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喝倒彩     
卜问 《人权》2009,(6):47-47
台湾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多党制,结果选出来的领导人,一时是“总统”,一时又成为罪犯,把台湾搅得天翻地覆,人民受尽了折腾之苦。而有人却为此喝彩,认为这正是台湾民主的精彩。还有人要大陆学习台湾实行民主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在蒋经国的推动下,1987年7月台湾当局开启了以解除戒严,开放党禁、报禁和民众赴大陆探亲为主要内容的"政治革新",它被认为是拉开了台湾政治转型的序幕。蒋经国力主推动这样的政治改革,原因有:台湾党外民主运动蓬勃发展带来的挑战、大陆调整对台政策构成的影响、周边专制国家迈出民主改革步伐带来的压力、"江南命案"形成的冲击以及蒋经国个人具有西方民主观念与民主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台湾当局近来一直把“民主”挂在嘴边,甚至还把“民主”作为统一的前提条件。台湾当局不厌其烦地到处宣扬所谓的台湾的“民主成果”,将台湾的选举视为“民主化之经典”,是展示台湾“民主政治”的“精彩广告”。但是,在台湾“民主政治”外表之下,许多严重的社会和政治问题正在酝酿发酵,台湾当局标榜的“民主体制”和“民主政治”究竟是什么样子,已引起海内外一切关注岛内政治发展人士的高度重视。选举文化的败坏台湾的选举文化已经悄悄地建立起自己的游戏规则,即栽赃诬陷、争相媚俗以及花钱买票。政客之间的相互抹黑是选民们最为熟悉…  相似文献   

4.
大陆朋友每天即使看再多的电视或者报纸,也很难了解台湾。原因是这些新闻媒体追逐的都是读者想看的,而不是读者真正应该知道的。举例来说,大陆媒体所报道台湾相关的,百分之八十都和政治或政府有关,然而台湾老百姓压根儿对政治没有丝毫兴趣,甚至还有很多朋友说:只有白痴才会去搞政治。台湾人喜欢看花边八卦,喜欢吃好穿好住好,享受生命、顺乎自然是最高法则。  相似文献   

5.
南台湾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政治概念,在台湾政治光谱“北蓝南绿”的格局下,南台湾是所谓的“绿营大票仓”,是民进党执政县市最集中的地方。这一格局制约了南台湾与大陆关系的发展,形成南台湾与大陆经贸关系不够密切,文化交流不够频繁,人员往来不够庞大的局面,进而阻碍了南台湾区域优势的发挥与经济的发展,以及南台湾在两岸关系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当代台湾青年的社会政治心态反映了台湾青年对处于裂变中的台湾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基本评价,其基本特点表现为政治效能感低,“政府权威”认同淡薄,求新、求变愿望强烈,身份认同模糊,两岸关系上“求稳怕变”等。台湾青年的社会政治心态是与政治转型期台湾特殊的社会政治和背景相联系的,政治腐败、社会混乱、当局对大陆的诋毁等都是其中原因。台湾青年对和平的期盼和对台湾社会政治昌明的渴求,及台湾同胞的爱国主义传统,为我们争取实现和平统一提供了思想基础。为此,我们必须加大对台政策宣传,努力促进台湾青年对祖国大陆的了解和信任。  相似文献   

7.
王建民 《两岸关系》2014,(11):25-27
<正>近年来,台湾岛内从蓝到绿,从上到下,出现一股质疑台湾经济对大陆过度依赖的声音,鼓吹台湾要分散市场,减轻对大陆的依赖,降低风险,以维护所谓的台湾经济、政治安全。这是用政治思维对待台湾经济发展和两岸经济关系,会压缩台湾经济发展空间,会让台湾经济迷失发展方向。防范对大陆经济依赖成蓝绿共识台湾蓝绿很难在两岸议题上达成共识,有时甚至立场与主张截然相反。然而,在台湾与大陆经济关系问题上,蓝绿都认为要防范台湾经济过  相似文献   

8.
当前,受各种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影响,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呈现出若干种认同并存的复杂分布。其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民众"台湾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而对大陆的认同感则在逐渐弱化。当前台湾民众政治认同的现状,是岛内局势、两岸关系和国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因素。台湾当局长期的"本土化"与"去中国化"宣传、海峡两岸政治体制的差异、两岸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台湾社会"统消独涨"的媒介生态以及美日因素对于台湾独立势力的勾连等,都是台湾民众政治认同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进一步扩大两岸交流与共识,我们应当在两岸关系中提倡"双边思维"而非"单边思维",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建构大陆在台湾社会内部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自从民进党执政以来,台湾一直处于政治不稳定的状态之中。台湾之所以难以实现政治稳定,有着深层次的政治文化根源。主要包括台湾政治体系结构的客观缺陷和民进党当局主观上对制度的不尊重,受到台湾“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民主政治”恶质化倾向的影响,以及台湾政治文化极端化趋向导致民众政治参与心理和行为出现偏差等等。只要这些问题不解决,台湾将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0.
石正方 《台声》2013,(4):59-60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大陆民众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台湾各界的广泛关注。台湾同胞不仅关注“两会”释出的大陆对台政策信息,也热衷关注“两会”中关于大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发展、变革的大政方针。  相似文献   

11.
廖中武 《台声》2011,(2):65-66
我现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的是台湾政治问题,到台湾实地观察台湾的社会与生活一直是我的愿望。受台湾铭传大学大陆研究学会的邀请,2010年11月28日至12月3日的台北行程,终于让我实现了到台湾实地体验的愿望。  相似文献   

12.
在台湾社会从传统威权时代向现代民主自由时代转型的几十年中,台湾青年在认同问题上的政治文化人格发生了一些复杂的变化,他们对于岛内政治既满怀期望又深感失望,在国家问题上既有认同又存在迷惘,对于两岸关系既期待交流又求稳怕变。从当代台湾青年这种矛盾特征来看待两岸青年交流将会有助于更好地找到双方交往中的交集与共识,从而增进彼此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3.
王建民 《台声》2011,(12):62-63
两岸关系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岛内政治发展的制约与影响。尤其是岛内蓝绿两大阵营对台湾政治定位、两岸关系政治定位、两岸关系发展与两岸经济合作的政策主张存在很大分歧,以及国民党、民进党与大陆的政治基础或政治互信的巨大差异(核心即是否承认“九二共识”),  相似文献   

14.
近五十年来,两岸关系可以略分为两个阶段:1949-1978年:两岸间主要是军事的对抗,而政治与经济方面,均处于截然的隔绝状态。1979-1995年:祖国大陆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调整,对台采取和平的政策,而台湾方面由于内部政治结构的变化以及对外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放弃与大陆的直接军事对抗的政策。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前往大陆,并逐步有限度地允许一些大陆居民前往台湾。同时,两岸间的经贸往来亦大幅增长。目前“台资”约占全大陆“外资”的10%,而台湾方面也因之获得可观的贸易利益。有人分析,此利益相当于台湾目前的经济增长额…  相似文献   

15.
当代台湾青年政治走向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 《青年探索》2003,(4):43-45
当代台湾青年的政治观尤其是对祖国大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看法表现出的主流价值取向是值得肯定的,形成这种局面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根源的,辩证看待台湾青年的政治走向将极大促进对台青年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6.
正《现代台湾研究》于1993年正式出版发行,是一份综合性学术双月刊,由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主办,是大陆涉台研究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本刊主要刊载涉台重大问题、热点问题以及基础性研究等学术文章,内容涵盖台湾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文化、历史、文学、宗教和两岸关系等领域,辟有"两岸关系""两岸经贸""台湾政治""台湾经济""台湾军事""台湾社会"  相似文献   

17.
王博 《青年探索》2017,(1):96-102
自"太阳花运动"起,台湾青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台湾政治场域中。这场看似偶然的学生运动改变了台湾青年的政治心理状态,促使台湾青年通过一系列的后续运动和参政行为影响着台湾的政治局面。青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风向标,青年更为敏感、更为激烈,也更有改变社会积习的力量,台湾青年一代作为平民阶层的先锋,以自己情感大于理性的"非传统政治行为"向社会精英统治发起挑战。基于上述现象,本文从后物质主义视角出发,采用"价值观的代际更替理论",分析台湾青年从"政治冷漠"突变为"政治狂热"的政治文化动因。在未来大陆与台湾的对话中,台湾青年一代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其中,台湾青年的政治心理动向也应越来越多地引起关注,英格尔哈特的后物质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力视角。  相似文献   

18.
张喜红 《求索》2008,(12):84-85
社会团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在促进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稳定,改善经济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学术交流、促进科教兴国,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以及推进社会自治、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不断克服服务群体不平衡、整合和代表团体利益不够、内部管理缺乏民主、影响力不足甚至违法违规等问题,完善有关社会团体的法律法规、管理体制,引导社会团体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对社会团体的监督,才能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浅论网络政治视野中的民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一个重要平台。网络政治参与具有便捷性、平等性、直接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对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网络政治时代的政治参与和民主建设,要求政府更新理念,加强信息产业和网络文化建设和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初,中国共产党全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命题,确立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是执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和时代要求对未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定位,也是对中国政治国情认知的一次重大飞跃。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是社会民主政治的前行和发展。作为观察中国社会民主进程的一个基点,基层民主的重要意义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