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青年群体独有特征,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日渐成熟的基础上,以微博、微信等青年使用频率较高的社交媒体为代表,形成了"青年网络流行语"。青年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单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青年群体话语表达的迫切需求,也是语言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青年网络流行语是青年寻求自身身份和文化认同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青年用这一群体特有的方式表达对社会不满及进行抗争的话语表达途径,从很大程度上展现出了青年的社会境遇、社会心理和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2.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面对着一个中国、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多元化大湾区,青年身份认同对国家和大湾区的发展极为重要。根据社会认同理论,大湾区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战略规划为粤港澳青年群体归属提供了真实而有力的依据和基础,但是青年典型代表特性不够鲜明丰富,三地青年群体交流融合深度不足,媒体信息传播力度不够以及由于殖民政策导致的港澳青年的文化认同问题,对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群体身份认同建构带来一定挑战。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群体身份认同需要政府、社会团体和青年多方积极合作。  相似文献   

3.
李浩 《青年探索》2022,(1):102-112
青年是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化,思潮多元化,青年的自主性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在此情境之下,教育引导青年理解爱国主义内涵,认同爱国主义精神,并合理、自觉表达爱国主义情感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对帝吧"出征"事件、"饭圈女孩"为祖国庆生事件、许可馨事件三个典型案例的分析,发现新媒体从信息、话语、关系等层面赋予了青年新的权力,使其能够借助新媒体获取信息、进行发声并采取行动.而藉由对这些权力的实践,青年爱国主义情感传播呈现出传播形式多样、群体性和互动性明显、娱乐化倾向严重等新特征,并可能对国家、社会和青年本身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未来,国家和政府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青年理性爱国;加强网络引导与监控,防止爱国主义情感变质;提升青年的媒介素养,疏解其不良情绪;同时积极与媒体、学校、社区等多元主体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新媒体赋权下青年爱国主义情感的合理传播和有效实践.  相似文献   

4.
就地城镇化对本地农村青年的成长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对珠三角G市D区的调查,我们发现,农村青年在就地城镇化过程中经历了身份特征、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路径的城镇化转换。就地城镇化一方面促进了农村青年"人的发展",使农村青年借以获得更丰厚的集体经济分红和土地升值红利,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培训,开拓更广阔的职业空间以及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但另一方面,部分农村青年在就地城镇化转换过程中也表现出种种不适应,从而陷入价值认同困境、职业发展困境、社区参与困境和群体融合困境,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农村青年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政府、社会的高度警觉和重视。  相似文献   

5.
在网络表情的发展、流变中,表情包逐渐成为新型有效的文化符号,青年所用的网络表情有着丰富的文化隐喻和内在机理,作为青年互动的形式,它是青年宣泄情绪、群体认同的展现。我们应该用客观评判与辩证思维等方式对待表情包文化,引导并规范青少年正确使用表情包。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便携通讯设备的结合,"基友"的称谓已经扩散至男同性恋者群体之外,并被网络虚拟世界中的青年亚文化群体所泛用。在虚拟的网络社交互动平台,网友对"基友"称呼的泛用,不仅是同性恋群体不断抗争而被逐渐"去污名化"的结果,也是新兴网络亚文化群体获取身份认同的需要。对互联网资料的梳理和访谈材料的分析可以发现,"基友"称谓从虚拟社区正逐渐向现实社会扩散,表明传统性别文化在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正在经历着重要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青年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制造者和推动者。青年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动因主要源自于社会正义感、诉求利益、宣泄情绪、获得认同和从众心理。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青年群体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心理需要,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呈现出轻信与质疑的矛盾性,网络表达带有随意性和非理性倾向,思想和行为易受暗示等心理特征。而关注负面信息的心理偏好、消极的刻板印象与心理归因、群体认同和群体极化、负面情绪感染、去个性化等,则是推动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进程的重要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风格"、"仪式抵抗"、"身份认同"和"收编"是英国伯明翰学派提供的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基本范式。新媒介的出现使伯明翰学派提供的解读范式遭遇空前挑战,主要表现为:青年群体退隐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风格"变得虚无缥缈;"抵抗"精神不断弱化,娱乐特性得以扩展;"身份认同"变成了自主选择;商业收编和意识形态收编仍在继续,但亚文化命运发生了逆转。这些新变化意味着青年亚文化理论急待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9.
"社畜"作为青年亚文化现象,其本质反映了青年社会性异化和群体性焦虑及其与之进行抗争的主体性实践。"社畜"是指从事被占据大部分时间的工作,自主性缺失、经济基础脆弱的青年群体,生活方式上表现为:心理上社交意愿的降低和行为上社交活动的减少。"社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流行具有维系自我认同和构建集体认同的正功能和降低个体身心健康水平及结婚率的负功能。该亚文化现象出现是社会结构和青年群体间互动的过程,应辩证看待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0.
"圈层化"是指青年群体由于价值观而聚合、兴趣点而分众所形成的特征各异的圈层,并在自己认同圈层中进行交流沟通的现象与趋势。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往往会造成情感交流与文化发展的隔膜、"标签"自我与主流收编的抵抗、渴望入世与向往出世的矛盾。要破解其入世与出世之困,必须理性看待、合理引导,推动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从"圈地自困"到"文化出圈",变"圈圈万重"为"圈层合一",既"理性入世"又"合理出世"。  相似文献   

11.
青年身份认同本质上是文化身份认同,核心是价值认同。作为一个建构过程,青年身份认同包含“认异”“求同”“聚类”三个环节,内涵自我身份认同、群体身份认同、文化身份认同的逻辑统一。微空间作为当代青年公共表达、日常交往、文化娱乐的重要场域,深刻影响青年的话语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微空间中多元冲淡主导、动态多于恒常、形式高于内容,使得青年身份认同度明显低于现实社会,出现方向感弱化、无力感滋生、价值感模糊的身份认同危机。聚焦微空间中青年身份认同建构,需要吸纳微话语,强化微叙事;融合微媒介,改善微传播;建构微文化,提升微引领。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封建迷信都被认为是老年人的"专利",但近几年,封建迷信披上现代技术外衣,对青年群体开展攻势,越来越多的青年沦为"网络占卜"的主要受众,各类占卜网站、APP注册人数持续增加,不仅影响青年价值观养成,更滋生出网络传销、网络欺诈、组建网络非法组织等违法行为。应及时为"网络占卜"划定法律红线,将其扼杀于摇篮之中。  相似文献   

13.
青年群体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信仰问题关乎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网络社会中,星座崇拜在青年群体中不断发展、加剧,并伴生出信仰超验化风险。本文基于线上参与式观察与访谈法,对网络社会中青年星座崇拜进行解析。研究发现,一方面,星座崇拜满足了青年于网络社会中加剧的自我认知、社会关系交往、亲密关系建立、自我发展确定性追寻的心理需求,促成了青年群体中的星座崇拜;另一方面,网络社会所缔造的特殊星座崇拜信仰方式,即极具网络空间特色的星座学说及其“神秘力量”的理论确证、情感体验、行为追求,助推了青年群体中星座崇拜的进一步发展。其间,伴生出青年群体信仰超验化风险,即对自身及现实社会反思的弱化倾向,对自身乃至人类能动实践能力的轻视与否定倾向等,或可发展出妨害主流信仰认同、选择与确立的可能。由此,需要基于青年需求调节有效引导的出发点与着力点,寻求缓解其中风险问题的对症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4.
张宇 《人民论坛》2020,(28):126-127
从"帝吧出征"到"饭圈出征",青年网络迷群意志表达呈现出越来越高的组织性。其意志表达既有自我辩护、还原真相及群体身份认同等表征,也有爱国护国、政治参与等严肃主题。在组织层面,"饭圈出征"以广泛动员为基础,以组织关系构建为依托,以意见领袖为枢纽,展现出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然而,在多元化的网络语境下,应当警惕青年网络迷群对严肃议题的娱乐化传播。  相似文献   

15.
中国网络青年意见领袖的构成、特征及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技术特别是web2.0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的逐步壮大以及信息社会的不断推进,使得以青年为主体的网络意见领袖群体异军突起.传统意见领袖多由政府人员、知识分子和媒体从业人员等精英分子担当,而网络青年意见领袖的构成则主要由传媒圈青年才俊、青年商界精英、青年文体明星、青年专家学者、青年白领和在校大学生以及青年政治精英群体构成.网络青年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波及社会的各个层面,社会热点问题、争议问题等涉及公共性的问题始终是他们最为关注和最为聚集的领域.网络青年意见领袖来源广泛,而且善于收集信息;能够敏锐地发掘社会信息,而且喜欢分享自己的观点;善于通过一种平等的互动关系影响公众的行为; “显性化”趋势明显.网络青年意见领袖对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包括反映网民诉求、引导社会舆论走向、形成舆论压力和影响青年网络文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屌丝”现象的后现代话语检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屌丝"是典型的网络亚文化,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网络语言文化,其边缘性、批判性、反抗性、开放性和娱乐性等都彰显了后现代社会文化特性。"屌丝"这种近乎"变异与狂欢"的网络语言,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底层群体对自身社会地位及生活状态的嘲弄和反讽,是对转型期我国社会分层现实的一种解构;同时,它又是青年反抗传统文化、彰显自身个性特点的工具。"屌丝"族期待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政府和社会应给予"屌丝"族更多的包容与关爱,积极引导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前,仅仅依赖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还难以完全实现青年群体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我国政府需健全就业培训、向中小企业倾斜、向中西部倾斜等方面的财税政策,以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促进青年群体更好地就业。  相似文献   

18.
吴浩 《青年论坛》2014,(6):43-47
"冰桶挑战"以个人的小微力量唤起全社会对罕见病的关注,低廉的经济成本,只是在网络上点击观看视频,却传递出青年群体对弱者的关爱之心,无疑是符合青年群体的价值追求。相较于传统公益文化模式,以"冰桶挑战"为代表的创新公益文化模式,赢得了青年群体的积极响应与参与。创新公益文化模式顺应了青年群体的文化崛起趋势,融合了网络恶搞文化元素,满足了青年群体心理需求,适应了青年群体价值观鲜明展现的需求,值得国内慈善公益组织反思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青年网络流行文化的"圈层化"现象影响着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运用文化资本理论厘清"圈层化"背后青年实现自我价值诉求、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交往方式的逻辑关系,有效解决"圈层化"带来的群体固化、范围局限、价值观缺失等问题,培育青年形成正确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在快速转型的社会背景下,我国的传统婚恋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根据在南京市4个辖区的抽样调查数据,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青年群体的婚恋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适婚年龄段青年单身现象普遍存在;单身群体主要是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被迫单身而非主动单身;青年群体对社会单身现象具有较高程度的包容度;传统婚恋观逐渐式微,但现代婚恋观并未得到足够认同。当代青年的婚恋观处于传统与现代的拉锯战之中,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共存的多元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