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其关键是乡村秩序的建构,兼具政治性、群众性和效能性三重要求。委托代理模式下的简约治理与直接管控模式下的复合渗透是建构乡村秩序的两种传统模式,但其都缺乏对新时代乡村有效治理的行动主体和权力技术的精准关注。以县乡干部为主体,权威体制的"治理吸纳政治"是新时代乡村有效治理的最新实践路径,与日趋涌现的"一个核心,多元参与"、"党建引领、社会参与"等基层探索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2.
人民群众是乡村治理中的核心主体。为突破当前乡村治理面临的低绩效困境,需要以人民为中心,矫正基层政府官员治理理念的价值偏差,创新乡村治理方式,优化乡村治理结构,健全乡村治理机制,以提升新时代乡村治理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乡村治理环境发生重要变化,"三治融合"模式正是基于这一境遇的变化而提出的应对之策。当前,乡村治理面临主体人群缺失、乡治规则体系的破碎解体、乡土文化的断层与衰落、乡村开展协商治理的受限等梗阻。"自治、法治、德治"在实践中自行组合,目标就是实现提高治理的水平和质量,实现乡村治理的"善治"。以"三治融合"模式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必须着力把握乡村自治的核心、乡村法治的要义、乡村德治的主旨。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乡村治理经历了"政社合一""政社分设""乡政村治"以及今天的"三治融合"的变迁轨迹。新时代,我国的乡村治理成效斐然,但仍面临诸多问题。展望未来,实现乡村善治,乡村治理需要从明确乡村治理主体、健全"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加强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挖掘和开发乡村新业态等方面综合发力。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民主体关系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问题是考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以乡村和农民群体为主体的传统共识之下,有必要通过考察村干部与村民关系、村民与村民关系、村民代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现实态和理想态,进而拓宽重构乡村社会主体熟人社会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可能路径:以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党群关系,以组织化机制活跃乡村人际关系,以适度原则约制人禽关系,以共同体准则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以青年作为农民主体关系振兴的突破口,培育新时代乡村文化,推进乡村养老服务体系创新,鼓励"中坚农民"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政策支持青年人回村创业,从多方面振兴农民主体关系,服务于乡村振兴大战略。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生态考量必不可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需要着眼于公共服务新理念、社会治理新模式、科技发展新方向;需要聚焦生态环境建设,推进乡村文化发展;需要构筑和谐的生态治理体系,助推乡村生态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7.
肖杰 《长江论坛》2018,(3):15-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论及"国家治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念。本文的主要论点有:马克思、恩格斯从国家起源着手分析了国家的本质,成为新时代国家治理主体逻辑的理论支撑;无产阶级专政与人民民主专政存在国家管理与国家治理模式内涵上的不同;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时代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模式从一元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新时代国家治理主体逻辑型塑的必要性须从新时代国家治理维度的多重性和国家治理目标的多元性找依据;我国新时代国家治理的主体逻辑型塑的可行路径需要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提升多方主体治理能力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近几十年来有效破解乡村治理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乡村治理中新型社会组织之"新"逐显端倪。因此,对乡村治理主体、治理结构的变化进行考察分析,其符合现代乡村治理的新指向,符合现代国家治理建构的逻辑机理;符合乡村治理中的内外部环境需要,从而为新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给予美好的愿景,为推进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治理结构等发展、创新提供参见。  相似文献   

9.
《新东方》2021,(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治理的历史谱系可以分为"合作化"时期、"政社合一"时期、"政社分设"时期以及新时代"三治结合"时期四个重要节点。从历史和发展的视角审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治理朝着治理主体逐渐多元、治理方式由政策主导到法治引领、治理客体由相对简单渐趋复杂、治理内容从"资源提取"转向"资源下乡"的发展趋向转型,这些发展趋向是擘画未来我国乡村治理工作思路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时代,如何创新乡村治理模式、丰富治理手段和方式,成为时下乡村治理主体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网红村"就是乡村依托互联网发展的一条创新探索之路。乡村可以依托网红代言人知名度和号召力,推广乡村社会特色品牌、用美丽乡村书写"网红"名片、精心培育"网红产业",为乡村社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1.
乡村治理能否有效运行与乡村的内聚程度和结构功能紧密相连,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应当看作是乡村治理的核心机制。我国村庄共同体经历了"道义型共同体—强制互惠型共同体—有限互惠型共同体—共同体衰败"的嬗变历程,也出现了关系网络陌生化、公共价值虚无化、村治主体空心化、乡村治权微弱化、乡村治理内卷化的"共同体困境"。通过对H省L市"屋场会"创新社会治理工作方式的考察,提出坚持党建引领、打造公共空间、重构村治主体、培育公共精神、完善技术支撑来重塑乡村治理义务互惠型共同体,从而实现乡村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将统领乡村旅游发展和脱贫攻坚事业。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之间的内在逻辑涉及因果逻辑、主体逻辑、实施逻辑三个方面,在实践中要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以及规范理念和产业思维。以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为抓手,助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一是要精准规划乡村振兴方案和市场营销方案,创新利益分配机制;二是要精准识别客源市场和贫困农户,提升地方经济效益;三是要精准开发特色商品和"三农"人才,培育持续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3.
家风是传统农业时代维系乡土社会的内生秩序,基于传统社会结构显示独特的伦理约束与治理优化功能。进入新时代,乡村社会生态、主客体等发生结构性变迁,乡村治理模式亟须适应性调整与革新,家风及家风建设也需现代化转型与重构。这种现实情境下,湖州南浔区通过"最美家风+"建设,链接并作用于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过程等乡村治理体系的基本要素,推动了家风建设与乡村治理协同互进、乡村善治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但从南浔实践看,仍需从构建乡村道德共同体、发挥基层党组织功能、提升治理平台实效性、打造家风指数标准等具体策略上进行统筹,进一步优化家风建设与乡村治理的互进路径。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近年来,重庆市荣昌区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为抓手,创新开展新时代"新风小院"创建工作,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增强了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乡村振兴有效治理的一场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15.
党领乡村治理是新时代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党领乡村治理机制,每一种党领乡村治理机制都是党组织基于不同时代发展要求对领导乡村治理具体实践机制的创新与发展。在新时代党领乡村治理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了更加突出政治引领统合、价值观塑造与培育统合、治理网络支撑的这一新机制是新时代的“执政党组织统合机制”。即在党的领导下,在继承动员、吸纳、统领机制基础上,通过政治引领统合、价值引领统合、治理网络统合强化党组织对乡村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机制。“执政党组织统合机制”将党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的主轴,将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构建了新型乡村社会有机团结机制,凝聚合力推动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正乡村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建议:一要转变传统观念,强化创新治理共识。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意识,组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村民、社会组织的"主体"意识,组织各类人才培训班,发挥新乡贤积极主动参与基层治理的内动力。强化乡村干群的"创新"意识,探索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  相似文献   

17.
在乡村社会,农民既是乡村治理的主体,也是政治认同的主体。乡村治理必须以乡村社会和谐稳定为前提,而乡村的社会和谐稳定又与农民的政治认同度息息相关。农民利益的实现需要凸显农民的主体地位,乡村治理发展的目标是趋向乡村"善治",于是"善治"理念便对提升农民政治认同提出了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8.
自觉、规则与文化: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速推动乡村善治,既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乡村发展的最终目标。而聚焦审视"三治融合"的元问题,有助于更加精准地部署各项治理工作。自治贵在促进乡村主体自觉行动,法治重在乡村地区下沉现代法律规则,德治则必然要求重新发挥优秀乡土文化的感召作用,而后以多元化的合作治理推进乡村善治。但当前,部分乡村却存在自治主体缺位与迷失、行动规则破碎与解体、乡土文化衰落与断层以及合作治理迟缓与乏力等难题,直接阻断了"三治"工作开展及其高效融合。为此,既要加速激发乡村治理主体自觉,重新培育乡土社会的行动规则,也要再建新型乡村文化体系,并推进更加完善的乡村合作治理。  相似文献   

19.
徐德龙 《群众》2024,(3):63-64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垛田街道地处兴化市城乡接合部,是农民世居的“垛上家园”,也是市民集居的“城郊边缘”,面临“项目多、征地多、矛盾多、治理任务重”的巨大考验。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垛田街道党工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向领航,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统筹处理好社会治理中“点、线、面”三者的关系,探索出一条符合垛田实际的乡村治理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传统社区治理存在主体结构不合理、交互性差、智能化程度低等诸多不足,迫切需要进行创新与转型升级。新时代的社区治理应以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为根本目标,注重法治、德治和自治的三维度融合,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智慧治理,运用文化创新助力服务升级,打造"五位一体"的社区协同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