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新就业形态的类型特征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新就业形态的关键不只是新技术、新经济和新业态,而是随之而来的劳动关系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劳动方式的变革。根据劳动关系的"新"和劳动方式的"新",新就业形态可划分为三大基本类型:以"去雇主化"为典型特征的新就业形态(Ⅰ型)、以"多雇主化"为典型特征的新就业形态(Ⅱ型)、以标准劳动关系下劳动方式的新型化为特征的新就业形态(Ⅲ型)。新就业形态亟待克服的主要短板是由劳动关系的"新"所导致的,其中最为突出表现是I型新就业形态中的"去雇主化"带来的劳动者法律身份认定和权益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共享经济成为新经济的重要模式和发展驱动力,以共享为特征的新兴企业逐渐形成了"互联网+劳务"的全新用工模式,演化出新型的社会契约及用工关系,并孕育出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合作契约为链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新兴非标准就业群体,但同时也对现有法律框架下的传统雇佣关系形态形成冲击,使得新兴从业者陷入劳动者社会保障缺失的困境。利益相关者视角下,该群体社会保障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来自政府部门、监察管理部门和平台企业法律政策的缺位。为缓解新兴非标准就业群体社会保障缺失问题,有必要在借鉴国内外对新兴非标准从业者法律身份界定、制度调整与创新和技术资金支持等举措的基础上,通过制度的顶层设计,技术和资金池的双重保障,打造各利益主体多元化参与新兴非标准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格局。  相似文献   

3.
《群众》2020,(12)
正稳就业不光要稳住存量,更要拓展增量,特别是要善于从新业态、新模式中挖掘就业潜力。如今,平台经济正为全球经济复苏和社会进步注入新的活力,基于网络平台出现的新就业形态越发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2016—2019年连续四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出要积极发展新就业形态,从"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扶持",到"运用‘互联网+’发展新就业形态"。今年,对"灵活就业人员"的政策更是直接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重视并释放平台经济对于稳就业和保居民就业的重要作用,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平台经济对稳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婧薇 《半月谈》2021,(2):17-19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所谓“新就业形态”,是指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特别是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就业市场新样态。新就业形态之“新”,最主要是由于其呈现出五化新趋势:劳动关系灵活化、工作内容多样化、工作方式弹性化、工作安排去组织化、创业机会互联网化。这些变化,对广大劳动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也考验着政府部门的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5.
当前,媒体对"两栖青年""斜杠青年"有着过度概括和过度美化的倾向。其实,作为网络流行用语的"两栖青年""斜杠青年"所指涉的现象具有复杂性和异质性。从就业形态和工作方式来看,"两栖""斜杠"现象包含众多类型,其中部分类型是新经济形态下就业形态多样化、新型化的反映。新就业形态为青年实现充分和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劳动者工作和生活的自主性,但在现阶段,新就业形态也存在着众多风险。  相似文献   

6.
方长春 《群众》2020,(4):12-1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以及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网红经济”等新经济形态的兴起,电商、兼职文案、网约车、电子竞技师、快递、外卖等各种新型就业形态不断涌现,新就业形态不仅成为就业增长的重要渠道、“稳就业”的重要发力点之一,而且还将积极作用于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正因为如此,新就业形态得到了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新就业形态”这一概念连续多次出现在各级政府工作报告中。党的十九大以来,江苏省围绕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新就业形态在新增就业、吸纳传统产业溢出劳动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在新就业形态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进一步激发新就业形态在吸纳就业方面的潜能变得越来越迫切。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新就业形态迅猛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日益突出。文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工会视角提出促进新就业形态发展、提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的应对之策,力求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工作及其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我国对劳动者就业权益的法律保护存在对就业歧视的范围认定过于狭隘、就业歧视争议缺少有效解决途径、法律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反对就业歧视的保障措施不足等诸多问题。要从制定反就业歧视专门法、开展违宪审查与清理、建立反就业歧视保障机构、引导企业加入社会责任标准等方面开展反就业歧视工作。  相似文献   

9.
《群众》2016,(7)
正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针对当前压力巨大的就业形势,淮安市清浦区以支持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为切入点,加强政策扶持和载体建设,着力提高就业质量,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新形势下的就业创业工作。加强服务,推进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现代经济特别是网络经济的发展,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土壤,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的发  相似文献   

10.
《小康》2021,(17)
正2021届毕业生再创新高,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各高校早筹划、早引导、早帮扶,力争实现就业工作新突破。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909万人(有史以来人数最多),同比增加35万人,面临的就业形势严峻复杂。"十四五"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将持续增加,新的就业形态大量涌现,  相似文献   

11.
彭程  于通 《长白学刊》2013,(2):91-95
《中国青年报》2012年7月25日报道了"就业性别歧视第一案",揭开了女性就业歧视这一带有普遍性的严重社会问题。女性平等就业权法律保护面临着现实困境,进行女性平等就业权的立法保护非常必要。需要对女性就业权法律制度进行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方面的完善,以真正保护女性的平等就业权。  相似文献   

12.
黄少洪 《传承》2009,(8):122-123
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及上岗成为新职业者的过程中,依法享有不容侵犯的就业权益。而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平等就业权、自主择业权、隐私权、知情权等权利受到侵犯的现象屡见不鲜。高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及相关就业法律、法规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帮助大学生树立求职过程中的权利观念,以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3.
党中央、国务院对就业问题高度重视,多措并举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引导自由职业者、多重职业者、创业式就业者稳定就业,为新生代劳动者提供更多就业选择。但是,新就业形态也面临着基本权益、社会保障、职业培训等方面的不足。对此,应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社会保障、延伸职业培训,确保新就业形态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宏如  马继迁 《群众》2023,(14):55-56
<正>新就业形态是建立在互联网等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数字经济等产业革命基础上,伴随着消费升级迭代而出现的就业新形态,是就业体系的结构性变化。新就业形态已成为未来就业的重要方向。作为新生事物,新就业形态正不断呈现新变化,新变化导致传统监管等不匹配,不匹配产生诸多新风险,叠加变迁性和转轨性社会问题,“风险共生”现象凸显。因此,加强对新就业形态的风险治理成为必然趋势和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5.
2月4日,北京大运河森林公园,身着火炬手制服的游国栋举着火炬,展现外卖骑手风采。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像这样的灵活就业人员,全国已达2亿。何谓灵活就业?一般是指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灵活形式就业的就业形态,主要分为个体经营、非全日制以及新就业形态三种就业方式.  相似文献   

16.
《湖北政报》2023,(6):3-7
<正>鄂政办发〔2022〕49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关于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的若干措施》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2年11月20日——关于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的若干措施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就业形态、平台经济的重要指示精神,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深入推进我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制定如下措施。  相似文献   

17.
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及上岗成为新职业者的过程中,依法享有不容侵犯的就业权益.而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平等就业权、自主择业权、隐私权、知情权等权利受到侵犯的现象屡见不鲜.高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及相关就业法律、法规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帮助大学生树立求职过程中的权利观念,以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8.
赵炜 《人民论坛》2023,(1):66-69
随着技术进步和就业领域的扩展,数量庞大的青年劳动者选择进入以灵活化为基本特征的新就业形态领域就业和工作。新就业形态的不确定性和新工作场所特征的灵活性对青年群体来说挑战和机遇并存。只有在大力推进新业态经济的同时,建立更广泛的社会对话机制,创新推出适应数字时代的劳动规范和标准,为其建立更加通畅和宽阔的职业发展通道,才能保障新就业形态和青年群体相互成就。  相似文献   

19.
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已成为我国就业的新增长点,吸纳了千万量级的就业人员。但同时由于新业态就业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及相关法律政策还在完善过程中,新业态就业人员的劳动保障权益侵害事件频发,劳动者难以维权。当前,应该从劳动关系的承认、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及工会组织的健全等维度来保障他们的劳动保障权益。  相似文献   

20.
就业平等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现象说明,目前我国公民的就业平等权保护不足。这种情况不利于维护我国法律的权威,不利于维护稳定的法治秩序,也不符合就业平等权保护的国际化潮流。应当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加强对公民就业平等权的法律保护,为此需要从完善立法、加强执法、司法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