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党史月刊》2021,(2):61-62
1930年9月下旬,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结束。中共中央为了加强对闽粤赣苏区的领导,决定派新增选的中央委员邓发前往主持工作。闽粤赣苏区是当时全国六大苏区之一,包括闽西苏区、东江苏区和赣南部分苏区。邓发肩负的使命是:纠正过往几个月的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使闽粤赣苏区打成一片,停止冒进政策,有阵地的向东江开展”。  相似文献   

2.
夺取“一省胜利或几省首先胜利”战略是中共中央在土地革命时期制定的武装斗争的战略,成为指导这一时期全国武装斗争的战略依据。分析湘鄂赣苏区从被确定为中央苏区到失去这次发展机遇,改“向东南发展”成为中央苏区屏障,配合中央苏区和其他苏区开展斗争的过程,探讨湘鄂赣苏区发展呈现出的特点,对湘鄂赣苏区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央苏区即中央革命根据地,它是在闽西、赣西南地方武装暴动的基础上,由毛泽东、朱德直接领导开辟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一块苏区,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1981年6月27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毛泽东、朱德同志直接领导的红一方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起了最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的上杭理应享此殊荣。  相似文献   

4.
湘鄂赣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中共中央曾计划把湘鄂赣苏区和赣西南苏区连接为苏维埃中心区。中共湘鄂赣省委隶属于苏区中央局领导,党政军群等工作都得到了苏区中央局指导。湘鄂苏区是中央苏区的一个重要战略地区。  相似文献   

5.
中央苏区是我们党在江西瑞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中华苏维埃政府,简称中央苏区。苏区时期是党的群众路线孕育产生的重要时期。当年,面对敌人残酷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苏区干部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用“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的好作风排除万难,赢得了苏区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苏维埃政府紧密联系群众,真心实意为苏区人民谋利益,广泛发动群众干革命,筑成了真正的“铜墙铁壁”。  相似文献   

6.
1932年冬,刘少奇被派到中央苏区工作。在苏区,刘少奇同志不仅领导军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发展生产,支援前线,而且倡导、组建和领导了一支完全由工人组成的红军武装,为打破国民党对苏区日益严重的军事“围剿”和经济  相似文献   

7.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红四军多次进军粤东北的推动下,粤东北苏区与赣南、闽西苏区逐步形成一体,成为中央苏区的一部分。经过对大量历史文献和当事人回忆资料的考辨,可以证明,粤东北苏区的五(华)兴(宁)龙(川)苏区和蕉(岭)平(远)寻(乌)苏区,先后隶属于闽粤赣苏区和江西苏区,梅(县)(大)埔丰(顺)苏区、饶(平)(平)和(大)埔诏(安)苏区先后隶属于闽粤赣和福建(闽西)苏区;南雄隶属于赣南苏区,这些苏区均属于中央苏区范围。  相似文献   

8.
《福建党史月刊》2021,(2):63-64
1932年春,根据中共苏区中央局的指示和决定,闽粤赣省委开始筹备召开中国共产党闽粤赣苏区第二次代表大会。3月初,中共闽粤赣苏区第二次代表大会在长汀召开。这次会议的任务是:“(一)检阅一年来的斗争经验与教训;(二)接受苏区党大会的一切决议与定出更实际具体的来实现;(三)成立新省委。”  相似文献   

9.
中央苏区与苏区精神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以实际考察为基础,立足于中央苏区,以中央红军和中央苏区的发展历史为线索,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发展阶段分为四个时期,总结了中央苏区的特殊历史贡献,对这段历史中形成的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作了科学界定。同时对研究苏区精神所涉及的提出依据、中央苏区的名称、党的“左”倾错误、苏区精神与其他精神的关系等难点问题作了解析。  相似文献   

10.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在福建苏区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对所渭“罗明路线”的斗争。这场斗争从福建开始,迅速蔓延到江西,在江西也开展了反对所谓江西的“罗明路线”。接着,发展至整个中央苏区以及其他革命根据地。斗争的矛头指向以罗明同志为首的闽粤赣省委。把  相似文献   

11.
南靖苏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富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为中共闽西党组织、q-共闽粤赣特委和中共福建省委开展革命斗争的重要区域之一,也是毛泽东、邓子恢、聂荣臻等党、政、军领导人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实践地,在创建和巩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岁月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中央苏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过重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2.
正周恩来是苏区时期我党中央红色交通线的奠基者。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八七会议决定要逐步建立全国性的秘密交通网。1928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会提出今后工作任务:"必须努力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红军,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党的六大后,中国各地革命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全国出现了多个以武装割据为主要特征的红色苏维埃区域。闽西、赣南苏区是全国面积最大的一个,联合组成中央苏区。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根据地史研究中,对闽粤赣苏区的评价,尚有不同意见。笔者根据近10年来从江西、福建、北京等地搜集到一批原始资料和历史文件,经过比较细致的核实考证后认为,中共中央直接领导建立的闽粤赣苏区,不仅形成了统一的地域,而且建立了统一的党、政、军、工、团省级机关及地县区乡各级政权组织。它经历了1年又5个月的战斗岁月,为土地革命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正>从1932年冬进入中央苏区,到1934年10月长征离开这片红色土地,刘少奇在中央苏区生活工作过将近两年。在这两年中,除去1934年7月至9月两个月担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外,刘少奇基本上以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身份,领导苏区及全国的工会工作。他在中央苏区的理论建树和实际贡献,也就集中表现在工会工作和工人运动方面。工  相似文献   

15.
韩振峰  纪淑云 《实践》2013,(10):30-30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在群众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把群众观创造性地运用于党的建设和党的全部活动中,密切了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为苏区革命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一、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这是对毛泽东“群众观”形象深刻的揭示 在中央苏区,毛泽东向党员干部强调群众蕴涵的巨大力量:“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毛泽东高度重视群众工作,以实际行动阐释了什么是正确的群众观,在他的倡导影响下,苏维埃政府和红军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中央苏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对革命无限忠诚,他们为革命无私奉献、勇于牺牲,要钱给钱,  相似文献   

16.
三、保卫与巩固发展闽粤赣边革命根据地的曲折斗争。 (一)配合红一方面军的三次反“围剿”战争。 1930年12月至1931年夏秋,国民党蒋介石先后调动10万、20万、30万大军,对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领导的红一方面军和江西、福建等省苏区连续发动三次大规模的反革命军事“围剿”。在这一时间中,中共闽粤赣边特委及其领导下的红军和革命群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在苏区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批判曹仲彬1929年底至1930年初,邓小平在广西发动领导了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立了左右江苏区。后来,中共中央派他到中央苏区工作。1933年初,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到中央苏区后,发动了反"罗明路线"斗争。邓小平因执...  相似文献   

18.
中央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全国苏区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共苏区中央局设在这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在这里,中共临时中央撤离上海后也迁到这里。因而中央苏区党组织管党治党的做法,具有示范性、综合性和代表性。从操作层面来看,其做法可以归纳为“十抓”,即:抓来源,抓思想,抓教育,抓作风,抓基层,抓干部,抓典型,抓制度,抓纪律,抓监督.  相似文献   

19.
<正>中央苏区即中央革命根据地,它是在闽西、赣西南地方武装暴动的基础上,由毛泽东、朱德直接领导开辟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一块苏区,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100年”的战略目标,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借干意见》)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赣南苏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笔者认为,全南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需把握以下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