利自决、自下而上的权利法方案失效,平台操纵隐蔽易变等因素导致体现法律家父主义、自上而下的管制法方案失灵。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和老年人数字欺诈的治理实践启示,匿名、动态互联网中的新兴数字风险需要依靠体系化的治理。对更具复杂性的老年人数字成瘾,应当建构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轴心,竞争规制、信息规制、算法规制、反身规制多种路径相互支撑的反成瘾治理架构。  相似文献   

17.
从法律意义上探讨分配正义范畴的起源、所指涉的基本问题、主要特征、基本功能及实现途径,解读法律意义上的分配正义范畴的涵义,得出以下结论:法律意义上的分配正义是伦理学意义上、政治经济学意义上分配正义的法制化。它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当时政治经济生活过程中的各种社会资源的分配对象、分配主体、分配标准、分配方式等;具有阶级性与强制性、具体性与可操作性、立法理念的相对稳定性等特征;能够起到比较合理地安排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规制分配主体的权利,引导人们的具体行为的作用;在阶级社会中,往往依靠国家机关的强制力为后盾来保证实施。  相似文献   

18.
人脸识别技术由于其非接触性采集的特点和良好的用户接受程度,在公共安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公安大数据业务的变革给现有公安人脸识别应用带来技术挑战的同时,也从平台、产品和技术等方面推动了该技术的进展,出现了基于云架构的人脸识别平台、结合智能视频监控的人脸识别产品和基于低质量图像重建的人脸识别技术,为人脸识别在公共安全领域下一阶段更广泛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杨帆 《前沿》2009,(11):76-80
警车、军车等车辆在一定法定条件下拥有特殊权利,但我国长期存在滥用该类车辆之特权的现象,法律不能有效规制,进而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特权车辆的合理存在与使用,利于维护一个国家的正常秩序和保证社会重大利益不被侵犯,但滥用特权车辆背后,隐藏着利用维护公共权利的特殊权利攫取个人或集团利益,进而演变为以"官本位"思想为核心的滥用公权力的本质。从法理学层面深刻探究该现象的本源,将对立法遏止滥用特权车辆起到建设性作用。只有严格细致立法,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执政为民",确保公权力的正当行使,维护社会利益平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0.
人脸识别技术在安全管理、金融服务、治安等方面有很多便利之处,但如果使用不当,特别是信息数据存储技术是否安全可靠,关系到公民个人隐私权、财产权等的安全.人脸识别技术及数据库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管理不好会带来隐患,目前亟须通过立法解决相应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