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没有精准脱贫乡村振兴无从谈起。本文结合黔西南州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分析目前黔西南州脱贫攻坚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支撑、增强群众内生动力三个方面来推动黔西南州脱贫攻坚的进程,可以更加有效地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现真脱贫、全脱贫,改变贫困窘境。  相似文献   

2.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都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国家战略。本文通过对一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实地调研,探索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对接方案。一是乡村振兴可以借鉴脱贫攻坚的有效经验稳步推进:通过借鉴脱贫攻坚产业扶贫、人才储备、文化引领和生态修复几方面的经验,探索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二是统筹落实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体制机制的衔接:通过脱贫攻坚的组织保障优势、政策优势和战略规划优势,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顺利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政策衔接以及将脱贫攻坚项目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和实施方案;三是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要素保障对接:不仅要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和新型农民培训体系,还要推广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正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脱贫攻坚精神就是"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就是要激发乡村振兴主体的内生动力,利用丰富的乡村本土特色资源,发展内源式的乡村产业,为乡村振兴加强经济保障,筑牢物质保障和民生保障之基,为乡村振兴赋能。  相似文献   

4.
谢再志 《桂海论丛》2021,37(2):114-118
在脱贫攻坚战全面打赢之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广西做好二者有效衔接工作面临的问题,提出加强乡村振兴组织建设;发展产业扶贫,振兴乡村产业;加强扶贫队伍建设,发挥乡村人才积极作用;着力扶智、扶志,振兴乡村文化;加强生态扶贫,振兴乡村生态等对策,以期实现广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5.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战略,是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部署。在过去的一年,5年过渡期政策的落实和实施,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新的一年中,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仍然是脱贫地区的底线任务,要在完善产业发展、促进乡村就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夯实乡村建设和乡村发展的基础,实现乡村的人居环境、乡风文明和有效治理逐步推进,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相似文献   

6.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正确认识我国城乡关系的变化,在城乡融合背景下考虑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要正确认识乡村社会本身正在转型,在理解乡村社会新特点下谋划乡村振兴的定位。要正确认识乡村发展资源及其转化,合理谋划乡村振兴的实现方案。要正确认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不同,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前提下有序开展乡村振兴示范。  相似文献   

7.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正处在实施的交汇期和关键期,既要有效衔接,又要统筹推进,一体化实施,这是由二者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从理论层面看,脱贫攻坚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乡村振兴战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释放纵深发展动力,二者在目标指向上具有高度契合性。从实践层面看,这既是国家政策的导向性要求,又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农村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还是防止克服工作实施中的短期行为的有效途径。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一些地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衔接的整体谋划缺失、乡村建设人力资源空心化严重、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及综合环境治理任务艰巨、主体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凸显。破解当前存在的问题,实现一体化推进,应加强宣传教育,牢固确立一体化推进的价值导向;强化制度设计,推进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创新;引育结合,打造高素质"三农"工作队伍;聚焦关键,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项目一体化推进;总体布局,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科学统筹,工作任务一体化实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三农”工作的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档案作为承载我国乡村脱贫和发展记忆的重要载体,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信息资源,更是未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见证。当前精准扶贫档案管理仍然面临三大挑战——认知危机、管理困境和人才困境,需通过构建多元共治格局、实施科学规范管理以及完善人才管理机制三方面努力,充分发挥精准扶贫档案的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助力精准脱贫、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出台乡村旅游相关法律法规,有效指导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应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工等投身乡村旅游创客活动,并为乡村创客、科技企业等提供学习平台、交流平台,全面提升旅游智力服务水平,推动文化旅游衍生品开发。  相似文献   

10.
《新东方》2019,(5)
乡村振兴战略是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并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紧密联系的崭新而重大的国家战略。消费扶贫作为国家脱贫攻坚政策体系中的新元素,引入了市场机制,对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意义重大。脱贫攻坚是为乡村振兴夯实基础,因而做好消费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就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该文主要采取田野调查法、深度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对乡村振兴战略与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认为,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促进民族的文化自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基层组织建设、强化社会自治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此同时,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吸引力、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的凝聚力、少数民族体育产品的创新力能够补充当下以观赏为主要特征的旅游产品缺陷,从而成为促进少数民族村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诚然,机遇与挑战并存,基于此该研究旨在分析其二者融合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融合发展策略,进而实现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助力乡村经济振兴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精准脱贫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防止返贫现象发生。当前在农村大量男性劳动力外流的背景下,很多农村妇女已成为乡村家庭及其社区的中坚力量,也成为农村脱贫工作中的重要群体。如何激发农村妇女的内生动力成为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内生性脱贫的视角对山西省永济市和河南省灵宝市两个由当地农村妇女主导创办的合作组织进行观察后发现:合作组织的形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农村妇女的内生动力。自发形成的妇女合作组织更倾向于以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为工作抓手,重塑乡村社区公共文化空间,以此为基础形成可持续、生态化的乡村产业与就业创新模式。可以看到,农村妇女身上蕴藏着的智慧与力量,经过合作组织的形式激发,成为村庄脱贫和社区良性治理的内生动力,这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发展旅游产业是我国新时期民族村落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在旅游精准扶贫背景下,有必要关注民族村落农户的可持续生计问题。文章选取云贵两种不同旅游扶贫模式的民族村落,对村民进行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在DFID可持续生计框架下构建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对比分析其旅游精准扶贫对农户生计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旅游扶贫模式的村落精准施策不同;不同旅游扶贫模式农户的生计策略选择不同;不同旅游扶贫模式对贫困户的吸纳能力不同。总体上,民族村落农户的生计资本仍然有限,旅游参与型农户的生计资本相对较好,在精准帮扶影响下,除社会资本外,传统务农型农户多种生计资本欠缺。据此提出了其生计资本的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完善农地"三权分置"制度为契机,以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以"活业、活人、活村"为路径。土地制度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制度,三权分置是搞活乡村经济的制度设计,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民获取城市权利的障碍,土地"二元制度"是导致乡村失去发展权的根源,农村"宅基地制度"是制约农民发展权的瓶颈。乡村振兴制度建设的基本路径是: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规划安排,为乡村振兴用地提供制度支撑,为乡村振兴资金提供政府投入保障,为乡村振兴社会稳定提供安全秩序。  相似文献   

15.
契合中的差距:乡村振兴中的文旅融合政策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 《长白学刊》2021,(3):72-79
文旅融合作为当前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基本趋势,可以丰富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从政策视角看,乡村文旅融合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内在宗旨一致性、目标承接具体化等高度的契合。但相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乡村文旅融合却存在明显的政策差距,表现为政策发展的迟滞化、粗放化和项目同质化等问题。对此,应以渐进调适逻辑推进政策发展,并通过强化乡村文旅适度融合、统筹推进的政策理念,构建"一干两翼式"政策框架,完善合作共享格局等精准治理措施促进政策细化,进而助力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6.
作为有效的经济杠杆和调控手段,金融手段对扶贫开发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微型金融扶贫模式取得了较大发展,而国内拾荷模式、乡村金融服务站、农地金融和社区发展基金等金融扶贫模式也各具特色。与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战略相对应,河北省提出了打造"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的战略目标,而借鉴国内外金融扶贫模式,以金融手段推进"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就成为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贵州是多民族省份,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但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长期以来人们思想封闭、观念落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居民消费已经转型升级,正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温饱型向健康型转变,这种转变带来了居民消费革命、市场革命,继而带来农村产业革命。在贵州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解放思想,对传统产业进行革命,培育发展新型经济,深挖民族特色文化,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文旅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源泉,同时还要注重乡村振兴的多样性、主体性、文化性,确保振兴后乡村的特色,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中农村妇女就业与发展研究——以江西婺源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以社会性别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乡村旅游对促进农村妇女就业与发展的动力机制,认为乡村旅游的乡村性重构了农村妇女与乡村资源的关系,在权利与责任上出现了社会性别再分配,农村妇女成为主要的参与者.同时,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演变,推动了生产组织形式的转变和劳动分工结构的变化,为农村妇女创造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增强了她们的独立和自我意识,有利于农村妇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社会因素与经济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少数民族农牧民的经济活动安排,重视经济理性而忽视经济行为背后的社会结构就会产生农牧民主体地位缺失问题。社会创业强调经济与社会的融合关系,尤其是重视社会在经济活动安排中的功能发挥,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视角。课题组对内蒙古通辽市3个苏木12个嘎查进行调查,发现了少数民族农牧民主体地位缺失的原因,并以扎鲁特旗玛拉沁艾力养牛合作社为例,阐释本土化社会创业是实现少数民族农牧民主体地位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变迁,其中较为显著的是大量农村家庭成员外出务工,从而带来了家庭社会关系的断裂和社会空间的分离。较男性而言,女性受到的影响更为突出。通过对河南一个扶贫车间的案例进行研究,本文发现:近几年由政府、企业和村庄社区所共建的扶贫车间,为农村妇女社会空间的再造提供了一种可能路径,但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角度看,扶贫车间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