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超 《群众》2021,(4):6-7
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发展阶段的显著特征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提升文化建设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美好生活,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求,更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当前,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呈现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吴晓丹 《群众》2021,(4):12-1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包含了更多文化期待,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盐城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发展的重要论述,着眼于维护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  相似文献   

3.
李晓明 《乡音》2015,(3):16-17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各地各部门的大力推动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我省新闻出版广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和衷心拥护。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公共文化服务被赋予了新的时  相似文献   

4.
温总理报告中指出,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个需求就决定了文化发展必须以惠民为目的,使普通公众都能品味文化、享受文化。近年来,文化惠民工程取得了很大突破,比如说广播电视"村村  相似文献   

5.
2011年8月,笔者在北京市海淀区、江苏省常熟市、山西省朔州市和甘肃省平凉市这四个地区实施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地调研。结果表明,尽管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已能初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但是仍存在诸多需改进之处。未来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应坚持政府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并在法制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切实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湖北省当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推进城市文化建设,不断丰富人文内涵,提升城市品位。通过树理念、壮产业、强阵地、推活动,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让人民群众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7.
《湖北宣传》2009,(3):23-24
2006年以来,襄樊电视台举办“唱响襄樊、舞动襄樊”大型群众文化活动,让普通市民上荧屏展风采.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一大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8.
文化精品生产能力、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体现一个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措施。当前,湖北省黄石市已进入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的新阶段,打造文化精品,推动黄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市,是大势所趋,必将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9.
樊泳湄 《创造》2015,(6):62-63
<正>要从"政府提供,百姓接受"的"办文化"模式向"百姓需要,政府满足"的"管文化"模式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的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传统的政府唱主角的供给式"办文化"模式容易形成热闹一阵子、满足少数人的虚假繁荣,难以实现公共文化建设均等化的目标。那么,政府如何在公共文化建设中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如何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政府文化惠民政策?如何突破政府提供文化服务与群众个体文化需求之间结构性失衡的矛盾?带着这些问题,笔  相似文献   

10.
文化需要是人民群众在消费物品与劳务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满足的内在渴求,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历史变迁表明,社会发展决定了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具体内容和实现程度。而属于社会发展范畴的人的解放和技术的进步在文化需要变迁中发挥着特殊作用,社会、人、技术的合力变奏构成了人民群众文化需要变迁的内在逻辑。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将呈现出自信、创造、多样的新趋势,构成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鲜亮色彩。  相似文献   

11.
曹劲松 《群众》2021,(5):55-56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号角,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全会审议通过的发展规划建议,将建成文化强国作为2035年的远景目标,强调在“十四五”时期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相似文献   

12.
朱立新 《乡音》2012,(8):16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需求,是省第八次党代会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而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落实省委要求的重要载体。建议:1.省政府应把设区市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三馆"建设作为提升河北公共文化服务载体的主要抓手,争取在二至三年内,按照国家标准,重点搞好设区市一级的"三馆"基础设施建设,让文化强省战略首先在"硬件"发展上实现重大突破。2."三馆"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专项工程,要纳  相似文献   

13.
贺宝祥 《群众》2023,(16):12-13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要求江苏“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时隔4个月,总书记深入考察江苏,再次强调“江苏必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金湖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摆在全局工作更加突出位置,聚焦“走在前、做示范”重大要求,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促基本、促公平”的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助推金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尹永杰 《今日浙江》2012,(11):56-57
近年来,绍兴积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机制,有效激发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活力,有力促进了文化繁荣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5.
正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个"精神食粮",强调的是精神文化服务和供给。应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努力扩大高质量文化服务和供给,生产多样化的精神食粮,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与提供的服务紧密相连。受经济社会发展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新型城镇化和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推动“村改居”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公共文化服务与“村改居”社区治理具有价值耦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之于“村改居”社区治理具有现实性。然而,公共文化服务能否促进“村改居”社区治理现代化、实现其与社区治理的有效耦合,还存在价值取向、供给机制、供给效能等诸多制约因素。因此,如何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优化供给机制,从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便成为实现“村改居”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加强对社区居民的价值引领、完善全过程参与机制、推动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借助数字化治理工具等方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对“村改居”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正向赋能。  相似文献   

17.
眼下,国内各界,政府、产业界以及学术界都在探讨文化发展问题。当前我国文化发展主要包括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我国的文化发展,一方面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适应,另一方面要着力实施文化创新、产业拉动和“走出去”的基本战略,使文化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正>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增加正能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建设、民生建设,在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相似文献   

19.
陈惠娟 《群众》2011,(2):43-44
近年来,如皋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文化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高点定位,强势推进,着力打造文化建设新高地,进一步提升如皋城市软实力,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  相似文献   

20.
《精神文明导刊》2013,(11):64-64
10月2日至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安徽调研时强调,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为人民提供更加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