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袁志香 《人民论坛》2020,(14):118-119
"饭圈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具有狂欢性、交互性、圈层性等特征,其在青年主体意识构建过程中可能带来网络暴力、被动跟风、文化偏离等负面影响。对此,应当发挥偶像和"饭圈"对青年的正面影响,引导青年增强辨别力,塑造积极正向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李浩 《青年探索》2022,(1):102-112
青年是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化,思潮多元化,青年的自主性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在此情境之下,教育引导青年理解爱国主义内涵,认同爱国主义精神,并合理、自觉表达爱国主义情感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对帝吧"出征"事件、"饭圈女孩"为祖国庆生事件、许可馨事件三个典型案例的分析,发现新媒体从信息、话语、关系等层面赋予了青年新的权力,使其能够借助新媒体获取信息、进行发声并采取行动.而藉由对这些权力的实践,青年爱国主义情感传播呈现出传播形式多样、群体性和互动性明显、娱乐化倾向严重等新特征,并可能对国家、社会和青年本身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未来,国家和政府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青年理性爱国;加强网络引导与监控,防止爱国主义情感变质;提升青年的媒介素养,疏解其不良情绪;同时积极与媒体、学校、社区等多元主体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新媒体赋权下青年爱国主义情感的合理传播和有效实践.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技术进步与偶像经济规模化发展,"饭圈"文化和"粉丝经济"逐渐兴起,而"饭圈"乱象是资本操控、平台应用助推、"饭圈"的组织异化与粉丝个体的非理性消费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正确引导"饭圈"文化回归到健康规范的正轨,需要政策、社会及个体多方"共建共治共享",通过多元化、全方位的系列措施严格规范资本、平台和行业,以正能量的"饭圈"文化构筑让亿万民众放心安心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青年是网络语言传播的重要主体,自媒体时代,青年网络语言传播范式出现新转向,表现为网络部落的圈群范式、融合消解的复合范式、自由组合的开放范式。新范式为青年网络语言传播带来新挑战,青年圈群交往容易造成价值迷失、多元主体造成监控压力变大、碎片化表达弱化了语言的受众粘性。要顺应传播范式转变,必须树立多元的互联网思维,掌控议程设置权、主导舆论方向,打造"微平台"阵地、让网络语言传播多元化。  相似文献   

5.
匡文波 《人民论坛》2020,(12):151-153
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圈群不仅是当代青年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更代表着当代青年的社会文化。网络圈群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封闭排他性、对抗性等特点。通过借助媒介技术完成个性化群体区分,圈群文化利用特殊的传播途径,在网络空间内重构延伸着现实社会关系,并不断冲击着社会主流文化,从而不断地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圈群不仅是当代青年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更代表着当代青年的社会文化。网络圈群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封闭排他性、对抗性等特点。通过借助媒介技术完成个性化群体区分,圈群文化利用特殊的传播途径,在网络空间内重构延伸着现实社会关系,并不断冲击着社会主流文化,从而不断地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饭圈文化"的兴起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关于饭圈网络暴力相关的负面报道却使得"追星文化"和"饭圈文化"在外界眼中犹如洪水猛兽。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追星人数的日益增加,饭圈的网络暴力问题也在影响着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应该正视该问题,从根本上分析饭圈文化中形成网络暴力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消除网络暴力,维护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8.
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消费习惯等成为网络圈层的集合因素,而青年"入圈"不可避免地面临"信息茧房""回声室效应"、脱离现实等问题。对此,应当引导青年清醒"入圈"、理性"在圈",走出舒适圈、进入优质圈,形成优势互补、多元共生的"圈层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正重要发现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青年群体普遍愿意为政府建言献策,高学历、高收入、经济发达地区的青年群体发声意愿更为强烈。在表达方式上,底层青年更认同联系官媒、政府、人大代表等传统方式;转发"热帖"、网上"拉群"、网络签名等网络自发方式更受中上层青年群体认同。党员、党政干部等体制内青年群体更认同传统发声方式;民主党派、企业青年等党外及体制外青年群体更认同自组织形式的发声方式。  相似文献   

10.
刘胜枝 《人民论坛》2023,(21):66-69
青年饭圈文化中的情感是偶像产业和媒介技术以及饭圈组织合力下催生的新情感类型,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和工具属性。在偶像产业中,情感不可避免地成为被资本理性操控、包装和算计的虚假情感和增值工具,其结果必然导致人类真实情感的异化。饭圈场域内形成的这种新型情感也难免会作为一种惯习迁移到其他领域,形成饭圈思维和行为失范现象,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因此,粉丝情感需要一个规范化的治理过程,从而使其符合社会道德伦理和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1.
"网络圈群"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群体性、封闭性和排他性、容纳性和多元性,由此带来了舆情监控力度弱、主流价值传播引导受阻、话题负面影响难以控制等问题。基于此,应构建"网络圈群"舆论管理机制、加强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与引导、借助时势创建"议题设置"模式,把握网络舆论引导主动权,避免"网络圈群"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佛系"为主要表征的青年消极心态并非全是"洪水猛兽",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程度划分。当前青年消极与彷徨主要表现在迷"路"、迷"梦"、迷"思"、迷"信"上。要从面向生活过程、完善服务供给、形成常态机制三方面着手,驱散青年消极与彷徨的"乌云"。  相似文献   

13.
"饭圈"是近几年人们对粉丝群体组织化后的称呼,多次因群体性事件而成为社会文化热点。组织引导下的价值观错位是饭圈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原因,背后的结构动因是在日本养成文化和韩国应援文化的影响下,明星和粉丝之间的关系从崇拜的单向关系向养成的双向关系嬗变,深层原因是资本与平台的工业化逐利收割体系。"饭圈"群体的存在对当下互联网治理、文化治理乃至社会治理提出了挑战。"饭圈"文化及其治理,需要各方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2020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饭圈女孩"的行为分析,力图呈现网络时代青年人的组织和行为模式与传统机构的差异,强调新时代的社会治理需要充分考虑网络的时代性和青年的代际性,并需要强化互联网思维,积极利用和发挥互联网的正向作用,重视青年一代的话语权及代际影响,充分发挥和引导社会自组织的力量,提倡重志愿轻捐赠的社会公益模式,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5.
在共青团金华市委看来,"青年文明号"是共青团组织的金字招牌,其目的是为了倡导青年职业道德和职业文明,更好地服务社会。QQ群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应该受到团组织的关注。让QQ群这个虚拟组织也能和社会实体一样挂上"青年文明号"牌子,让网络青年自组织看到了更高的追求目标。而把这一称号授予QQ群,无疑是对"青年文明号"现有组织架构的一个突破。  相似文献   

16.
当前,依附于偶像文化发展起来的饭圈文化滋生出畸形样态,主要表现为偏执性的偶像崇拜、被扭曲的推广营销以及有组织的口水战争。究其原因,既与偶像明星的失声、把关人机制不健全有关,也与粉丝价值观的迷失有关。饭圈文化是粉丝参与互联网生态建设的生动实践,引导饭圈文化归正,不仅需要偶像从正面疏导,政府、平台、社会当好"把关人";更需要先进文化的价值引领,促进饭圈文化与主流文化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
基于青年群体独有特征,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日渐成熟的基础上,以微博、微信等青年使用频率较高的社交媒体为代表,形成了"青年网络流行语"。青年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单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青年群体话语表达的迫切需求,也是语言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青年网络流行语是青年寻求自身身份和文化认同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青年用这一群体特有的方式表达对社会不满及进行抗争的话语表达途径,从很大程度上展现出了青年的社会境遇、社会心理和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8.
饭圈失范的表象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三个维度:撕黑无休、氪金无度、举报无边。饭圈失范有其深刻的原因,以情感逻辑包装的资本逻辑是饭圈的本质逻辑,资本串起了"偶像—粉丝—商业平台—娱乐经纪—营销机构—广告商—厂家"各个利益集团,资本的背后是围绕数据流量的产业链。而注意力经济与平台经济的合力使得"流量变现"成为可能,这种可能性加快了利益各方关于"流量至上"的理念建构与规则输出,从而进一步加剧了饭圈失范。  相似文献   

19.
"饭圈"的形成与网民和企业的需求以及社会环境密不可分。进入"饭圈"时代,追星群组在人员数量和行动方面都呈现出规模化特点:人数急剧增加,应援规模空前扩大;运行层级分明,成员分工明确;管理制度细致,应援流程复杂。作为娱乐产业的一环,"饭圈"借助社交媒体和各类线上线下活动,将明星、演艺公司和粉丝联系在一起,满足了粉丝与偶像互动的需求。但"饭圈"导致的负面问题不容小觑,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认知、行为、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等都造成了不良影响,亟待治理。  相似文献   

20.
"躺平"是青年面对社会快节奏生活的"低欲望"表达。从历史时态看,"躺平"本质为"犬儒主义"的一种现代化裂变;从当代时态看,占据网络话语权的"白领式躺平",并非真正的"躺平",而是一种青年意识形态话语范式表达,其当代表现是不反对"奋斗"本身,反对"无脑奋斗",追求个体人文关怀。"躺平"是青年对高强度市场雇佣劳动制、资本逻辑"无序"和消费主义"过盛"等社会问题的拒斥。青年并非真想"躺平",而是想"躺一会"放松。消解"躺平"不能仅靠抨击以"堵住"青年的嘴,需要提高市场监管效能、保障青年发展利益诉求、为青年提供可上升的平台机制等一系列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