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目标与发展思路 基于融合教育的背景,通过改革师范教育与加强在职教育,建立开放、多元的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体系,培养高质量的、能开展多学科合作的、复合型的特殊教育教师,促进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普通学校教师教育特殊儿童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虎年来临之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这是党和政府给全国残疾人及其家庭和特殊教育工作者最好的新春大礼包.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4年和2017年国家先后实施了两个提升计划,助推特殊教育发展.新的《行动计划》又有许多新提法、新政策、新举措...  相似文献   

3.
<正>重庆市儿童爱心庄园是集孤残儿童集中收养、保育护理、康复治疗、特殊教育、科研培训等为一体的市级儿童福利机构。为提升在园孤残儿童生活质量,最大化促成其成年后回归社会生活,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庄园以园内特殊儿童和健全儿童为对象,积极推行"残健融合"服务模式摸索,探寻福利机构儿童服务新路径。以此提升特殊儿童的知识技能,培养其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  相似文献   

4.
王慧 《中国民政》2013,(6):47-47
前不久,河南省郑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在郑州市儿童福利院设立特殊教育学校,从而使该项工作获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在福利机构中设立特殊教育学校的举措在全国尚属少数. 孤残儿童特殊教育作为儿童福利事业的重要内容,一直深受党和政府的重视.2010年1 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不适合在普通学校就读的视力、听力、言语、智力等残疾孤儿,安排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不能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残疾孤儿,鼓励并扶持儿童福利机构设立特殊教育班或特殊教育学校,为其提供特殊教育."《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标准》也明确要求,儿童福利机构应根据需要设立特殊教育学校.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收集国内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政策、非政府组织、学校、家庭、同辈群体等层面进行文献分析。发现:总体上,当前我国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较低,城市融入感也较弱;国家关于流动儿童的政策相对滞后;流动儿童获取社会支持的关键在于学校和家庭,而学校支持和家庭支持的源动力来自政府支持。根据上述发现,本文提出了在政府的领导下搭建完备的社会支持网络平台,促进流动儿童的社会化、社会融合与向上流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家庭寄养工作的组织实施机构是什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寄养儿童需要符合什么条件?未满十八周岁、监护权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的孤儿、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哪些情况不宜安排家庭寄养?需要长期依靠医疗康复、特殊教育等专业技术照料的重度残疾儿童,不宜安排家庭寄养。寄养家庭应当具备什么条件?1.有儿童福利机构所在地的常住户口和固  相似文献   

7.
"问题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而存在,"问题学生"的产生缘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学校教育的薄弱性、家庭教育的缺失性、自我发展的不定性.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问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四位一体"抓好高校"问题学生"的转化和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陕政办发〔2015〕7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省教育厅等部门制订的《陕西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5年1月23日陕西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实施方案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计生委、省残联近年来,我省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规模和随班就读规模不断扩大,义务教育段残疾儿童少年人学率逐年提高,残疾人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同步发展,残疾学生学习条件在各级助学体系中得到优先保障。但是,我省特殊教育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发展尚不平衡,还存在教学康复设备严重不足、特殊教育教师和康复专业人员短缺、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  相似文献   

9.
尤溪县特殊教育学校这些天正着手学校搬迁的事,特殊学校的孩子们不久之后就会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了。校长张海娟称赞:"这是我们县  相似文献   

10.
提升特教水平保障每个孩子受教育权
  9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考察北京市盲人学校时强调,特殊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使残疾孩子享受公平良好的教育。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发展,为残疾孩子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更有尊严地生活工作、实现梦想提供保障。
  北京市盲人学校创建于1874年,主要为视障学生提供文化教育、技能培养和康复训练,涵盖从学前教育到中等职业教育等多个阶段。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刘延东来到该校,看望师生员工,观摩课堂教学,调研特殊教育发展情况。她充分肯定学校的办学成绩,希望学校勇担使命,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努力为残疾少年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1.
英国的特殊教育从总体上讲,已形成了能满足不同特殊儿童需要的完备体系,正在为英国约120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其中包括17万有地方教育委员会特殊儿童评审书的学生提供广泛的特殊教育服务,并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在普通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  相似文献   

12.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心理健康及学业成绩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对儿童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村"留守儿童"其实生活在一个单亲或双亲剥夺的环境里,他们家庭环境、心理健康状况恶化,其学业成绩较差;"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发生了不利于其心理及学绩健康发展的变化,家庭环境通过影响其心理健康而对学业成绩产生影响。"留守儿童"是社会转型期农村发展中的一个综合而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内的综合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个体社会性发展也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它贯穿于人的一生,是个体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贫困、压力、歧视等不利因素,其社会性发展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抚养人、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努力,提供以家庭为基础的综合关怀,完善艾滋孤儿抚养方式,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在学校中创造支持性环境,发挥教师的重要影响作用;加强社区融合,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社会支持系统,促进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促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更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为立足点,简要分析了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教师专业化发展实践中的探索,并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的发展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1月2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全面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提出"决不能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之痛、社会之殇"。改革开放后,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由于受多方面条件限制,他们不得不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家乡,导致出现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强调要建立完善家庭、政府、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当  相似文献   

16.
盲聋哑特殊教育——这一教育百花园中的奇葩,正日益受到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密切关注与热情支持,这个长期被忽视的特殊领域的研究也正日益受到学界关注。这里主要论述了民国时期盲聋哑特殊教育的理论来源,各级政府对盲聋哑特殊教育的支持及法规,西方传教士开创民国时期盲聋哑特殊教育,民国时期盲聋哑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民国时期盲聋哑特殊教育创立发展的意义与局限等。  相似文献   

17.
斯日古楞 《前沿》2009,(1):194-196
教师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原本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情,但是教师为何还会不同程度地产生职业倦怠呢?什么导致了教师幸福感的缺失,又怎样唤起教师的幸福感就成为一个现实问题。教师的幸福感是一种学校文化,它与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通过学校文化的建设来提升教师的幸福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18.
青年教师是新时代的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力军,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为新时代特殊教育的接班人,是特殊教育界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结合我们的实践和经验,我认为,特殊教育学校培养青年教师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寄养家庭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自孤残儿童寄养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以来,在关爱儿童健康成长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国探索多种孤残儿童照料机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对推动我国整个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对孤残儿童的家庭寄养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并探索了寄养家庭的亲子关系,从而帮助孤残儿童能够更好地融入寄养家庭,并与寄养家庭成员实现良好互动,促进孤残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最终能够顺利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20.
目前,流浪儿童保护正从自由求助逐步发展至主动保护,更加注重对流浪儿童的全身心关怀,流浪儿童保护机构数量有所提升,服务进一步规范化,流浪儿童保护实践不断创新。但是,也存在以下问题:片段化的遣返式救助,缺乏前后延伸性;均一化的流程性救助,缺乏对流浪儿童个性化同理关怀;对流浪儿童的污名化认识,影响了救助方式手法;流浪儿童救助保护部门责任分散,救助方法机械化,未能有效维护流浪儿童权利;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因此,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应立足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视角,全方面、人性化、系统化地对流浪儿童及周围宏微观环境进行改善;应明晰流浪儿童保护路径,建立长效保护机制;通过专业化社会工作介入,促进流浪儿童保护的专业化;整合家庭、社区、学校、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将儿童利益最大、儿童优先理念渗透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